融媒体时代“教育好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特征研究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迭代更新、传播格局深度调整,给教育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最近五届中国新闻奖教育题材获奖作品的框架分析,梳理出优秀教育新闻作品在选题方向、关注领域、报道主题、情感倾向、生产主体、体裁应用、表达方式、传播路径等8个维度的特征,以期为融媒体时代“教育好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启示,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融媒体;教育好新闻;生产与传播;框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融媒体时代,面对迭代更新的传播技术、层出不穷的媒介平台、眼花缭乱的教育资讯,教育新闻报道该如何有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传播路径,依赖于教育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化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自1991年开始评选,每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权威、严格、公平,其获奖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该行业、该题材的最高创作和传播水平。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新闻奖教育题材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特征,或能为融媒体时代的教育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选题由来及概况分析
  (一)选题由来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2016年第26届、2017年第27届、2018年第28届、2019年第29届、2020年第30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选择最近这五届的获奖作品,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国家政策来看,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媒体融合战略。
  其次,从传媒实践来看,2014年成为诸多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关键年,这一年,人民日报社专门成立了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央厨房”建设;①湖北广电成立了长江新媒体集团,集中资源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并于同年底推出“长江云”1.0版;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开启整体转型,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为代表的媒体融合产品或平台纷纷上线。之后,从“中央厨房”到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业界的媒体融合转型大幕开启。
  再次,从技术发展来看,2013年一直被视为是微信公众号元年,从2014年开始一大批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号,同时新闻客户端從2015年开始大规模崛起。2015年起,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AR、VR、H5等新形式不断呈现,媒体融合产品日趋多元成熟。
  可以说,2014年是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一个分界点,之后媒体融合进程加速,开始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时代”,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研究的时间轴定义为2015年至2019年发表并在次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教育类新闻作品。
  本文研究的全部数据来自中国新闻奖评选组织部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以确保样本来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二)概况分析
  经过自动筛选和人工剔除后,我们从第26届至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梳理出符合条件的教育题材作品82件,每年的获奖数量及占比如表1所示。
  从获奖数量来看,第26届为8件、第27届为16件、第28届为21件、第29届为17件、第30届为20件,依次占到当年获奖总数的3.17%、5.57%、6.03%、4.91%和5.75%。由五年趋势来看,每年的教育题材获奖作品总体基本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规则,该奖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三个常规奖项,“在特殊情况下(各项评选条件都很优秀,只是因字数、时长限制等硬性规定所限)经评委会决定,可设不超过5个特别奖(与一等奖同样待遇)”②。对82件教育题材作品,按照届别、获奖奖项两个指标进行分项统计,相应结果如图1所示。
  五年中,除特别奖总额较少,教育题材作品尚无机会触及外;在其他各类奖项中,教育题材作品均有收获。从各细分奖项来看,教育类作品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比例整体趋于稳定,获得三等奖的概率增长明显,其中,第28届三等奖获奖作品有13件,与第26届相比翻了一倍多。从2014年以来,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日益为社会各界重视,教育领域成为新闻的“富矿”。同时,近年来新闻行业不断推进作风建设,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进一步提升了包括教育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媒体人的精品生产意识和能力。
  二、总体特征及框架分析
  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2)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3)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③
  下面,笔者借助甘耐姆的媒体框架理论,对符合条件的中国新闻奖教育类题材获奖作品,设计了选题方向、关注领域、报道主题、情感倾向、生产主体、体裁应用、表达方式、传播路径等8个指标,并逐一进行分项指标的统计和分析。
  (一)教育好新闻的选题方向凸显专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时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正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主要选题方向。对82件教育类题材获奖作品依据这一维度进行统计后如图2所示。
  从数据来看,获奖作品的主要类型还是集中于典型宣传,有35件,占到样本总数的42.68%,是当仁不让的“冠军”。分析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以典型人物宣传为主,主要集中于三大类:一是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教师,如“时代楷模”黄大年、“种子精神”钟扬、“新愚公”李保国等;二是长期扎根基层乡村、默默耕耘、助力教育扶贫的一线教师;三是立足岗位、自强不息、奋斗成才的普通师生。这些作品体现了典型宣传生命力的所在——“体现当代风貌和特点”“具有鲜明人物个性和时代特性”。④
  其次為舆论监督类报道,有14件,占到总数的17.07%,内容主要涉及考试招生公平、师生权益维护、校园安全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校外培训乱象等。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舆论监督类教育作品获奖增多,既与主流媒体关注教育民生,体现媒体舆论监督之责有关,也与中国新闻奖作品评奖导向有关,同等条件下,中国新闻奖正在对舆论监督类优秀作品作合理的倾斜。⑤
  排在第三位的是主题宣传,共有13件,占到总数的15.85%。涉及的主题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考恢复40周年、高校思政、创新创业、生命教育等,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如2017年是我国高考恢复40周年,将改变一代人命运的恢复高考,放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具有重大的选题价值。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不少媒体结合思政教育,推出“青年学生与马克思”等专题作品。
  相对而言,形势宣传、成就宣传的教育类题材获奖作品相对较少,分别为9件(占10.98%)和7件(占8.54%)。教育是细分垂直领域,形势宣传与成就宣传类教育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这个大平台上,与时政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相比,不占优势。
  最少的是政策宣传类作品,仅有4件,相对而言,政策类教育新闻,内容可供发挥的空间有限,叙述手法较单一,较多大同小异,要生产出优秀作品并获大奖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来看,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等成为“教育好新闻”选题的主要方向,凸显教育好新闻在选题判断上更加趋向于新闻价值所在。
  (二)教育好新闻的关注领域呈现多元化
  通过对82件获奖作品的梳理,整理出家国情怀、思政教育、爱心助学、教育扶贫、爱国敬业、校园管理、科研成果、科研管理、教育公平、招生考试、生命教育、校园安全、见义勇为、自强不息、乡村教育、创新创业、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科普教育、家校关系、校外培训等21个报道领域,相应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不难看出,优秀教育新闻作品的关注领域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国情怀”,有11件,占到总数的13.41%;“思政教育”“爱心助学”“教育扶贫”并列第二,均为7件,占到总数的8.54%;“爱国敬业”和“校园管理”各有6件,并列第三,占到总数的7.32%。
  从前三甲热度来看,“三爱”(爱国主义、爱心助学、爱岗敬业)领域成为教育类好新闻作品的重点关注所在,三者加起来共有24件,占到总数的29.27%,如刻画黄大年等“时代楷模”热爱国家,体现对教育的关心支持等。这些作品传递爱的正能量,体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思政教育”和“教育扶贫”进入前三,与这五年内的一些特殊年份和重要节点相关。如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高校思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扶贫”,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和亮点。
  “科研成果”“科研管理”热度不低,各有5件,并列第四,这与当下新技术高速发展、科研技术成果爆发、高校积极服务社会有关;同时,科研转化和经费报销等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涉及“教育公平”和“考试招生”的作品各有4件,教育公平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考试招生事关千家万户,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利益和矛盾交织,所涉及的教育维权和公平保障类事件,容易成为舆论监督的热点。
  生命是人的最本质权利。涉及“生命教育”“校园安全”“见义勇为”等领域的作品各3件,体现教育新闻对生命的尊重。
  “自强不息”“乡村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各有2件,前两者反映新闻媒体对于贫困弱势群体教育的关注,一批回到家乡创新创业、助力当地脱贫的大学生典型成为报道的热点。这三大领域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突出通过知识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另外,“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家校关系”“校外培训”等领域各有1件,相关新闻作品报道都是在这方面具有鲜明典型性的案例。
  (三)教育好新闻报道主题体现人性化
  报道主题是新闻作品立意和导向的重要呈现。新闻标题浓缩着一件作品的精华,是主题的重要呈现之一。本文通过对这82件作品新闻标题进行整理,生成文本后经过关键词提取和比对,将出现过2次以上的词语作为关键词,生成词云图如图4所示。
  在整个词频中,“中国”成为最高频词,出现有6次之多,深深凸显了教育类新闻作品传递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体现了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励人的本质。老师、大学生、教授、教师等带有明显教育身份的词语较多,钟扬、李保国等关键词频频出现,主要是以讴歌成长、成才和爱国敬业的典型报道为主。高考、马克思、四十年等也出现较多,与当年的大主题相关。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生命、最美、追忆等词也多次出现。在82件作品中反映爱护生命、保障生命、救护生命的主题作品达9件。
  从整个词频图来看,这些作品体现了教育好新闻所具有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传递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人性关注和人文关怀,体现了教育好新闻的“温度”,放在任何一个年代,这都是教育类新闻值得关注的主题。   (四)教育好新闻的情感倾向出现两极化
  本文将获奖作品的情感倾向,分为正向赞扬、客观中立、负向批评三大类。相应统计如图5所示。
  从情感倾向来看,这82件作品传递的感情色彩鲜明,仅有5件作品保持中立态度,其他77件作品爱憎分明,或“褒”或“贬”,一目了然。其中,正向赞扬的作品有60件,达到73.17%;负向批评的作品有17件,占到20.73%。这一现象也符合新闻舆论工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体现了各媒体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在负向批评报道的教育类题材作品中,主要以舆论监督为主,且近年来有增加趋势。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手段的多样、传播渠道的便捷,也给舆论监督報道提供了便利条件,新闻媒体面对教育领域中的诸多民生热点话题,敢于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和诉求,维护公众利益;对欠妥的政策、不公的事件、不良的风气等勇于提出批评,给出建议。
  (五)教育好新闻的生产主体“橄榄化”
  本文对82件获奖作品所在的媒体做了进一步梳理,从生产主体的级别、所在地域维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按照生产主体的影响级别,分为国家级媒体、部级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县级媒体五类。国家级媒体主要指党中央和国务院所主管或主办的各类媒体;部级媒体主要指各部委办主管或主办的各类媒体;省级媒体主要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党委、政府主管或主办的媒体;地(市)级媒体主要指各地级市党委、政府主管或主办的媒体;县级媒体主要指各县级党委、政府主管或主办的媒体,包含各县级城市的电台、电视台、党的机关报、新闻网站等,或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应的统计结果如图6所所示
  从结果来看,省级媒体获奖最多,有43件,如果算上部级媒体,这一层级的媒体获奖比例,占据总数近七成。国家级媒体和地级媒体的获奖作品相对较少,整体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形”结构。省级媒体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层,对上既能很好领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精神、对下又能深入基层寻找到典型案例,成为教育好新闻生产的主力军。国家级媒体需要关注的领域和行业非常宽泛,教育新闻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获奖的概率也相应减少。地(市)级媒体,作为一个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在教育这样民生问题上有较多的发言权,加上独特的区域性,具备产出教育好新闻选题的土壤。遗憾的是,在近年来的教育题材获奖作品中,鲜见县级媒体的身影,这与县级媒体的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经过上一轮报刊整顿,仅有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县级城市保留公开出版的日报,如《常熟日报》《萧山日报》等,更多原来的县级报纸纷纷转为内刊,不具备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资质,“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调整后保留下来的部分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则面临设备、制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近年来伴随新媒体、自媒体的崛起,基层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生产的品质。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推进,这种情况或许会有所改观。
  其次,对82件获奖作品的生产主体,笔者从地域上按照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整体来看,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除辽宁、河南、宁夏三地无教育题材获奖作品,其他各地都有媒体的教育题材作品获奖,最多集中于北京,高达22件,这可能主要与很多中央媒体和部级媒体办公地在北京有关,去除这部分媒体外,属于北京市媒体的获奖作品有3件,与多地相同。其次是上海,有5件作品;之后是江苏、福建、湖南、湖北、陕西五省,各有4件作品。从媒体所在区域来看,排在前列的基本都是媒体发达或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上海、北京、广东等一直是媒体重镇,湖南是电视湘军的崛起之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也是教育新闻比较多产的地方。
  (六)教育好新闻的体裁应用趋向深度化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通知中的体裁分类,结合五年教育类获奖作品的实际情况,分设消息、评论、通讯、专题、访谈、摄影、漫画等七类,新闻版面、新闻副刊、网页设计、新闻论文等因为五年内无教育类作品获奖,不列入统计,相应结果如图7所示。
  从结果来看,教育题材作品获奖最多的依然是通讯类作品,共有24件,占到总数的29.27%,涉及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性报道等,且不少获奖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策划性、整体性、系列性。
  其次为各类专题作品,有19件,占到总数的23.17%,包括广播专题、电视专题、网页专题等。
  第三的是消息类作品,包括文字消息、电视消息,有13件,占到总数的15.85%。消息类作品能挤入前三,一是源于教育行业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经常有最新成果或典型案例出现,二是中国新闻奖在评选过程中鼓励多出优秀的短作品,对消息类作品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
  访谈和评论并列第四,均为10件,占到总数的12.20%。访谈主要为广播访谈和电视访谈,评论,主要是文字评论和广播评论,结合重大主题、重要节点,从教育中的某个新闻点切入展开阐述评析,由小新闻引出大道理,这是教育题材作品中较容易胜出的一部分。
  另外,近五年内有3件摄影和3件漫画获奖,各占到总数的3.66%,比重不高,但奖项不低。其中,一等奖1件,为漫画“孔夫子讲学”,占到一等奖总数的八分之一;二等奖有2件,全部为新闻摄影作品;三等奖3件。以上作品全部来自报纸。
  整体看来,教育题材新闻比较偏爱深度化的体裁应用,通讯、专题、访谈等深度报道类作品靠前,三者获奖总数有55件,占比超过一半,达到64.63%,体现教育类问题持续性强、动态性弱的特点,需要持续深入的报道。同时,也与中国新闻奖申报单位中的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居多有一定联系,在时效和独家不一定拼得过新媒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需要靠深度报道和有见地的评论去取胜。
  (七)教育好新闻的表达方式更趋组合化   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生产方式多样、传播手段多元、传播效果直观。
  结合近年来融媒体背景下的表达手段运用,本文设文字、照片、漫画、视频、音频、H5、海报等七种;根据样本作品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四种组合方式:即一元表述、二元表述、三元表述、四元表述、四元表述以上等五大类,各自占比如图8所示。
  从结果来看,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采用二元以上的表述手段,共有50件,占到总数的60.98%。其中,二元表述较多有26件,占到总数的31.71%,三元表述有19件,占比23.17%,四元表述3件,占比3.66%,四元以上表述仅有2件,占总数的2.44%。
  为了更好分析这些作品具体采用了哪些组合方式,我们对各类组合表述进行进一步细分,一元表述分为纯文字、纯音频、纯视频三种,二元表述分为“文字+照片”“文字+漫画”“文字+音频”“文字+视频”四种;三元表述分为“文字+图片+音频”“文字+图片+视频”两种;四元表述主要是“文字+图片+视频+H5”,四元以上表述为“文字+图片+视频+H5+海报/动漫”等组合。各自数量如图9所示。
  在二元表述的26件作品中,高达15件作品采用较为传统的图文组合,占比为18.29%,其中“文字+照片”13件、“文字+漫画”2件。不难看出,伴随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媒体特别注意在读图时代追求给新闻报道配上照片或漫画,提升阅读率,文图搭配不论在报纸上还是网站、微信上占比都不低。另外,在二元表述中,还有“文字+视频”作品10件、“文字+音频”作品1件,伴随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的普及应用,短视频进微信、广播音频上网等正在逐渐普及,这类组合散见于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部分纸媒的网络新媒体上。
  在三元表述的19件作品中,基本結构都是“文字+图片+其他”,其中,最高的是“文字+图+视频”类作品,有14件;其次是“文字+图+音频”类作品,有5件。“文字+图+视频”类作品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视台及其频道的申报总数整体多于广播电台,二是部分纸质媒体和新媒体也在作品生产中引入了短视频。这些组合类作品除了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推送外,还在网站、客户端、公众微信号上做组合推送。
  在四元表述中的3件作品中,主要是“文字+照片+视频+H5”的组合。难能可贵的是还有2件作品采用四元以上的表述手段,主要方式为“文字+照片+视频+H5+动漫”和“文字+照片+视频+H5+海报”。由此可见,伴随新闻媒体传播重点向移动客户端的转移和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的重视,在新闻生产上融入了越来越多新手段,其中,伴随微信而红、突出互动传播的H5,就成为不少媒体的厚爱;另外,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短视频(包括动漫)、长图(包括海报、表格)等各类新型表述方式,正在被各大传统媒体借鉴引入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大大提升了教育题材作品的传播效果和讲故事的能力。
  另外也应看到,还是有高达32件作品采用了一元表述,其中,纯文字的作品数量最多,为20件,全部来自报纸;纯音频作品8件,全部来自广播电台;纯视频作品4件,全部来自电视台。这些作品虽然手段较为单一,但在选题、生产过程中对质量高度重视,同时很好地发挥了传播载体的优势特点,追求内容为王,整体效果得到了肯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优质的内容依然是教育好新闻的重要保障。
  (八)教育好新闻的传播路径走向融媒化
  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传播是大势所趋。在82件教育题材获奖作品中,较多采用报、台、网、博、微、端等多媒介渠道推送,并引发门户网站、商业平台、自媒体等广泛转载,体现了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各新闻单位在融媒体建设上的成效。
  本研究在传播媒介上聚焦于新闻单位主动作为的推送媒介,对被各门户网站、商业平台、自媒体等的转发情况未纳入统计,主要考察媒体通过自身所辖平台进行推送的情况,这也可以更好反映各单位融媒体建设取得的成效。通过对82件作品的逐一比对,统计出其媒体在首次主动推送时所采用的传播媒介的工具数量,如图10所示。
  从结果来看,有56件作品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媒介渠道进行组合推送,占到总数的68.29%。其中,采用两种媒介渠道推送的作品最多,有25件,占到总数的30.49%;有18件作品采用了三种媒介方式进行推送传播,占到21.95%;采用四种媒介方式传播的有10件,还有3件作品采用了5种以上的传播媒介。另外,也有26件作品采用了单一媒介进行传播,它们主要是报纸类作品。
  为更好地了解这些优秀作品在传播中较多采用哪些媒介渠道推送,我们对82件作品涉及的传播渠道做了梳理,分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抖音平台、手机报、视频报、B站等11类,相应的数量和占比如图11所示。
  从结果来看,比较多的作品采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除了借助新闻网站、手机报、手机视频等稍早的网络媒体,还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抖音平台号、甚至B站号进行传播。其中,借助最多的是新闻网站,采用这一方式推广传播的作品有46件,达到56.10%;借助媒体自有的微博、微信账号和新闻客户端进行传播的在单项排名方面虽未能全部进入前三,分别位列第六、第四和第三,但其总数加起来有58件,已远超过排名第一的网站。如果算上借助抖音号、手机报、手机视频推送,这一占比更高。这也从一个层面证明移动客户端正成为优秀新闻作品传播的主阵地。
  上述数据也证明,在主流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积极布局新媒体,推进“移动优先”战略。
  三、结论分析及经验启示
  通过对五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的相关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典型报道仍然是教育好新闻的“富矿”
  典型报道是舆论引导的有效形式。做好教育新闻的典型宣传,尤其是做好优秀教师的典型报道,是教育新闻传播的神圣使命。   在近五年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涌现了黄大年、钟扬等一批坚守一线、爱岗敬业的感人教师形象,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教师,他们身上的某些闪光点,经过深入挖掘和报道,可以赢得受众,征服评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优秀的师者故事常常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在加强教育新闻报道过程中,善于发现、挖掘、塑造、报道富有时代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典型,这是舆论工作者的使命,典型报道也是产生优秀教育新闻作品的“富矿”。
  (二)小切口、大主题仍然是提升教育新闻竞争力的“法宝”
  结合重要时间点、重大新闻事件,找到小的切入点,做好主题宣传,报道好教育战线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担当作为,这是教育新闻工作者的重大职责,也是提升教育新闻竞争力的“法宝”。结合年度时代特点,由小切口带出国家、时代的重大战略主题,有可能创作出赢得受众、征服评委的优秀教育新闻作品。
  教育新闻选题选得巧,跟重大事件、重要主题、时代变迁等发生联系,从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甚至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名学生这样的小切口切入,这样的教育报道效果可能更好,意义也可能会更大。
  (三)学会监督,巧妙引导,仍然是增强教育新闻理性发声的重要选项
  做好教育新闻,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方針下,也要善于做好监督报道,理性发声,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在这5届的中国新闻奖教育题材获奖作品中,一批监督报道,聚焦招生、安全、管理等教育领域,深入调查、激浊扬清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通过对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的监督报道,梳理现状,提出批评,给出建议,既有利于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助于进一步助推媒体公信力的提升。⑥
  (四)创新手段,拓宽渠道,有助于创新教育新闻的传播路径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内容需要有效的渠道来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智能终端已能很好地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降低了教育新闻融合的技术门槛和运维成本。⑦教育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融合发展创新。
  在这几年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中,涌现了多篇融入视频、漫画、长图等多元创作手段的作品,弥补了纯文字传播的不足。面向未来,教育新闻需要善于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创新传播手段、扩大传播路径,在创作过程中巧妙融入照片、音频、视频、H5等元素,提升融合生产水平;在传播过程中整合报、台、网、刊、博、微等优势,做好融合传播,从而进一步助推教育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
  注释:
  ①邢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媒体融合的“样板间”》,中国甘肃网,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8/10/29/012044404.shtml,2018年10月29日。
  ②《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国记协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9-02/12/c_137794865_4.htm,2019年2月12日。
  ③See S. Ghanem: Filling in the Tapestry: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In Mcombs M.Shaw, D. L. & Weaver. D.(Eds.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Mat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④尕锋盘山:《中国共产党典型宣传工作研究》,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
  ⑤曾祥敏:《稳中求变 深度探索——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兼论内容融合创新》,《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1期。
  ⑥桑翔:《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四力”》,《新闻战线》2019年第8期。
  ⑦桑翔:《构建教育融媒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基于 SWOT 模型的教育媒体战略转型分析》,《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系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评论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5—6岁幼儿家长问卷中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分析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表明:大班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并不理想,五个维度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且总体结果不容乐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作,通过增加交流、分享、合作等社会交往活动来改善现状。 1.研究背景  1.1 5—6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数据驱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探讨新闻传播课程实践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数据素养,形成数据思维,如何提升学生运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如何恰当地使用数据可视化进行新闻报道,以及如何使以“化人、美人”为本的人文数据思维贯穿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文科;数据思维;数据可视化;讲故事  人们一般认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于2017年1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同上一堂课·宋庆龄的故事》为例,分析了该节目如何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以贴近少年儿童感知的表达方式,讲述宋庆龄精彩的生平故事,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小学生“四史”教育“金课”。  【关键词】全媒体;“四史”;同上一堂课  2021年1月2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28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联合策划制作了“同上一堂课·时代小先生”项目系列节目《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相关传播介质的选用,或者是在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方面,抑或是妥善处理好“正”与“奇”关系方面均有值得称道的突破。  【关键词】《白山黑水铸英魂》;影像纪传体;历史;现实;局部;整体;正;奇  一、引言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整合优质社会资源,用时一年多,精心制作推出了
期刊
21世纪以来,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给淡水资源本就短缺的中国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灌溉用水始终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比重最大的部分,同时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及先进网络技术的持续创新使智能化的节水灌溉方案成为研究热点。Android系统作为一款开源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以其丰富的硬件选择、友好的交互界面、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和庞大的用户人群而逐步替代由传统单片机完成单一控制功能的方案,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也为Android
【内容摘要】现代传播媒介拓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我们要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古老文化的宣传方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面前“活起来”“热起来”。本文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福建闽南泉郡富美宫送王船民间信俗为主要考察对象,阐述了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民俗文化如何借助现代传媒以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穿越心灵隔阂
期刊
由于受到成像设备和成像环境等外界条件的限制,数字图像在传输、转换或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的污染,不仅使得图像视觉效果变差,更使得图像中大量有用信息丢失,影响图像的后续处理。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就必须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图像中的有用信息的前提下,有效地将图像中的噪声消除。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课题,图像去噪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图像去噪技术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优秀的去噪算法。其中,基于稀疏表示理论的去噪方法,因其优越的性能和新颖的思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18世纪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就传入西方,包括中国哲学的儒家、道家思想等。中国哲学对18世纪欧州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杨玉英教授新作《〈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全面搜集、系统整理、精心译介了19世纪以降三个世纪《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英译本和应用研究著述,列举了18世纪后道家思想在西方传播与接受的汉译资料,展示了道家思想在英语世界研究与应用的丰硕成果,这对于增进中西文化交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五本西方传播学界SSCI期刊1996-2018年所刊载的1395篇论文为样本,对其38077条参考文献和37815篇期刊引证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网络传播研究兴起以来西方传播学学科交叉状况及其变化,并兼与我国的情况相比较。结果表明,传播学学科交叉性有所增强,开放性下降,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知识输入和输出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是其知识交流的主要学科,与计算机和
期刊
【内容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短视频运用情感传播策略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和情感唤醒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2020年武汉“封城”和2021年石家庄“封城”期间发布的97条短视频作品中情感策略的应用。研究发现,这些短视频作品通过搭建场景化体验场域唤醒情感、引发共鸣,进而引导正面舆论、激发共同体意识,为抗疫胜利构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