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床》,令人浮想。床,作为一件小小的道具,文字很少,少到阅读时,稍微大意点,便容易被忽略不计。因为它并不是连贯作品始终的物件儿,或许可以说,仅仅是一个似有若无的意向。但其存在价值的重要性却显而易见。
    “我”坐上一列早已过时的短途绿皮火车。乘客之杂乱,环境之肮脏,空气之恶劣,自不必说。偏偏又运气不好,碰上的邻座,是位不管不顾,“逮”到任何一个听众都会喋喋不休的妇人。妇人的强行“倾吐”,令人反感至极。但随着列车的前行,内容的进展,“我”与读者都一点一点地被带入其中,并都难以遏止地滋生出一探究竟的好奇。于是便有了“我”丢掉矜持之后的“附和”。而寥寥数语的交流,变成了故事得以持续的呼应,同时自然又强化了妇人叙述内容的丰富。
   其实,眼下的人们,通常对他人婆婆妈妈的琐事,早已了无兴致。但是,这位妇人嘴里的儿子,儿子在北京的公务员身份,儿子毫无沟通常识的人际能力,毫无技能的生存状态,以及曾在乡亲们眼中出人头地、出息透顶的一位才俊,竟然成为都市中看不清工作及生活前途,时时刻刻都怀着逃离当下生活念头的弱智青年……一件件出人意料的“家丑”,统统外扬开来。
   作品的高明之处,不去过多过细地展现妇人儿子在北京的生活细节。否则,可能就成为另一篇小说了。但是这一来,作品反倒有了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说得直白些,具有了一种反常的世俗诱惑力,更容易煽动起读者窥望他人隐秘的心理向往。
   妇人絮絮叨叨中的儿子的故事,实质上,重复了一个老旧的代沟主题。而代际矛盾的消亡,永无尽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行,一代一代的人,由青年变中年,中年成老年,生存方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休无止地花样翻新,一定会以更为奇特、纷繁的形态演变下去。
   代沟,在许多人心中常常产生误区,以为这仅仅是年龄差别的结果。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代沟的发生率特别普遍。固然有年龄的因素,但更多的,则因多元社会的庞杂,在各自不同的个案中,都能找到难以疗治的根源。
   由一架普通的“床”,凸显出的代沟,在各色家庭、各色人等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体现的具体事物及其方式、力度,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但代沟一旦生根、发芽之后,蓬勃地疯长起来,则会影响无数家庭、无数人生的最终走向。十分遗憾的是,这却是一个普遍容易忽略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母亲,自己辛劳一辈子,却无端地看不起一位女同事的种种“怪异”行为。所谓怪异,无非是对方选择与大多数女人不同的无婚生活,无非是讲究穿着,无非是酷爱旅游之类。妇人一时看不惯别人倒也罢了,而是数十年地看不惯;她自己看不惯倒也罢了,连儿子小时候对那位阿姨的内心喜欢也要连根拔掉;她在家里与儿子“斗争”倒也罢了,在火车上,连完全陌生的路人也不肯放过。
   这位令人厌烦而又令人怜悯的母亲,以其不可救药的偏执的人物形象,给人“镜子”般的借鉴。每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不妨拿来照照自己。
  趙玫
   甄明哲的《理想的床》初读的时候,以为是一篇普通的非常写实的小说,小说的着笔尤其写实,实到仿佛回到了莫迫桑、屠格涅夫时代的笔法,但读着读着小说变得迷幻起来,读到最后的时候,似乎魔幻起来,真实还是虚幻?现实还是非现实?这真是一篇好小说的魅力。
   《理想的床》的叙事结构有点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发生的故事,一个在船上,一个在火车车厢里,不同的是莫泊桑永远在同一个物理时空进行叙事,而《理想的床》的叙事随着故事的展开,叙事的轮廓随着火车的行驶慢慢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最后变成了某种非现实,“我”被误认为人家的儿子,有点像卡夫卡的《变形记》。
   《理想的床》无疑展现的是当下生活的现实,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京城生活与外省青年的隔阂,尤其写到了两代人的理念造成的情感鸿沟。小说中母亲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对子女的爱如何转化为无解的困惑是当下的一个复杂的情感命题。小说中这困惑的焦点就是对一张理想的床的理解,床在这里特别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是生长的环境,也是人生的平台,还是一种家庭和身份的象征。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非现实主义的创作,小说写的都是另一种现实,这也是文学和生活永恒的关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不仅是站得高看得远,不仅是照亮生活,还可以超越生活,魔幻生活、重组生活也是一种高于。
  王干
其他文献
冉被犬吠声从深睡中唤醒,这是他设的手机闹铃声。他喜欢狗,但没有条件养狗,他就把手机铃声、微信铃声、闹铃声等需要用铃声的地方都设置成犬吠声。以前早晨他听到犬吠声感觉很舒坦,现在他有点烦了,因为他不想从梦中醒来,希望能永远地留在梦里,可人要吃饭啊!冉不得不万分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去上班、挣钱、填肚子。   冉内急,憋了一夜的尿像抢食的泥鳅一样在膀胱里四处乱窜,焦急地寻找着出口。他拿起牙刷、杯子和
期刊
一个声音  脚步竟然有时如炽  岸上与岸下的阳光  如歌又像哀泣  我徘徊在海邊  不听海的使唤  那棵橡树打湿了吗  海鸟呢  我不愿瞧见声音  张张质朴的背景
期刊
来自奔腾的南方,带着海水的咸味  棕榈叶的气息,带着酵母的密码和潮水般祝福  带着柠檬的微笑和春天的花香  从山峰、农田、水井  从望不到尽头的大街小巷  从张家界望夫崖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岳阳楼  从盛产异蛇的永州  从日出东方的韶山冲  从南岳开着莲花的山顶  从成片成片的农田和家庭作坊迅猛奔来  武陵山区的民谣和着洞庭的鱼米之乡  与湘江大桥上永不停息的方阵一起  强烈地冲击我的瞳仁 
期刊
《蝉声唱》完成了,我跨时两年的小说,在秋风萧瑟中休止键盘,像一台揪心的戏剧落下帷幕。   失去父亲的悲伤,仍淤积在我的心房。他是在我未完成这部小说时去世的。他的骨灰至今仍寄存在青龙岗。在他未入土为安之前,我的哀思也无处安放。他的魂灵或许已到达天堂,或许还在我身边。怎样都可以,总之父亲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存在。如今我越是看不见他,他的音容在我心目中却愈加清晰。   小说还是要写,就像生活还要继续。 
期刊
我说以多子为原型写一篇小说,多子很不赞成。多子说:“三十多年前的陈年老账,同学朋友笑话不说,怎么对得起儿子媳妇?”   我俩说话时,是在多子儿子婚礼的现场。多子早半个月给我打电话,说无论多忙,你都要找机会回来,有你光临会给我很大面子。儿子媳妇站在门口迎宾,多子夫妇在旁边和每个走来的客人握手。   袁乐笑着为我打气:“要写就写实写细一点,最好把和肖丽的糗事翻出来,就当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  
期刊
一   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夏。   季若愚推开了网吧门,从酷暑中的烈日下,一头跌进昏暗的光线里,她微闭了眼,休息了一阵,才适应过来。小巧挺拔的鼻翼上,凝着几粒汗珠。汗湿的真丝衣贴在身上,被网吧里的冷空调一吹,有些微薄的凉意。   她睁大眼睛,像排查地雷一样,在网吧里的格子间巡睃,她在寻找整夜未归的丈夫李明睿。   她颈项间悬挂着的青白玉扣,莹莹地泛着青光。   那年平安夜,李明睿从省城的
期刊
如果你向老一辈的汽车人询问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技术权威,答案非“孟少农”莫属。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他是苏联援建一汽时驻苏代表小组的总负责人;他先后担任一汽、陕汽、二汽的总工程师,解放、红旗、东风等中国人所熟知的车型,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定型的;他曾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的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提出过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在国际汽车行业,孟少农也是
期刊
贺龙第一次见到周逸群就说:我早就想交你这个朋友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号召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争取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贺龙很快响应,率部由黔入湘,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  8月下旬,贺龙率部攻克慈利,月末,在逼迫湘军贺耀祖师倒戈以后,进入津市。当月,部队进行了改编,贺龙在常德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
期刊
《南瓜有灵》中的南瓜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所戴之玉,下凡感知人间的荒唐与辛酸。不同之处在于徐前岙并不是什么“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它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是徐海蛟透视中国人精神来路的一个窗口,这个身蕴灵气的南瓜在徐前岙的土地庙旁找到了“祖父”。  一个当代乡土寓言就此拉开帷幕。小说的叙事收放有度,就像“祖父”的农村生活一样精致,“十指不沾泥”,南瓜的人间历程在干净且内含调侃的笔调下舒展,譬如把
期刊
“窗外渐渐临近正午的阳光”,孤立无援的门菇在宾馆开房等候18岁的吴培源——她丈夫老方情人的儿子,为了自己难为人言的屈辱,她要为新新人类吴培源过18岁生日,而老方及孩子的母亲并不知这有着因果的复仇行动;门菇唯一的朋友与同乡、敢作敢为的劳萍,因对生活失望而拒绝怀孕私自堕胎,被城里的婆家赶出家门,孤立无援的她要坐正午的火车,重返老主顾家当保姆,尽管前路未卜,她坚定地趋光而行。陶丽群的新作《正午》结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