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0.05或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 binding cassette A1, 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是否与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HTG)有关联,为探讨本病的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309名汉族人(200名正常人和109例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ABCA1基因R219K多态
高血压病作为多因素作用所致疾病,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作者针对老年人特点,辅以小剂量抗焦虑剂阿普唑仑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多基因疾病,遗传是其发病的内部因素,而紧张应激和高盐饮食是其发病的两个重要外部因素.已经证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一些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等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2].本文通过分析应激和高盐饮食对血浆和(或)组织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辩证地认识高血压发病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ATP6基因变异与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浙江籍汉族人群中临床诊断为T2DM的无血缘关系患者2
本院于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重症肺炎8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强了呼吸道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即整体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导致手术患者产生比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的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和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及手术的顺利实施,影响患者的治疗[1].我院从1998年开始,手术室开始实施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间断发生的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闭塞,使下肢供血减少或缺血[1].临床以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缺血性坏死等为表现.本院于2002~2003年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8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患者女,47岁.因吞咽、咀嚼困难7年,胸腺摘除术后6年,四肢无力,眼睑下垂4年,症状加重伴呼吸困难5 d,1996年8月23日入住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