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青林村居民都会团聚一处衍袭耍板龙的习俗。青林板龙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作为崇拜敬奉的民族图腾,至今中国人仍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先人们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要想年成好,必须要风调雨顺。因此,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人们耍龙祈祷神龙佑护,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对龙的崇拜尤为悠久。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舞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舞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据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青林村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城郊平原,位于千年好溪古堰(青林一支称“东堰”)东南。好溪堰渠穿越辽阔的青林畈,流经青林、社后、关下而汇入瓯江南明湖。好溪堰坝建成一千多年来,为青林村一带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为青林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旱涝保收的优越条件。正因为有好溪古堰的惠泽,青林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耍板龙闹元宵成了千年不改的习俗。
青林板龙,为民间手工艺制作,是丽水最有名的板龙之一,素以“高长雄伟,娴于舞阵”而闻名。板龙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节节相连,节数一般以单节为吉利。板龙以竹篾扎缚,上糊棉纸,固定在木板上,龙头绘彩,装饰华丽,内燃蜡烛或油灯。一般高、长、宽约2至3米,灯板栓横木,由6至8人扛抬,龙身每节长1.8米,灯体呈拱门形,背尖角形,扎五鳍,内燃红烛3支,面绘云彩龙鳞,灯板二端凿洞带榫木棍。龙头和龙尾由村委会集中保管,龙身由村民领回保管。
一条板龙出游,前导以大号,双面锣开道,锣鼓、提灯、彩旗、引珠,龙尾后面以大号、锣鼓压阵,共需青壮者200多人左右。每节龙身一人擎举,龙尾弯曲翘起,尾鳍高与龙头齐平,三人擎举。舞龙时,最常见的动作是引珠前后上下左右不停摇摆,龙头作戏珠状,引起龙身游行飞动。板龙的舞法很多,常见的有蛟龙漫游、龙首戏珠、龙头钻档、首尾盘旋、蛟龙摆尾等等。夜幕中,五彩斑斓的巨龙,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行在田畴村落之间,场面甚为壮观。
青林舞板龙还有一些特有的习俗。在舞龙当天下午出游前,要请板龙先到离青林约三华里处丽水名胜——灵鹫山平天圣母殿(俗称陈十四夫人殿)上香、鸣炮,称之为“开龙眼”。然后,板龙下山正式出游。请舞板龙,每家每户都要设摆香案,邀请板龙光临的第一户人家,要包大红包,一般为当年数额最大者。只要邀请一方的中堂空间能容纳板龙“几”字形旋绕游行的,板龙必须进到中堂。在有些空间太狭小的人家,板龙就在门口游行一圈然后离开。
青林板龙还有“生龙蛋”的习俗。一些人家新媳妇过门久未生育,就会请龙到家里“生龙蛋”。当板龙来到请求“生龙蛋”的人家,龙尾巴就会后退到主人卧室的床榻上,然后由扛龙尾者为主人献上“龙蛋”(用红色染料染就的鸡蛋)。
“文革”期间一度停止活动。1980年后,恢复舞板龙活动。现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出龙游舞,以祈求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年舞龙的期限一般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前,特殊情况如十五前连降雨雪等恶劣天气或要求舞龙的帖子较多,也可适当延迟,但最迟不超过正月十八日。
1950年元宵节,青林板龙以150多节,以高长而闻名省内外,被载入《丽水市志》、《浙江名村志》。1999年12月参加莲都区民间文艺大会获“金龙杯”一等奖;2005年11月,青林村花4万元制作的巨型板龙,参加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腾狮舞闹莲城”龙狮大会,荣获一等奖,为丽水传统的民间艺术锦上添花;2006年1月,青林板龙被评为丽水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72岁的青林村民吴子贤被评定为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起,青林村为了更好发扬继承传统民间文艺,老一代民间艺人又培养了一大批青壮年学会制作板龙的工艺技术,使青林板龙后继有人。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作为崇拜敬奉的民族图腾,至今中国人仍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先人们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要想年成好,必须要风调雨顺。因此,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人们耍龙祈祷神龙佑护,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对龙的崇拜尤为悠久。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舞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舞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据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青林村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城郊平原,位于千年好溪古堰(青林一支称“东堰”)东南。好溪堰渠穿越辽阔的青林畈,流经青林、社后、关下而汇入瓯江南明湖。好溪堰坝建成一千多年来,为青林村一带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为青林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旱涝保收的优越条件。正因为有好溪古堰的惠泽,青林百姓生活富足,民风淳朴,耍板龙闹元宵成了千年不改的习俗。
青林板龙,为民间手工艺制作,是丽水最有名的板龙之一,素以“高长雄伟,娴于舞阵”而闻名。板龙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节节相连,节数一般以单节为吉利。板龙以竹篾扎缚,上糊棉纸,固定在木板上,龙头绘彩,装饰华丽,内燃蜡烛或油灯。一般高、长、宽约2至3米,灯板栓横木,由6至8人扛抬,龙身每节长1.8米,灯体呈拱门形,背尖角形,扎五鳍,内燃红烛3支,面绘云彩龙鳞,灯板二端凿洞带榫木棍。龙头和龙尾由村委会集中保管,龙身由村民领回保管。
一条板龙出游,前导以大号,双面锣开道,锣鼓、提灯、彩旗、引珠,龙尾后面以大号、锣鼓压阵,共需青壮者200多人左右。每节龙身一人擎举,龙尾弯曲翘起,尾鳍高与龙头齐平,三人擎举。舞龙时,最常见的动作是引珠前后上下左右不停摇摆,龙头作戏珠状,引起龙身游行飞动。板龙的舞法很多,常见的有蛟龙漫游、龙首戏珠、龙头钻档、首尾盘旋、蛟龙摆尾等等。夜幕中,五彩斑斓的巨龙,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行在田畴村落之间,场面甚为壮观。
青林舞板龙还有一些特有的习俗。在舞龙当天下午出游前,要请板龙先到离青林约三华里处丽水名胜——灵鹫山平天圣母殿(俗称陈十四夫人殿)上香、鸣炮,称之为“开龙眼”。然后,板龙下山正式出游。请舞板龙,每家每户都要设摆香案,邀请板龙光临的第一户人家,要包大红包,一般为当年数额最大者。只要邀请一方的中堂空间能容纳板龙“几”字形旋绕游行的,板龙必须进到中堂。在有些空间太狭小的人家,板龙就在门口游行一圈然后离开。
青林板龙还有“生龙蛋”的习俗。一些人家新媳妇过门久未生育,就会请龙到家里“生龙蛋”。当板龙来到请求“生龙蛋”的人家,龙尾巴就会后退到主人卧室的床榻上,然后由扛龙尾者为主人献上“龙蛋”(用红色染料染就的鸡蛋)。
“文革”期间一度停止活动。1980年后,恢复舞板龙活动。现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出龙游舞,以祈求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年舞龙的期限一般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前,特殊情况如十五前连降雨雪等恶劣天气或要求舞龙的帖子较多,也可适当延迟,但最迟不超过正月十八日。
1950年元宵节,青林板龙以150多节,以高长而闻名省内外,被载入《丽水市志》、《浙江名村志》。1999年12月参加莲都区民间文艺大会获“金龙杯”一等奖;2005年11月,青林村花4万元制作的巨型板龙,参加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腾狮舞闹莲城”龙狮大会,荣获一等奖,为丽水传统的民间艺术锦上添花;2006年1月,青林板龙被评为丽水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72岁的青林村民吴子贤被评定为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起,青林村为了更好发扬继承传统民间文艺,老一代民间艺人又培养了一大批青壮年学会制作板龙的工艺技术,使青林板龙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