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杉和松松是同岁的堂兄弟,两人同在一所大院里长大,同在一个班级读书。可是杉杉数学好,每次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松松作文强,几乎篇篇都得“优”。
当有人问起杉杉和松松学习成绩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总是说:“一个半斤,一个五两,不懂要到啥时候,才是一斤哩。”
他俩听了这话,各自都在心里暗暗努力,想把学习成绩快快地长到“一斤”呢。
松松向杉杉问数学的次数多了,成绩明显地提高,差不多要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杉杉向松松问作文的次数也不少,可就是不见效,反而越问越糊涂呢,看来他没有希望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
杉杉开始自省起来: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自己怎么就这么笨呢!一提起作文,脑瓜袋子就空白一片,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嗨!而松松不论写的是什么题目,从来没有叫过难的,篇篇都有好材料可写,这材料是哪儿来的呢……想到这里,他走到松松的小书房,开门见山地问:“松松,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好材料呢?”
“这是因为作文材料处处都是啊!”松松果断地说。
“你别跟我开玩笑了,今天就教我怎么找材料吧!”杉杉有些不相信地说着。
“我的话是认真的。你说说,有哪一样事物不能写成作文吗?”
“那好——”杉杉随手从松松的书架上拿下一个小泥人说,“你说说,这个也可以写成作文吗?”
“当然可以,有物有形,具体得很哩!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小泥人的简单样子,那确实写不成一篇作文;要写成一篇作文现在不行,我要对小泥人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才行,以后我就把这个小泥人,写出一篇作文来让你看吧!”
这个小泥人,原来是表姐送给杉杉的。杉杉玩腻了才拿给松松玩的,对于小泥人,杉杉比松松玩得更久,看得更多。可是杉杉觉得小泥人没有什么好写,松松怎么有把握写出作文来呢?杉杉认真地要求松松:“这次,你就通过这个小泥人来教我写作文好吗?”
松松乐意地说:“这样好,省得你再说是我保密,有意让你的成绩长不到‘一斤’。从今天开始,我们把小泥人放在书桌上,我看你也看;我们把观察和思考的经过写成观察日记,我写你也写。我们相互公开交流吧。”
两人约好了,可以随时看对方同时压在小泥人下面的观察和思考日记。
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杉杉和松松总是形影不离,松松做什么,杉杉也跟着做什么;松松写观察日记,杉杉写学习体会……
第二天,松松第一次把观察小泥人的样子写了下来:
小泥人据说是表姐小时候捏的,初看起来,样子没有什么好,上方圆圆的是头,中间模糊的圆筒是身子,下面是脚,脚下有个四方墩子,可以放在桌子上。
杉杉看了,也坦白地写了自己的体会:“只这样写小泥人,我也会啊,如果认真点,我可能还会多写几句呢!”
有一次班级上手工课,松松报了泥塑组,杉杉也跟着报了泥塑组。两人都和几个同学一起捏泥人,结果两人都没有捏成功。就在这天晚上,松松在观察小泥人的日记里加上了这样几句:
我再看小泥人时,捏得比我成功:身体的线条很清晰,双手弯在胸前,好像拿着什么;赤着一双脚丫子,“立正”踩在地上,还卷起裤子呢!
杉杉翻看了松松的观察日记后,写下的体会是:“我觉得奇怪,松松在学校里和自己一样捏不起小泥人,回来怎么就突然发现了表姐的小泥人有手,有脚,卷起的裤筒了呢!我认真一看,果然也发现了!这是松松观察加思考得来的,而我是跟着他发现的。”
又一个双休日,松松跟着妈妈到茶山上采茶,杉杉也跟着去了。当天晚上,松松写小泥人的习作又有了新的内容:
原来小泥人是个大姑娘呢,手上正在做着采摘茶叶的动作,还握着两把茶叶在手上,背上那凸起的泥团,是背着的一个装满茶叶的背兜呢!
杉杉看了后,也认真地看了看小泥人,果然也有同样的发现,又写下了体会:“这是松松看了妈妈采茶时的形象和动作,才想象出小泥人的新形象的,原来松松的脑子里,一直装着小泥人呢!我的联想比不上松松啊!”
接着,松松叫妈妈讲表姐小时候的故事,杉杉也在旁边听:原来表姐爱家乡,爱采茶,从小爱画画,以后考上了美术学校,现在是美术学校优秀的学生呢!
松松听后,又把“小泥人”的材料加了一段:
听了妈妈的故事,我突然觉得小泥人高大起来,脸蛋红润黝黑,在茶行里走来走去,双手飞快地摘采着茶叶,不断地投放到背兜里,嘴里还唱着动听的采茶歌呢!看那小泥人的神态,心里一定是在想: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个采茶能手!……我看着看着,也情不自禁地说:“这小泥人多美啊!她寄托着表姐要做个采茶能手和建设家乡的理想呢!小泥人捏得多好啊!
我决心要像表姐那样热爱家乡和刻苦学习!
杉杉看了,写的体会是:“这是松松进行调查访问后,把小泥人和表姐联想到一起,自己体会到的。通过写小泥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我这方面较差,写作文常常只是停留在材料本身,所以单调,也没有真情实感。”
接着,杉杉又对松松伸出大拇指说:“松松,你确实把小泥人写成一篇作文了!真了不起啊!”
松松说:“你别夸我,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如果也像我这样,也是能写出作文来的。你现在能说说,好材料是怎样来的吗?”
杉杉眯着双眼想了想,拿出笔来,慎重其事地写了最后的体会:“好的作文材料,是要认真观察、思考,加上调查访问才能得到的。”
松松看后,点着头笑了。
当有人问起杉杉和松松学习成绩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总是说:“一个半斤,一个五两,不懂要到啥时候,才是一斤哩。”
他俩听了这话,各自都在心里暗暗努力,想把学习成绩快快地长到“一斤”呢。
松松向杉杉问数学的次数多了,成绩明显地提高,差不多要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杉杉向松松问作文的次数也不少,可就是不见效,反而越问越糊涂呢,看来他没有希望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
杉杉开始自省起来: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自己怎么就这么笨呢!一提起作文,脑瓜袋子就空白一片,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嗨!而松松不论写的是什么题目,从来没有叫过难的,篇篇都有好材料可写,这材料是哪儿来的呢……想到这里,他走到松松的小书房,开门见山地问:“松松,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好材料呢?”
“这是因为作文材料处处都是啊!”松松果断地说。
“你别跟我开玩笑了,今天就教我怎么找材料吧!”杉杉有些不相信地说着。
“我的话是认真的。你说说,有哪一样事物不能写成作文吗?”
“那好——”杉杉随手从松松的书架上拿下一个小泥人说,“你说说,这个也可以写成作文吗?”
“当然可以,有物有形,具体得很哩!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小泥人的简单样子,那确实写不成一篇作文;要写成一篇作文现在不行,我要对小泥人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才行,以后我就把这个小泥人,写出一篇作文来让你看吧!”
这个小泥人,原来是表姐送给杉杉的。杉杉玩腻了才拿给松松玩的,对于小泥人,杉杉比松松玩得更久,看得更多。可是杉杉觉得小泥人没有什么好写,松松怎么有把握写出作文来呢?杉杉认真地要求松松:“这次,你就通过这个小泥人来教我写作文好吗?”
松松乐意地说:“这样好,省得你再说是我保密,有意让你的成绩长不到‘一斤’。从今天开始,我们把小泥人放在书桌上,我看你也看;我们把观察和思考的经过写成观察日记,我写你也写。我们相互公开交流吧。”
两人约好了,可以随时看对方同时压在小泥人下面的观察和思考日记。
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杉杉和松松总是形影不离,松松做什么,杉杉也跟着做什么;松松写观察日记,杉杉写学习体会……
第二天,松松第一次把观察小泥人的样子写了下来:
小泥人据说是表姐小时候捏的,初看起来,样子没有什么好,上方圆圆的是头,中间模糊的圆筒是身子,下面是脚,脚下有个四方墩子,可以放在桌子上。
杉杉看了,也坦白地写了自己的体会:“只这样写小泥人,我也会啊,如果认真点,我可能还会多写几句呢!”
有一次班级上手工课,松松报了泥塑组,杉杉也跟着报了泥塑组。两人都和几个同学一起捏泥人,结果两人都没有捏成功。就在这天晚上,松松在观察小泥人的日记里加上了这样几句:
我再看小泥人时,捏得比我成功:身体的线条很清晰,双手弯在胸前,好像拿着什么;赤着一双脚丫子,“立正”踩在地上,还卷起裤子呢!
杉杉翻看了松松的观察日记后,写下的体会是:“我觉得奇怪,松松在学校里和自己一样捏不起小泥人,回来怎么就突然发现了表姐的小泥人有手,有脚,卷起的裤筒了呢!我认真一看,果然也发现了!这是松松观察加思考得来的,而我是跟着他发现的。”
又一个双休日,松松跟着妈妈到茶山上采茶,杉杉也跟着去了。当天晚上,松松写小泥人的习作又有了新的内容:
原来小泥人是个大姑娘呢,手上正在做着采摘茶叶的动作,还握着两把茶叶在手上,背上那凸起的泥团,是背着的一个装满茶叶的背兜呢!
杉杉看了后,也认真地看了看小泥人,果然也有同样的发现,又写下了体会:“这是松松看了妈妈采茶时的形象和动作,才想象出小泥人的新形象的,原来松松的脑子里,一直装着小泥人呢!我的联想比不上松松啊!”
接着,松松叫妈妈讲表姐小时候的故事,杉杉也在旁边听:原来表姐爱家乡,爱采茶,从小爱画画,以后考上了美术学校,现在是美术学校优秀的学生呢!
松松听后,又把“小泥人”的材料加了一段:
听了妈妈的故事,我突然觉得小泥人高大起来,脸蛋红润黝黑,在茶行里走来走去,双手飞快地摘采着茶叶,不断地投放到背兜里,嘴里还唱着动听的采茶歌呢!看那小泥人的神态,心里一定是在想: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个采茶能手!……我看着看着,也情不自禁地说:“这小泥人多美啊!她寄托着表姐要做个采茶能手和建设家乡的理想呢!小泥人捏得多好啊!
我决心要像表姐那样热爱家乡和刻苦学习!
杉杉看了,写的体会是:“这是松松进行调查访问后,把小泥人和表姐联想到一起,自己体会到的。通过写小泥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我这方面较差,写作文常常只是停留在材料本身,所以单调,也没有真情实感。”
接着,杉杉又对松松伸出大拇指说:“松松,你确实把小泥人写成一篇作文了!真了不起啊!”
松松说:“你别夸我,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如果也像我这样,也是能写出作文来的。你现在能说说,好材料是怎样来的吗?”
杉杉眯着双眼想了想,拿出笔来,慎重其事地写了最后的体会:“好的作文材料,是要认真观察、思考,加上调查访问才能得到的。”
松松看后,点着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