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夸夸群”在清华、北大等高校迅猛发展,随后爆红网络,淘宝店铺每日订单爆满。在群里,无论你发什么信息,也不管你做了什么蠢事,或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你都能收到其他群成员疯狂地夸奖。
“夸夸群”内主要有这几种人:一是求安慰的,比如被老师批评、上课迟到;第二种是恶搞的,以各种奇葩理由求夸;第三种,购买“夸夸”服务的人,想请人夸赞自己想要夸赞的对象……
吕昊属于第一种类型,却又不止于此……
不可思议的凶手
2018年1月26号早上,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事故:一位私家车主酒后在自己的车后座睡了一夜,被人发现时,车辆还未熄火,空调也正常运行,但人已经没救了。
死者趙刚,三十三岁,某软件公司研发部高级主管,离异,独自租住在此小区。死者符合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表征,没有遭受外力伤害的痕迹,也未丢失财物。
警方发现:25号晚,赵刚与同事在饭店聚会。因为喝了酒,他被代驾的李师傅送回小区。在小区停好车后,赵刚说自己要在车里躺一会再回去,他当时还算清醒,李师傅就没多想。为防万一,李师傅还特意把车后窗留了一条足够交换新鲜空气的缝隙……
之后的事,坊间推断:或许赵刚被车窗灌进去的寒风冷醒,半醉半醒之中,自己下意识锁上车窗,又继续睡着了。由于车内一直开着暖气,又是内循环,最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可死者父母不相信这样的推论,警方也未下定论。
25号当晚参加聚会的人向警方证实:赵刚喝了四瓶啤酒、两瓶江小白,出餐馆时,路都走不稳。因为男同事都喝高了,还是女同事帮忙请的代驾。代驾的李师傅从业多年,口碑很好,警方调查后,排除了他的嫌疑。
赵刚的社会关系也未查出问题。由于停车的地方是监控死角,小区整体监控也不完善,警方没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一周后,尸检结果显示:赵刚胃里残留着高浓度的安眠药成分。可警方并未发现他有失眠等需要服用安眠药的情况,近期也无就医、进药店的痕迹。既然如此,赵刚体内为何会残留安眠药成分?
警方感到了压力,这起案件手法太过隐秘。此时,死者单位一个名叫吕昊的男员工突然辞职,并失去联系。此人25号也参加了聚会,警方敏锐感觉到,他一定与此案脱不了干系。
果然,警方调查后发现,吕昊有重大作案嫌疑,并于三天后,将躲藏在西安一家小旅馆的吕昊抓捕归案。
吕昊,27岁,山西人,毕业于北京某重点高校,是赵刚项目小组的成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外表文弱。
据吕昊交代,25号晚间聚会时,他就坐在赵刚身旁。后来他打车尾随赵刚,并乔装进入小区。代驾师傅离开后,他本想趁赵刚神志不清时,狠狠打他一顿泄愤,但因胆小没敢动手。之后他把空调热风调大,并切换循环模式,还把车后窗完全关闭,接着逃离现场。在离开餐馆前,他悄悄在吕昊的饮水中做了手脚。因为经常失眠,他有医生开的处方,可以方便购买安眠药。由于现场被严重破坏,警方才没能提取到他的信息。
吕昊和赵刚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会让他如此费尽心机?
吕昊称,赵刚经常因为编写程序的事训斥他、挑他的刺,有好几个项目,赵刚还抢他功劳。单位同事证实:赵刚在工作上的确要求严格,组里的成员都被他训斥过,但都是为了工作,大家觉得很正常。至于抢功劳,他们没有遇到过。
如果是因为这些事,吕昊也不至于对赵刚痛下杀手吧?此事,没那么简单。吕昊和赵刚的之间的矛盾不够激烈,他在公司也不是冲动易怒的性格,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凶手曾是“别人家的孩子”
吕昊归案后,记者通过调查,还原了他的成长经历。
1991年,吕昊出生在一个条件很好的家庭。父亲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后与人一起创业,成为一家民营企业的高管,母亲是当地报社主编。夫妻俩都是人尖儿,对于独生子吕昊的要求,同样也比一般孩子都高。他们有自信,父母那么有才华,儿子也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夫妻二人在儿子的教育上严格,也不遗余力,凡是能帮助儿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和工具,夫妻俩总是第一时间让儿子接触到。
吕昊也没让父母失望,从小到大,他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包了各个学科的奖状,多次代表学校取得省市级比赛的奖项。中考时,他就被市里的多家高中争抢。
2010年,吕昊顺利考上北京一所名校,就读软件工程专业。2014年考上本校研究生。2017年7月,他签下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从事软件研发与测试工作。这样一个学霸型的优秀人才,为什么毕业不到一年就犯下命案?认识他的人都无法理解。
在父母眼里,儿子乖巧懂事,还很喜欢养小动物,上初中那会,家里的小狗弄丢,他伤心了好几天。夫妻俩还说儿子的性格像女孩,胆小又多愁善感。为此,父亲送他去学跆拳道,想培养他的阳刚之气,可惜儿子不喜欢。
吕昊父母的朋友对他的印象也很好,“这孩子让人省心,从来不惹事,学习又好。”“除了不太爱说话,什么都好,每次碰到我搬东西上下楼,都热心帮忙。”……
到了最后,大家都会发出同一句感叹:“他怎么就做出这样的事呢?真想不通!”
从吕昊父母和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角度看,吕昊是个好孩子。可在同学眼里,吕昊似乎有着与父母等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一面——孤僻、内向、不合群。
据同学反映,吕昊虽然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可他和同学之间却玩不到一块。他体育不好,班级活动时,他总是默默退到一旁,性格很冷。可他成绩很好,又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习惯不和他玩了。老师也说,吕昊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让他多参加体育锻炼,他也不重视。可他成绩非常好,老师很喜欢他。 吕昊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也不错,吕昊在公司里不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也不太懂得拒绝人,同事们有事情找他帮忙,他来者不拒。有几次,有同事还看到他因此加了很晚的班,同事们都很信任他。
吕昊的成长之路,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他和小组领导赵刚之间也没有深仇大恨,可他却对赵刚伸出罪恶之手。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吕昊在法庭上终于揭开谜底。
痛苦的内心世界
吕昊向法官递交了一本厚厚的泛黄日记,里面写满了他从小到大对父母的不满,其中有无数红色感叹号和刺破纸背的问号。他内心的痛苦,可见一斑:
小学一年级,吕昊的数学考满分,语文九十九。他拿了两张奖状,兴高采烈向父母汇报。他原以为父母会为他高兴,表扬他。可他们却异口同声斥责他:“语文只差一分,就能拿两个第一名,你怎么回事?”
吕昊委屈得直抹眼泪。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看不到他拿了两张奖状,却只看到他差的那一分?因为一分,他哭了一个下午。
五年级,他参加市里的作文竞赛,拿了第三名。爸爸说:“第三名有什么好炫耀的?别人永远只会记住第一名。”吕昊又被打击了。可这第三名,是他准备了一个多月,还发着烧走进赛场拼回来的。
……
这样的情景,一直到上了大学还在上演,吕昊心力交瘁。
他从小成绩优秀不假,也没有让父母失望过,可父母却一直让他心寒。父母对他太严格,而且脾气急躁。他的努力与付出父母看不到,他们不但不给他鼓励和肯定,还不断打击他,经常把他吼得大气不敢出。
长期如此,内向的吕昊愈加沉默。
他如此努力,也取得让别人羡慕的成绩,可在父母眼里,这些远远不够。他们夫妻都是那个年代稀少的大学生,有才华,有体面的工作,作为他们的儿子,吕昊的这些成绩,是他应该做到的事,不值得邀功请赏。
吕昊只好努力学习,就想获得父母的认可。可无论他怎么努力,愿望始终落空,哪怕一句小小的赞扬或鼓励,都成奢望。他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一无是处。
吕昊深陷自我怀疑之中,难道自己真就那么差吗?
他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评价,面对没有把握的事,他宁愿把自己隔离起来,避免给别人贬低他的机会。所以,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怕别人说他不会打球,不会踢球,跑步也不行……他唯有保持成绩优秀,才能有一丝安全感。他觉得自己很孤立,同学们不认可他,不接纳他。
吕昊一直很喜欢文字,文理分科时想学文科。但他没有底气坚持自己的选择,只好遵照父母的意思,读了理科。之后,他又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习软件工程专业。
研究生毕业后,父亲要给他安排工作。他第一次对父母说不,他不想永远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他要自己闯,做出成绩让父母对他刮目相看。
他突然有这份勇气,是因为2014年,他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一个“互夸群”。在那些群里,没有指责,没有贬低,不管你多么自卑,群友都会鼓励你。
他说,从小父母总打击他。群友鼓励他,那是因為你父母被分数蒙蔽了双眼,不懂你的优秀。他说,同学们不愿意和他玩。群友鼓励他,那是因为浪费光阴的人不配成为你的玩伴……
这些明显调侃的话语,若是常人,定会一笑而过。可吕昊从小到大缺的就是赞扬和鼓励,他干涸了多年的心,急需安慰。努力很多年都得不到的满足感,群里有。
他越来越坚信,自己其实一直很优秀,只是别人看不到。
吕昊沉迷其中,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自负,接受不了任何批评和负面评价。但他不敢表现出来,只好固执地把恨意积攒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在职场中,新人犯错很正常,改正就好。可吕昊多年沉浸互夸群养成的思维习惯,让他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在故意挑刺,打压他。
有一次,他没有严格按照客户的订单要求编写代码,赵刚发现后给他指出问题。吕昊嘴上不说什么,但转身就到互夸群里说了这件事,群友夸他,你有年轻人独特的想法,是你的领导刻板不会变通……
吕昊也认为如此。之后,他固执己见,屡教不改,也因此常被赵刚批评。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小时候父母斥责他的场景,过去的一幕幕涌上心头,让他无比难受。
有一次,赵刚担心吕昊影响项目进度,就把原本分配给他的项目调换了。这让吕昊感到屈辱,他认为赵刚不尊重他,在羞辱他。同事们经常让他帮忙,他觉得自己像回到了小时候,想用大量的付出,去获得认可和赞扬,可依然没有。
最近一次,赵刚对他说,如果他不能半个月内按质量完成手里的任务,就向公司申请辞退他。
吕昊压力巨大,认定赵刚在故意为难他,他想报复。以前没有能力反抗,现在有了。但他怕吃亏,不敢明目张胆发生冲突,只好背后下手,想教训赵刚一顿,没想到却造成命案……
案发后吕昊才知道,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以他为骄傲。只可惜,父母信奉“打压式”教育,严格要求他,想让他精益求精,避免骄傲。可他们也把工作上的压力,通过打骂转移到了吕昊身上,给他带来巨大伤害。
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安慰,在“互夸群”却实现了。日久成执念,吕昊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也渐渐麻痹自己,失去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听不进忠言逆耳,成为一个偏激的人,最终因为小事酿成悲剧,实在让人惋惜。
“夸夸群”背后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很可能就是曾经的“吕昊”:从小缺少表扬、赞赏,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自尊心强。过度渴望必然导致过度补偿,就会造成心理扭曲。如今社会压力巨大,若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在批评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偏激行事,最后可能还会发生悲剧。
编辑张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