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xi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既和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直接相关,也与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发展空间狭窄、面临利益诱惑直接、深受不良人情文化裹挟以及相应制度监督缺失紧密相连。减少并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加强党内理想信念建设,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路径;需要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廉政文化为依托,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需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形成廉洁高效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职能。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成因;党风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158-03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要素,是各项党政方针的具体执行人员,是身处党政一线的各项党政责任的直接主体。其具体行为尤其是党政活动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直接侵害了人民利益,并败坏了党的形象,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分析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现实路径,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影响
  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纪国法的正常实施,阻碍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更侵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甚至导致干群矛盾,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人民群众,都对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深恶痛绝。
  (一)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伤害具有直接性
  基层党员干部处在和人民群众进行党政交流的第一线,其面对的往往是直接的利益纠葛。其违纪违法案件通常是在处理和群众的直接利益纠纷过程中产生的。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在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同时,严重的还会导致不同群体的对立和撕裂,进一步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二)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对正常社会秩序具有破坏性
  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遵循一般的公序良俗之外,还往往通过道德和法律及相关规章制度去维持。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是对社会道德、党纪国法的逾越,突破了正常的社会尺度,破坏了社会正常运转的一般秩序。
  (三)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良示范性
  社会风气反映的是构成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面貌。由于基层党员干部处于党政实践前沿,其具体党政行为极易形成示范效应,正所谓“上行下效”。尽管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属于少数,但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大,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带动性。
  (四)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对党的领导职能的有效发挥具有负向性
  加强党的领导是一项伟大工程。其建基于基层党员干部的具体党政行为之上。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领导链条上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党的领导职能发挥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是对党章党纪的违反和破坏,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歪曲,其不僅侵害群众利益,更败坏了党内风气,损害了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党的领导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原因
  诚然,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和违法违纪者自身的素质直接关联,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作为身处于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基层党员干部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对其具体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理想信念丧失
  在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理想信念淡化是被提及最多的原因。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丧失理想信念,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坍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丧失理想信念,意味着党纪国法底线的崩溃,会导致其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人的理想信念源自初心,但需要自我意志和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不断加强,否则容易淡化甚至丧失。基层党员干部处于党政一线,也处于社会生产生活一线,长期直接面临各种裹挟和诱惑,并疏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监督不到位,理想信念被逐步腐蚀和削弱直至完全丧失。理想信念淡化、丧失,必然导致基层党员干部行为上的逾矩,从而违法乱纪。
  (二)政治发展空间狭窄
  政治发展空间是指从政者的职业地位、权力影响、政治名望等多种与其职业发展相关的晋升空间,通俗的说法,即其仕途发展前景。仕途发展是党员干部面临的基本问题。从科层制的角度来说,基层党员干部处于党政发展层级上最低的一级,其虽然具有继续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但其发展前景一般是可预见的,并且其发展前景极为有限。在现实中,基层党员干部事务繁杂,容易陷入事务性泥潭,忽略自我教育和提升,发展后劲不足。由此也会导致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衍生消极情绪,逐渐放任自流,滑向党纪国法边缘,做出违法乱纪行为。
  (三)利益诱惑直接
  基层党员干部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也直接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诱惑。从理论上来说,党员干部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超越于现实利益之上。但是就社会现实性而言,当党员干部面对直接利益时,其面对的身心考验更加直接,当然非党员干部亦是如此。作为具体的生命个体,基层党员干部也具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并且具有获取适度利益的正当性。尤其是当基层党员干部只是恰逢强烈的各种利益需求时,这种考验的刺激性更加强烈。
  (四)传统人情文化裹挟
  人情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情味的重要渊源。我国素以人情大国著称,在文化传统上就非常重视人情关系。人情关系有利有弊。其既能体现人情温暖,给人以慰藉,但也能束缚人们的言行举止,给人以牵绊。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情关系的折射。传统人情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增加了国人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难度。基层党员干部身处社会群体中,其从事的党政事务的繁杂性使其更加成为形形色色关系网络汇聚的节点。如何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并使之有序发展,极为考验基层党员干部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考验着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无法经受住复杂社会关系的裹挟,被传统人情文化中消极因素所熏染,最终陷入不良人情关系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做出违纪违法行为。   (五)制度监督缺失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相应制度也不够健全,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管严重缺位。有的基层党组织涣散,以至于某些基层党员干部以个人名义开展党政工作。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化、随意性、狭隘性等缺点使得其不仅无法自我约束,无法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更无法选择恰当的党政行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甚至完全丧失党员身份认同、政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但又由于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督管理,致使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具体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这既阻碍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三、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减少并有效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应从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工作、政治文化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拓展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实效。
  (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拓展基层党员干部教育路径
  对基层党员干部加强教育,为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提升提供教育保障,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应予以积极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党员干部的素质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各种原因,基层党员干部往往会疏于自我教育,从而放松自我要求。教育的不到位,也会导致基层党员干部在眼界、格局、追求、能力等方面较为有限,难以真正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更谈不上有效地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弥补基层党员干部的局限性,提升其组织、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工作,需要实行自我教育和党政教育相结合。首先,自我教育是基层党员干部提升素质的立足点。一切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自我教育上去。基层党员应有坚持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但是仍然会有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欠缺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因此,应将基层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融入到工作考核之中,以考核评估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质量。其次,党政教育是基层党员干部提升素质的主要抓手。要弥补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局限性,外部的党政教育必不可少。上级党政组织应通过下基层培训、遴选进修、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基层党员干部,为其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尤其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上级党政组织应积极推动党政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网络普及,使基层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更加便捷,提升成效。
  堅定理想信念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核心。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基层党员干部的干劲就足,胆气就壮,底线明确。尽管从内容上来说,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路线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甚至具体的技术培训等多种内容,但理想信念教育应是其核心内容,并应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
  (二)以廉政文化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良性政治文化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防范党政干部做出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率,应从建设良性政治文化入手,深化党风廉政路径探索。政治文化以政治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政治文化主要通过教育、宣传、文艺熏陶、政治实践等方式发挥作用。政治文化具有独特的潜移默化功能。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应积极利用政治文化的功能优势。首先,以廉政文化为依托,注重政治文化建设的传承性,建设优秀政治文化。我国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内容十分丰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特别应重视撷取其中的廉政文化。在传统社会,儒家学说倡导“为政以德”“以人为贵”,法家思想主张“唯法是尊”“言出法随”等,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积累,对当前的政治文化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然在我国政治文化传统中,人情文化也是非常深厚的,必须有所扬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者们开创了走群众路线的政治文化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鼓励、支持并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既有理论的开创,又有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践,为当前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社会主义初期,通过反贪污腐败、反官僚主义等途径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协商民主,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性作用,尤其是近五年来,严格落实“三严三实”教育,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对腐败进行高压威慑,“打虎拍蝇”,注重在全社会尤其是党政干部中进行家风建设。其次,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平台应用方面,需要把现实平台和虚拟平台结合起来。现实平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传统平台,仍然需要继续抓好这一平台应用的优势,推动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实现包括党政干部在内的社会人际关系良性发展。虚拟平台作为文化建设的新兴平台,发展空间广阔,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虚拟平台已经日益凸显出其现实影响功能,对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也必须紧密结合这一平台的发展,将良性政治文化建设拓展到每一领域,不留死角,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基层党政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创造全息环境。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
  加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应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以党纪党规为约束,以各项具体制度及机制为保证,形成健全的法制监管体系。首先,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执政,以法律权威保障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行为框架,不可逾越。党风廉政建设也必须遵循宪法的基本精神,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其次,健全党的各项规章、纪律,加强党纪党规的执行力度。党的章程是党的各项规定的基本指南,党的各项活动必须符合党的章程。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党的章程为基础性依据,以党的章程为指引,并体现党的章程规定。党的纪律是党具有战斗力的有效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严明的组织纪律既是党团结人民群众的基本保障,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在新时代,严明的组织纪律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是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基层党员干部具有有效执行力的必要条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党的章程为准则,加强党的执纪监督职能,形成基层党员干部不敢违纪违法、不能违纪违法、不想违纪违法的态势。再次,加强党政用人机制改革,形成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基层党员干部放任自流的因素之一,即是其晋升空间十分有限。结合这一现实,也为了营造人才流动的广阔空间,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发展积极性,真正擢升有理想、有本领的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才干为人民服务,必须革新健全党政用人机制,选贤任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基層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和其自身丧失理想信念有关,但也与政治发展空间狭窄、直接的利益诱惑、传统的不良人情文化裹挟、相应的制度监管缺失有关。这实质上涉及的就是政治生态发展问题。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应从建设政治生态入手。“营造风清正气的良好政治生态”[1]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能够对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起到有效预防作用。政治生态与制度、作风、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加强党内理想信念建设,并以此为核心;需要优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廉政文化为依托,不断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路径及内容,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需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形成廉洁高效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职能。总之,从小处着手,向实处落脚,形成综合联动机制,才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 (2017-10-28)[2017-12-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15.html.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f discipline violations formation is very complex, and both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o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f the narrow, facing temptation, directly by the bad human cul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ck of supervision system of coerced closely.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discipline viola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s a core expanding education path of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f the party;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to the cultur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ulture positive and healthy; we ne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nti-corruption system.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onest government, honest and effici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stem security function.
  Key word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causes of illegal cases;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以新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而开展的社会行动逐渐出现并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遵从常人方法学倡导的对个体日常行动的考察,认为网络社会行动呈现出流变性衍化及双重性逻辑,网络的多元复杂性表明网络秩序治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社会权力运行模式,“耦合”思路是一种可能性的治理路径,即实现政府、企业、网民三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通过价值共识下的内部耦合和多元共管下的主体间耦合,开展网络秩序的良性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法律援助中,学校、政府、社会是具体的责任承担者。以法律诊所为视角构建新型的高校法律援助运行机制,既增强了法科学生和法学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为师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支持。本文基于以上观点,以法律诊所模式为视角,论证了革新高校法律援助运行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大量发展党员”的政策,为彻底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总结揭示了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和始终坚持共产党无产阶级性质的一般规律性认识:党员发展质量是制定党员发展政策的根本原则,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和提升需要依靠党的思想建设;在放宽阶级限制大量发展党员时,确保党员的先进性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性质的必要条件。当前,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依然存在,正确处理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跃校园文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文章针对“红色社团”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学生理论社团活动形式与内容应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内涵;加大学生理论社团扶持力度;加强各学生理论社团的资源整合。  关键词:新时期
期刊
摘 要:山区存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殊性,与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因自然地理条件、农户传统思想观念、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推行比较缓慢,面临着土地流转效率不高、规模经营程度低、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困难、引导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采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摘 要:面对“中国制造2025”,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背景都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最重大群体,必然要随之改变。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课程体系的重组与重构。文章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提出了两大方案和若干小的方案,希望对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重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美誉度与话语权,同时也面临挑战。对此,要完整准确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中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分析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影响力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意识形态影响力;提升
期刊
摘 要:喂养无主流浪动物因该动物伤人引起的侵权责任纠纷,如何适用法律、进行法律推理确定喂养者法律责任是法律应用的细枝末节,但于细微处可见真法律。在“北京流浪猫案例”中,二审终审的法院判决是借助“危险责任+以因果关系推理的过错责任”程式确定被告责任的逻辑,是模糊而难以服众的。本案例的启发在于:司法适用不能简单地依赖三段论逻辑;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不仅意味着法官对生活意义的把握,还隐藏着理性对日常所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江西省29所高校3 11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江西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并能将革命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当中,但也存在如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础薄弱、红色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弱化等问题。由此,提出加强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的对策如下: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政理论学习;改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建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丰富革命精神新的时
期刊
摘 要:“分工”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连接和支撑着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成为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源泉。通过对分工内涵的界定、分工与生产力及所有制关系探索、分工的发展阶段的梳理、分工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剖析等论述,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所有制形式;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