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重组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w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中国制造2025”,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背景都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最重大群体,必然要随之改变。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课程体系的重组与重构。文章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提出了两大方案和若干小的方案,希望对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重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重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13-02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面对世界工业4.0革命而提出的第一个十年工业发展纲领性文件。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做 《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中国制造2025》;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年4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凡此种种,体现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对“中国制造2025”的极度重视。
  一、“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制造,制造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是大学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研发人员,而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产业工人。因此,“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品格需要有极大的提升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用十年时间,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且要求产业工人的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素质有极大提升,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品格有着极大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屏弃原有的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提高师生比配备要求,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可以独当一面,使他们不但会操作,还要懂原理。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做极大的调整
  “中国制造2025”不但需要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品格,还要求高职院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机械制造大类专业为例,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向以机械加工类、工艺设计类为主,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着重提升工业生产的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控制手段。因此,“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有着极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智能制造因素和信息化的因素融入课程体系之中。
  3.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进行极大的重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使得课程体系必须随之改革。此外,“中国制造2025”实际是中国版的“工业4.0”,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多点开发,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成倍增加,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时是一定的,如何在总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 “课程重组”就成为产业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重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最大难点是课程重组,《机械基础》课程重组面临以下优势和困难。
  优势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和运用,一方面增大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动画的大量开发,使得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更加直观、明了、容易,为高职院校的课程重组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困难是很多教师从大学开始,学习的课程和讲授的课程基本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课程重组面临的第一道关口就是教师的观念转变,让很多老师突然将很多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一时之间都很难接受。因此,课程重组最大的困难就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重组的具体实施模式
  实施课程体系的重组,核心是重组《机械基础》课程。经过课题组调研,现在市面相关的教材有几十种版本,教学内容差别非常大,但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六门课程,不同的版本包括的内容都不一样,如何重组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重组课程体系的关键。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材料与热处理》和《机械制图》都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机械制图》号称是机械类的“语言课”,课时量大,且开设两个学期,因此,本课题组根据这些课程的课时、课程特点,设置了两种类型的大方案和若干种小方案。
  方案一:《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开设成一门课,命名为《机械制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融入《机械制图》课之中,放在倒数第二章,即《装配图》的前一章,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讲解;将《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设置为一门课,命名为《机械基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都单独作为一大篇进行设置。此外,各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需求,还可以开设成“《机械原理》+X”模式。例如,以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需要详细讲解液压原理部分,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液压与气压传动》开设成一门课,将《机械原理》《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整合成一门课程,命名为《机械基础》。
  方案二:《机械制圖》单独开设成一门课,命名为《机械制图》;将《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整合成一门课程,命名为《机械基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参照方案一,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实施“《机械原理》+X”模式。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对材料、力学要求较高,可以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单独开设成三门课,将《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整合成一门课程,命名为《机械原理》。   由上述两种方案可知,《机械基础》课程重组是机械制造大类专业课程重组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各个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和授课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未来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其专业教材的发行形式也将不同,将会出现个性化、定制性的教材。还是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同一个作者编写的《机械基础》,可能在发行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版本《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分册)》《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公差、金料、液压、工程力学分册)》《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公差、液压、工程力学分册)》《机械基础(机械原理、金料、液压、工程力学分册)》《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公差、金料、工程力学分册)》等分册,而不同版本之中,牵扯到同一主题的,其内容则一样。
  四、小结
  职业教育的最大使命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当产业发展发生变革时,职业教育必然随之变革,否则难以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的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后继还将有“中国制造2035” “中国制造2045”出现,因此,職业教育如何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也将对“中国制造2035” “中国制造2045”的产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是由一些小的微观因素组成的,只有当每个微观元素都产生积极作用时,整个方案才可以到达预期的要求。机械制造大类专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减少“机类课程”,增加“电类课程”和“控制类课程”,而减少“机类课程”的关键就是整合《机械基础课程》。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案,希望对各种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 2016(10).
  [2]沈言锦.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 2017(11).
  [3]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7).
  [4]黎修良,沈言锦.“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0).
  [5]黎修良,沈言锦.高职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0).
  [6]李玉静.中国制造 2025 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5(6).
  [7]夏建国,周太军.中国制造 2025 和应用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5(5).
  [8]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9]邓小华.“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基于《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7).
  [10]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确定防控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的措施,确保实现“十三五”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部署深入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以更有效的救急救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EB/OL].[2017-07-20].http://www.haidong.gov.cn.
  [11]刘桂涛,李志敏,贺秋冬.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2).
  [12]黄红珍. 锐意创新潮头立 百舸争流敢为先——余姚创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市)的路径思考[J].宁波通讯, 2017(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移动终端平台和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人们频繁地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使得其成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替代性符号。结合现实环境,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表情符号以片段、系列的方式,在网络互动中带给人一定娱乐性,弥补了网络互动中,文字语言在意思表达上的苍白性。与此同时,它也在逆向发展,传递特定的精神和态度,影响人的生活处事态度、社会发展氛围,而它的逆向作用也使得网络社交距离感增加,遮住了真实的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的起点和方法,通过重新研读这部经典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本来意义出发,重新梳理恩格斯在论文中提到的关于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的任务、内容、重点及不同角度的表达,挖掘这些表达背后的深刻含义,思考其对界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研究对象的启
期刊
摘 要: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统一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处于同一个意识折返运动的两端,并且通过辩证运动把一方的特性带到另一方,双方接受彼此的“馈赠”从而实现交互作用。所以,不但意识到的自我是自我的对象,同时意识到的对象也包含着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象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对象意识。虽然它们都属于“同一个意识”,但是在认识论上我们必须将其区别开来——把它们当作性质不同的两类意识,并且把自我意
期刊
摘 要:庄子的“指不至,至不绝”思想从否定的认识论角度强调了认识无限性的重要性,极具后现代思想的特征。德里达对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语言和文字的解构更是突出了概念的局限性,同样突出了认识的无限性。庄子和德里达的思想在否定的思维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摆脱束缚、打开视野,提升认识事物的全面程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指不至,至不绝;认识的无限性;解构主义 
期刊
摘 要:2012年我国在上海实行“营改增”试点,本文以上海市为例,探讨研究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能力,税收增加,能充分保障政府编制执行公共预算,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医疗科技方面投资较多。三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模式进步。四是影响地方政府规模,上海市政府随营改增的推行呈现规模扩张的形态,但这种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以新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而开展的社会行动逐渐出现并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遵从常人方法学倡导的对个体日常行动的考察,认为网络社会行动呈现出流变性衍化及双重性逻辑,网络的多元复杂性表明网络秩序治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社会权力运行模式,“耦合”思路是一种可能性的治理路径,即实现政府、企业、网民三元主体的协同治理,通过价值共识下的内部耦合和多元共管下的主体间耦合,开展网络秩序的良性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法律援助中,学校、政府、社会是具体的责任承担者。以法律诊所为视角构建新型的高校法律援助运行机制,既增强了法科学生和法学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为师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支持。本文基于以上观点,以法律诊所模式为视角,论证了革新高校法律援助运行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大量发展党员”的政策,为彻底夺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总结揭示了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和始终坚持共产党无产阶级性质的一般规律性认识:党员发展质量是制定党员发展政策的根本原则,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和提升需要依靠党的思想建设;在放宽阶级限制大量发展党员时,确保党员的先进性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性质的必要条件。当前,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依然存在,正确处理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跃校园文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文章针对“红色社团”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学生理论社团活动形式与内容应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内涵;加大学生理论社团扶持力度;加强各学生理论社团的资源整合。  关键词:新时期
期刊
摘 要:山区存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殊性,与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因自然地理条件、农户传统思想观念、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推行比较缓慢,面临着土地流转效率不高、规模经营程度低、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困难、引导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采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