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体验磨练自己的意志品格和升华自我的过程。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鉴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探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与推进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175-0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少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感觉是做做宣传,搞搞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也不是很熟悉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专业技能。江宁大学城内汇集了南京地区主要的本专科院校,为了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推进策略,本调查小组以江宁大学城内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205份,占调查对象的44%,女生260份,占调查对象的56%,理工类学生230份,占调查对象的49%,社科类学生235份,占调查对象的51%,男女生人数相当,各专业大体均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结果与分析
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频率不高,一学期次数较少;加入青协及校社团组织是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有355人,占76.34%,仅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所参加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否有权益机构,即志愿服务行为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选择最多的是锻炼自己能力、帮助弱势群体和结交朋友,分别为92.47%、79.57%、72.69%,其他项则较少,分别是打发时间16.56%,得到学校加分17.63%,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36.13%以及其他3.44%。
3.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类型,环境保护与清洁绿化有180人,占38.71%;社区志愿服务有340人,占73.12%;参加校内社团活动有125人,占26.88%;支教活动有165人,占35.48%;为文化、艺术机构服务有55人,占11.83%;大型活动服务有40人,占8.60%;其他有15人,占3.2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多样,相比较而言,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支教类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较多。
三、南京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志愿者组织不够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中缺乏协调与沟通,缺乏宣传与动员。同时,由于经费的匮乏,不少活动的组织培训无法开展。二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目前中国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较低,大学生自身专业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创新不够。第三,不少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提供无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帮助他人时,也渴望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更好的发展。不少高校对学生的志愿活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活动次数增加而锐减。第四,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护工作有待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帮助社会和他人时,可能会发生自身权益受损的事,有时甚至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从而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第五,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也缺乏相应的认识,不少人认为是做做形式,搞搞宣传而已。
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推进策略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体系。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与管理,特别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的培训、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绩效的评估等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或条例。志愿服务的准入条件、服务项目的设立、基地建设、经费落实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奖惩措施等有制度上的保障。
2.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培训是迅速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志愿者组织应承担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训,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坚定的志愿服务信念是志愿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最深层次的动力。其次,应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组织应对志愿者实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短期培训应包括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中业务技能培训,长期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培养社会公众责任心,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特点,动机多元,这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激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提供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一种无私的奉献,高校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做出贡献的志愿者,从而激发志愿者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下一次的志愿服务中,以更高的志愿服务质量回应社会对自身的肯定。另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利于志愿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开展,高校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应定期通过评比先进,对那些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奖励,并将评比结果作为学校评优的依据,纳入学期综合测评,同时通过学校网站公开表彰优秀志愿者事迹,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增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光荣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4.高校应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尤其是网络微博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常态化、规范化的宣传,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产生社会效应,形成活动品牌。充分利用自办的网站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够随时沟通交流,通过志愿者在线交流、志愿者QQ交流群等网络平台,使志愿活动信息快速传递,让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广为人知。
参考文献:
[1] 张素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J].前沿,2012,(16).[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175-0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少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感觉是做做宣传,搞搞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也不是很熟悉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专业技能。江宁大学城内汇集了南京地区主要的本专科院校,为了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推进策略,本调查小组以江宁大学城内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205份,占调查对象的44%,女生260份,占调查对象的56%,理工类学生230份,占调查对象的49%,社科类学生235份,占调查对象的51%,男女生人数相当,各专业大体均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结果与分析
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频率不高,一学期次数较少;加入青协及校社团组织是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有355人,占76.34%,仅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所参加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否有权益机构,即志愿服务行为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选择最多的是锻炼自己能力、帮助弱势群体和结交朋友,分别为92.47%、79.57%、72.69%,其他项则较少,分别是打发时间16.56%,得到学校加分17.63%,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36.13%以及其他3.44%。
3.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类型,环境保护与清洁绿化有180人,占38.71%;社区志愿服务有340人,占73.12%;参加校内社团活动有125人,占26.88%;支教活动有165人,占35.48%;为文化、艺术机构服务有55人,占11.83%;大型活动服务有40人,占8.60%;其他有15人,占3.2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多样,相比较而言,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支教类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较多。
三、南京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志愿者组织不够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中缺乏协调与沟通,缺乏宣传与动员。同时,由于经费的匮乏,不少活动的组织培训无法开展。二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目前中国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较低,大学生自身专业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创新不够。第三,不少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提供无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帮助他人时,也渴望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更好的发展。不少高校对学生的志愿活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活动次数增加而锐减。第四,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护工作有待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帮助社会和他人时,可能会发生自身权益受损的事,有时甚至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从而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第五,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也缺乏相应的认识,不少人认为是做做形式,搞搞宣传而已。
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推进策略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体系。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与管理,特别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的培训、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绩效的评估等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或条例。志愿服务的准入条件、服务项目的设立、基地建设、经费落实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奖惩措施等有制度上的保障。
2.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培训是迅速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志愿者组织应承担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训,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坚定的志愿服务信念是志愿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最深层次的动力。其次,应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组织应对志愿者实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短期培训应包括岗前集中培训和岗中业务技能培训,长期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培养社会公众责任心,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特点,动机多元,这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激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提供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一种无私的奉献,高校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做出贡献的志愿者,从而激发志愿者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下一次的志愿服务中,以更高的志愿服务质量回应社会对自身的肯定。另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利于志愿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开展,高校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应定期通过评比先进,对那些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奖励,并将评比结果作为学校评优的依据,纳入学期综合测评,同时通过学校网站公开表彰优秀志愿者事迹,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增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光荣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4.高校应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尤其是网络微博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常态化、规范化的宣传,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产生社会效应,形成活动品牌。充分利用自办的网站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够随时沟通交流,通过志愿者在线交流、志愿者QQ交流群等网络平台,使志愿活动信息快速传递,让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广为人知。
参考文献:
[1] 张素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J].前沿,2012,(16).[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