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本应骄傲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时代的变革,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为什么会这样呢?
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用枪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含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辛亥革命用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政体,有全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压迫的战争史诗,还有空前解放了思想也彻底否定传统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一两百年间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贯通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
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中国一直秉持着包容并蓄的精神,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陷尴尬境地,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思想已经相当西化,他们的生活当中充斥着“星巴克”、“肯德基”、“宝马”、“香奈儿”和“新百伦”。现在,圣诞老人比屈原的名气大,情人节比重阳节流行,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将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将诸多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究竟是一种趋势,还是一种不得已的措施。
在现今诸多专家学者都一致提出学习儒家思想、老庄精神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确是把它给淡忘了,或者我们的确没有更好地应用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糟粕,这也是不可争辩的现状,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争端,因为她的不足而否定它。相反,我们要问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我们到底体会了多少。
2016年,有位叫方勵的制片人为了电影的排片率,向公众下跪。那一跪将《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带入了大众视野。作为一个乐器盲,我带着一种莫名的愧疚感,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了唢呐一脉从曾经的德高望重不可或缺到如今的消弭凋零:年幼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学习唢呐,拜著名唢呐匠焦三爷为师。辛勤学艺终于得到师父真传,学会了《百鸟朝凤》并继承了衣钵。然而时过境迁,受人敬重的唢呐已逐渐无人问津。唢呐艺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让人无比唏嘘哀叹。然时移世异,非人力可为。传统礼制应该被束之高阁,音乐则应该娱乐大众。没有人想残害传统文化,老百姓只是想追求更好更轻松的东西。唢呐的衰落从根本上源于大众的选择,《百鸟朝凤》再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与担忧。我们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下去。
面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坚定的立场是:中国传統文化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这又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话题。面对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建几个历史博物馆,让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待人观摩,不应该只是造几栋图书馆,把老祖宗的思想藏起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应该让它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我们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困于井底,隔绝于世,仅仅将祖宗的东西重新学一遍,我们应该既推陈出新,又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是人类诸多古文化中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唯一者。究其根本,是中华民族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上始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认为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要走这个传统路线。南北朝时期我国儒、佛、道三教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清朝后期徽班进京融合汉剧等剧种形成京剧,被国人誉为国粹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文化融合而开放的绚烂奇葩。反之,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带来洋钟等科技性洋货贡品赠送,却遭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之物,以通有无”的拒绝。此后清政府更是严加阻塞文化交流的道路。当西方火车鸣响的交响曲震耳欲聋时,中国大地却还是铁犁牛耕。最终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西方的船坚炮利粉碎。所以孤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命运将是灭亡。
当今的传统文化面临欧美、日韩流的猛烈冲击,我们应当怎样面对?比如有人强烈要求广电总局封杀韩剧、日剧,个人觉得不妥。不论是韩剧还是日本动漫都有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或得到真理的主题。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融合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来弥补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思想,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提升的体现,能够促进我们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问题。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其实传统文化能够存在,并且流传到现在,就说明它本身已经有相当的生命力,只要再采用一些现代的元素将它再予以包装,赋予它一些新的内涵,相信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也有很多人会担心这种新的阐释会让传统文化面目全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各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文化,它是各个时代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的缩影,所以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渐渐厚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其渐渐厚重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对它的全新的诠释在很久以后的未来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被大众接受,所以这其中不存在什么篡改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是多种观点的并存,给大众提供更多的理解方式,并不代表大众会机械接受,毕竟,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是注重和谐、强本节用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愈加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改革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将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长沙县福临中学 )
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用枪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含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辛亥革命用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政体,有全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压迫的战争史诗,还有空前解放了思想也彻底否定传统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一两百年间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贯通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
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中国一直秉持着包容并蓄的精神,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陷尴尬境地,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思想已经相当西化,他们的生活当中充斥着“星巴克”、“肯德基”、“宝马”、“香奈儿”和“新百伦”。现在,圣诞老人比屈原的名气大,情人节比重阳节流行,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将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将诸多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究竟是一种趋势,还是一种不得已的措施。
在现今诸多专家学者都一致提出学习儒家思想、老庄精神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确是把它给淡忘了,或者我们的确没有更好地应用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糟粕,这也是不可争辩的现状,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争端,因为她的不足而否定它。相反,我们要问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我们到底体会了多少。
2016年,有位叫方勵的制片人为了电影的排片率,向公众下跪。那一跪将《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带入了大众视野。作为一个乐器盲,我带着一种莫名的愧疚感,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了唢呐一脉从曾经的德高望重不可或缺到如今的消弭凋零:年幼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学习唢呐,拜著名唢呐匠焦三爷为师。辛勤学艺终于得到师父真传,学会了《百鸟朝凤》并继承了衣钵。然而时过境迁,受人敬重的唢呐已逐渐无人问津。唢呐艺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让人无比唏嘘哀叹。然时移世异,非人力可为。传统礼制应该被束之高阁,音乐则应该娱乐大众。没有人想残害传统文化,老百姓只是想追求更好更轻松的东西。唢呐的衰落从根本上源于大众的选择,《百鸟朝凤》再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与担忧。我们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下去。
面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坚定的立场是:中国传統文化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这又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话题。面对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建几个历史博物馆,让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待人观摩,不应该只是造几栋图书馆,把老祖宗的思想藏起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应该让它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我们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困于井底,隔绝于世,仅仅将祖宗的东西重新学一遍,我们应该既推陈出新,又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是人类诸多古文化中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唯一者。究其根本,是中华民族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上始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认为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要走这个传统路线。南北朝时期我国儒、佛、道三教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清朝后期徽班进京融合汉剧等剧种形成京剧,被国人誉为国粹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文化融合而开放的绚烂奇葩。反之,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带来洋钟等科技性洋货贡品赠送,却遭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之物,以通有无”的拒绝。此后清政府更是严加阻塞文化交流的道路。当西方火车鸣响的交响曲震耳欲聋时,中国大地却还是铁犁牛耕。最终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被西方的船坚炮利粉碎。所以孤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命运将是灭亡。
当今的传统文化面临欧美、日韩流的猛烈冲击,我们应当怎样面对?比如有人强烈要求广电总局封杀韩剧、日剧,个人觉得不妥。不论是韩剧还是日本动漫都有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或得到真理的主题。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融合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来弥补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思想,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提升的体现,能够促进我们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问题。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其实传统文化能够存在,并且流传到现在,就说明它本身已经有相当的生命力,只要再采用一些现代的元素将它再予以包装,赋予它一些新的内涵,相信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也有很多人会担心这种新的阐释会让传统文化面目全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各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文化,它是各个时代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的缩影,所以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渐渐厚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其渐渐厚重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对它的全新的诠释在很久以后的未来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被大众接受,所以这其中不存在什么篡改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是多种观点的并存,给大众提供更多的理解方式,并不代表大众会机械接受,毕竟,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是注重和谐、强本节用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愈加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改革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将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长沙县福临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