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实践浅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stonez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生产中的关键因素,数据新闻一时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对象,国内媒体数据新闻的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可视化报道上,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数据新闻。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例,分析其新闻生产的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我国数据新闻的实践现状,并对数据新闻的未来发展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数字说新闻生产
  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成为新闻生产的内容,更成为新闻生产的契机。在数据新闻中,记者通过简单的图表就可以表达复杂的事件,也可以让读者更懂得新闻事件与自身的相关程度。数据既是数据新闻的资源,也是数据新闻表达的工具。①
  以往的研究多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据新闻的可操作性、便利性,同时也指出要对此保持警惕。本文选择财新网“数字说”频道为例,统计2014年12月份31天共39篇新闻报道,从新闻题材、文本字数、数据使用及来源等方面探索财新网数据新闻的实践现状。基于分析,文章提出几个研究问题:1、大数据时代新闻理念的变化在哪?2、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上的创新之处是什么?3、数据新闻是否会挑战传统新闻价值、新闻伦理等?本文试对此作出探索,以期探析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
  一、财新网“数字说”频道特点
  财新网在2013年8月开始尝试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10月正式成立财新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并同步在财新网上推出财新“数字说”栏目,内容覆盖时政、国际、财经、突发等多个类别。笔者所统计的12月所有报道中涉及经济类22篇以股市、楼市居多、兼有物价、国企改革等;政治类9篇包括官员处分、工作会议等;社会类6篇主要是盘点突发性事故等;法律类2篇。
  1、以“数据”、“服务”为主的新闻理念
  新闻理念内化于媒介组织、媒体从业者的日常新闻工作中,也以新闻管控等权力形式作用于新闻生产。政治、经济、媒介组织等通过建构一定的新闻理念从而规范新闻实践,数据新闻的产生与新闻理念的转变不无关系,这一新闻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数据为主的理念和以服务为主的理念两个方面。
  以数据为主的理念即指新闻报道以数据为主导,从新闻的生产到呈现再到传播都是以数据为中心,注重对数据的收集与利用。数据来自于政府、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的公开信息,这些信息以权威的形式向社会开放。数据的开放性对媒体的数据分析、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不仅在于呈现更多在于解析与延伸。此外,大数据时代强调了数据的全面性、整体性,即数据不是抽样而来,而是基于所有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数据的全面性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而且能最大限度搜索所有信息。基于二者之上的是数据的驱动性,这也是数据新闻最为明显的表征。新闻线索由数据而来,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促使展开进一步的新聞调查。数据只能告诉公众是什么,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因而数据通过引导新闻的层层深入不断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
  数据这种直观的文本呈现方式契合了现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数据新闻实则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方式,这种服务为主的理念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受众服务。数据新闻的议题选择注重受众的需要,比如“数字说”对楼市的报道“大中城市楼市现两年来最火爆交易月”将一、二、三线城市的平均房价、成交量以条形图和曲线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配以文字解释,揭示2013年3月“国五条”出台后的抢房行情的变化及易居研究院对年底楼市成交量的态度。另外,“数字说”有环境、富豪、银行、贪官、食品安全、灾难事故等多个类型的话题,最新消息还会以浮出窗口的形式提醒受众关注,受众还可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进行评论,或以邮件形式反馈信息。
  2、以数据为主导的新闻生产
  《大数据时代》一书指出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一般是“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数据可视化。②这一围绕“数据”生产新闻的流程有别于以文本为主的新闻生产。
  首先,在新闻生产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上,更多的注重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种思维方式能将更大范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但是对潜藏在更为深处的事实则难以挖掘。如报道“收费公路连亏三年,沦为银行打工仔”将2010年至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的收支情况及2013年的支出项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受众能清楚了解费用的走向,但报道并未谈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其次,在新闻采集方面,数据新闻的信息来源更多的是依靠数据收集。通过云计算技术,媒体可以从各种公开渠道获取信息。据统计,“数字说”栏目的数据来源包括:如财新网、新华社、汤森路透及其他公开资料。
  再次,在新闻叙事上,数据新闻一改以往的传统新闻叙事方式。数据新闻以数据为主,它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也更为直观。如在统计的39篇新闻报道中,只有两篇文本的字数超过200字,最长的236个字,最短的74个字,大多集中在90至160字之间。思辨性的文字在数据新闻中的使用已不占据主要部分。
  最后,在新闻呈现上,数据新闻强调可视化效果,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发布。进入读图时代,信息主要通过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动画、视频等视觉化工具来传递新闻数据及信息。③在统计的新闻报道中,大多使用了图表、图解、图形、动漫,但地图、视频几乎没有,有一些报道并不涉及到数据,只是人物 事迹或人物 观点的整合,整个制图也都是由财新网独自完成的。这种方式较传统的新闻文本样式在接受信息上确实较为方便,只是在本质上与数据新闻有一种违和感。
  二、数据新闻实践中的可能性问题
  1、题材适用性
  数据新闻这种新闻生产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题材的新闻呢?在统计的39篇报道中有部分只是简单的呈现人物和事例,严格来说是汇总并不是数据统计,更谈不上是数据新闻。比如“上阵父子兵盘点坑爹儿”只是列举了如刘铁男和刘德成、张国立和张默等9对父子,子凭父显有不得善果的案例,甚至都不算是新闻,颇有一种张冠李戴之嫌。可见,数据新闻并不适用于所有题材,可能更适用于与经济、数字相关的议题,而原本文字信息较多的新闻也难以用数据新闻呈现出来,即使套用数据新闻的表达方式也不能称之为数据新闻,只是在表达上可视化了。   2、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的挑战
  新闻价值要求新闻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及阅读的需求。由于数据原本是公开的,公众在这些数据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像传统新闻的生产,新闻线索大多集中在媒体手中,因而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数字说”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到,新闻价值标准更多侧重在这些数据能否揭示出重要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是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呈现,可否帮助人们清楚了解事件与个人的关系。如果媒体太过追求数据新闻,可能会导致对当下现象的漠视,关注重心转移到过去和未来之上。
  3、新闻伦理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作者用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来形容大数据时代对公民隐私权的担忧,并提出让数据使用者承担侵犯隐私的责任、对个人动因进行分析、打破数据技术垄断、设计数据分析师职业等多种方式,杜绝大数据技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④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为了挖掘新闻价值,不可避免的对公民隐私造成威胁,这里对隐私的威胁不单单指新闻当事人的隐私,而是所有公民的隐私。个人隐私的过度暴露会造成在社会生活中安全感的缺失及人格尊严的漠视,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三、数据新闻的未来发展
  1、转变报道理念
  数据新闻需要有对数字的敏感度一如对新闻的敏感度,要能从大量数据中寻找新闻价值,精准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具有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因而需要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并由此组成带有技术特征的新闻团队。比如《纽约时报》在2007年成立的记者加程序员团队,即“互动新闻技术部”,用于探索新的新闻報道形式。这个团队还为奥运会、总统选举等制作了大量的数据新闻。
  2、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数据新闻
  学界有一种声音,诸如“媒体如不谙熟和掌控大数据洪流,将导致厄运”,“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等等。在技术的支撑下,表现出了对数据的盲目追求与狂热。然而数据并非唾手可得或是精准无误的,就我国数据的开放程度来说,获取真实数据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此外,在海量信息中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又是另一个问题。因此,数据对事实的还原程度还有赖于使用它的新闻团队。理性的态度以避免关于个人信息数据的滥用与隐私的窥探,以公众利益为首才是媒体的初衷。
  结语
  在我国,数据新闻的实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首先,数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更新的过程,因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上它有多大说服力还不确定。在商业上,它的价值更显著,但是通过数据来了解人的心理则存在疑问,人的心理复杂多变,影响因子不可预知。此外,在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上,许多部门并未向公众公开相关具体数据,那么媒体在报道公共事件时是否是基于大数据之上的还是有选择性的不得而知。另外,由于技术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技术对人的生活是有侵入性的,它自身是无法进行道德判断的,这本身对人的权利也是一种剥夺,这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参考文献
  ①Lucy Chambers.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O’Reilly.2012
  ②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
  ③雷蔚真:《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中国版画界元老之一的杨可扬先生,以96岁高龄在上海辞别人世。作为30年代鲁迅新兴木刻运动硕果仅存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辞世无疑是中国版画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版画精气神俱佳,被国画大师朱屺瞻称为“可扬神镌”。  早在30年代,杨可扬被丰子恺的漫画所吸引,从此痴迷漫画,常常在报刊上发表丰子恺式的街头生活漫画。30年代后期,杨可扬投身鲁迅倡导的中国木刻运动,从此与木刻结缘。抗战时期,他创作了
1  他与父母的矛盾由来已久,且一天天升级。  最初的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大学毕业那年暑假。  那時,同宿舍的几位男生决定一起创业,启动资金需要20多万元,每人出7万元,他们就可以做老板了。  他兴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眉飞色舞地介绍自己的工作室。母亲担心他不靠谱,父亲正在摊位前一碗接一碗拌凉面,轻声说:“我没钱,最多给你2万元。”他赌气,2万元也不要了,跟同学提出自己多干活,入干股。同学笑,说:“
·任何一个懒人休想活到高龄:因为所有的长寿者都是采取积极生活方式的人。  ——胡弗兰德(1762~1836,德国临床医学家,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宣传者)  ·任何事情都不像长期缺乏体力活动那样使人虚弱和受损了。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哲学家,学识渊博的学者)  ·冷漠和懒惰是心身的真正冻结。 ——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不劳动就不可能有纯洁
古希腊时代的雅典广场上,苏格拉底像平时一样在广场的一角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这个时候,一群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们正为很多问题难以解决而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老师,我们每天都被这些问题困扰着难以自拔,我们的快乐到底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寻找到人生的快乐呢?”  苏格拉底看着这些可爱的年轻人,轻松地说:“你们先不要急于寻找快乐,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吧,然后我带着你们乘船去寻找快乐!”  这群
友人朱某患颈椎病,到医院治疗多次,虽稍有好转,却未能治愈,常感到头晕,手臂发麻,肩背放射性疼痛。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茅地先生用头部写“米”字的方法治愈了此症,于是将此法教给他,他认真习练,一个多月就治愈了,至今未见复发。今将茅地先生介绍的方法简述于下,以借花献佛。  先将两掌搓热,擦后颈和颈部左右侧,使整个颈部血流通畅。然后两脚并立,吸气时提肛收腹,头向后仰,同时两手在身后互握,逐渐用力向上提,前后
我的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古典,我姐的孩子看了你的书,不想参加高考了,说要去环游世界做建筑师。我们全家都说不过他,来,你快把场面收拾一下。”  我硬着头皮拨通电话,孩子打开免提。同学用微信偷偷给我通风报信。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聊。  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思路很清晰。他很清楚自己要做建筑师,也天才般地发现,建筑师的核心和当前的课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想了想,回答他:“我认同你对于高考的观点,但有一点我
铅作业者如何选择保护性膳食?    问:我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铅,特来信询问铅作业者如何选择保护性膳食?  江苏扬州 林成喜  答:铅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毒金属,多用于冶金、印刷、蓄电池、陶瓷、油漆、塑料、制药等行业。铅以蒸汽、粉尘和烟雾为主要形式,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内。铅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样症状、消化功能紊乱、腹绞痛、贫血、周围神经炎等。  进入体内过量的铅能影响蛋白质的代谢,引起体重减
二战中,盟军胜利登陆诺曼底之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发表了讲话:“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  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在登陆前,除了这份讲话稿之外,艾森豪威尔将军还准备了另一份截然相反的讲话稿,那其实是一篇失败讲演稿。  失败讲演稿是这样的:“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了,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
據外媒报道,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本土新冠病毒变种正在美国纽约市迅速传播,该毒株携带的突变令人担忧,因为突变可能会削弱目前疫苗的效力,或使得病毒传染率更高。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种名为B.1.526的新冠病毒变种最早于2020年11月在纽约市采集的样本中出现,且数月来在该市快速传播,令研究人员担忧。  据报道,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扫描一个名为GISAID的数据库中成千上万个病毒基因序列
东方的修身养性之术,源远流长,不愧为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瑰宝。这一强身术的精髓便是“静坐炼养”。追溯这静坐炼养的来源,那便是我国的“坐忘”和印度的“瑜伽”。“坐忘”起源于我国春秋时代。郭沫若先生的养生之道就在于静坐,并对此道加以研究,他在《静坐的功夫》文章中写道:“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