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优势及启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儿童的积极活动,就没有儿童的主动发展。情境教育注重儿童活动,将“儿童活动为途径”作为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之一,通过创设让儿童活动其中的情境,促进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在活动中获得尊重,得到发展。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经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阶段。情境教学的探索源于当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单调、呆板、封闭、低效的现实情况,李吉林首先将改革的触角伸向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习作教学,通过带儿童走出封闭的课堂,走进宽阔的周围世界,让习作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情境教学首先拓展的是语文学科的相邻学科思想品德,然后有步骤地向各学科拓展。各科情境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情境教育的形成水到渠成。为了让更多儿童受益,李吉林投身情境课程的开发,让情境教育通过课程走向大众。
  一、李吉林情境教育的优势
  李吉林所创立的情境教育为我们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是一个“富矿”,里面蕴藏着许多等待我们挖掘的宝藏。
  (一)符号认知与真实生活链接
  传统课堂中,符号学习是静止的、封闭的、与生活脱离的。情境教育通过“情境”这一介质打破传统课堂儿童学习的壁垒。符号学习与真实生活链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儿童带到真实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如情境作文探索之初,李吉林带儿童看日出、看田野,带儿童走进图书馆、走上街头等。二是选择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中再现。如萤火虫夜飞的情境、探望奶奶的情境等。尽管有些真实的情境无法搬至课堂,但教师可以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还可通过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儿童想象真实的情境,达到“似乎看见”“似乎听见”的境界。
  鲁洁教授高度评价:“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他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本身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他们回不去了。这是一个难题。李老师的情境让她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1]符号学习与真实生活的链接,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可感可触。此外,真实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生成性给予儿童宽阔的发展空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情感意志也得以发展,精神世界得以丰盈。
  (二)用“美”作为育人的突破口
  以美育人、以美育美是情境教育的又一特色。美,既是情境教育的手段,也是情境教育的目的。1978年李吉林开始关注审美,带儿童观察美的事物、美的社会现象,课堂中运用“美”的教学手段。这阶段,“美”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产生“情”的中介,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随着实践和探索的深入,李吉林发现,审美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审美是教育的目标。在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中提出“以美为境界”,将“美”概括为情境教育的四大特点之一。
  李吉林将儿童带入生活情境,和杜威所提的生活情境不完全相同。她呈现给儿童的“生活情境”是优选的,是美的。她之所以要选择美的呈现给儿童,是由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她认为在儿童的生命早期应该接受美好的东西,用美去首先占据她们的心灵,让他们知美爱美,爱美必痛丑,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最终能知美丑、识善恶。[2]有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爱憎分明的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基础。因此,以美来培育美,用美来培育崇尚美、践行美的儿童是情境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没有儿童的积极活动,就没有儿童的主动发展。情境教育注重儿童活动,将“儿童活动为途径”作为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之一,通过创设让儿童活动其中的情境,促进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在活动中获得尊重,得到发展。情境教育中的儿童活动一方面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另一方面成为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学科课程中的儿童活动形式多样,或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或报告见闻、或主持裁判等。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让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探究、体验感受、身心融合,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同时,单纯的学科课程中的儿童活动不足以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品格。情境教育又开展各种吸引儿童积极参与的主题活动,并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主题大单元活动”,每学期3~4次,全员参与。课程从主题的设置到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德育为主导,从活动的策划、展板的布置到吉祥物的设计等,都是儿童亲手操作。作为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主题大单元活动激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儿童知情意协同发展,在情境教育发源地南通师范附属小学薪火相传几十年,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四)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
  情境教育高度重视情感的重要性,把“情感”称作情境教育的“命脉”[3],并把“情”作为情境教育的元素之一[4]。实验之初,李吉林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儿童对学习的热爱之“情”,利用这种热烈的情绪学好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在认知活动中注重情感活动,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效果显著。后来,李吉林发现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数学学科和其他各科也都蕴含丰富的价值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的养料。于是,在认知活动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试图通过日积月累的渗透,构建儿童健康积极的情感世界,培养儿童“健康地成长为洋溢着情感生命的个体,甚至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大自然、移入生活、移入他人”[5]。
  情境教育培养儿童成为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不是独立于教学活动之外获得的,而是在认知活动中完成的,即在教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育人。它既主张在情感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又主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发展,即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融合”,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教学和育人的界限模糊。
  二、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启示
  情境教育顺应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儿童活动为途径,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情境教育带给人们如下启示。
  (一)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是德育的对象,确定儿童的主体地位对于德育计划的制定、实施,德育活动的开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儿童能健康地成长,李吉林潜心研究儿童,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情境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石。儿童是爱美的,是“情感的王子”,他们不是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所以教育活动的设计基于儿童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将符号认知与真实生活链接。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也应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特点,观照儿童原有的道德發展状况和规律,把儿童脑海中已有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石。根据儿童所具有的普遍性、儿童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社会阶段儿童所具有的时代性,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道德引领。   情境教育中儿童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在优化的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情绪热烈地亲历学习的整个过程。道德学习也应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正如科尔伯格所说,儿童的道德观是由他自己逐步构造成的。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与教师和同伴交往时,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相信儿童的能力,将儿童视作“道德哲学家”,将儿童看成道德学习的主体。情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智能、情感、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6]。道德教育也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朝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为宗旨。根据这一道德目的,学校德育应安排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的能力,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
  (二)让儿童主动参与活动
  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最主要途径,情境教育顺应儿童认识世界的这一特点,无论在学科课程,还是其他领域的课程,都将儿童活动作为重要途径。
  第一,儿童活动要有目标。为了不让儿童活动流于形式,保证德育的实效性,要做到的是制定活动目标。情境活动都有具体目标,学科课程中的儿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但它有一个鲜明确定的学科目标,儿童活动是伴随于学科学习之中实现的。主题大单元活动课程更是主题鲜明,常结合时代背景和时令确定主题,着重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他人意识、环保意识等,并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7]
  第二,活动设计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要使儿童能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动应围绕儿童生活,以儿童兴趣为主题。情境教育中的儿童活动紧密联系儿童生活,或借助课文情境,或延伸课文情境;或紧密结合生命成长;或联系时令变化;或紧扣各种节日,所有的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儿童身边的生活。道德教育也应摒弃道德知识灌输,与儿童生活结合设计活动,引导儿童充分参与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实践、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8]。整个过程让儿童亲身参与、经历和体验,自己在行动中收获成长,继而在活动中认识世界,唤醒情感。
  第三,开展综合性儿童活动。道德问题的发生往往在复杂的情境中,学生道德的成长也常常被多种因素所影响。所以,局部的、分裂的儿童活动不利于儿童道德行为养成。走向综合的儿童活动是实现道德教育的最佳路径。情境教育中的主题大单元活动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各科协同联合;打破家校的隔阂,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共同探讨策划,协同运作;打破了班级壁垒、年级壁垒,全校成了一个情境教育大课堂。综合的儿童活动有助于形成德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真美情思”的德育环境
  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可能是依照某种理论灌输,又可能是受其所处环境和氛围的熏染,是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的辩证统一[9]。环境、氛围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虽然没有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计划上,但又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虽然没有公开而直接的方式施教,却以潜在的方式,悄悄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塑造。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通过优化情境,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获得具体感受,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10]而“真美情思”是情境的核心元素。讲究真,追求美,注重情,突出思。儿童长期熏陶感染于这一环境,学会了真善美,培养了道德思维能力。
  第一,培养具有“真美情思”的老师。教师自身的言行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学老师。她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教师应做真人、说真话、讲真言。所说与所行一致:教室里和办公室行为一致,课堂内与课堂外一致。教师应是懂得审美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行动美等都能引领儿童走向美。教师还应具有情感,用爱心、关心让儿童感受到温暖,用对工作的投入与激情引领儿童认真学习。教师还要善于思考,这是培育儿童思维能力的前提,也是给儿童独立思考的有力示范。尤其是“事情怎么说的、做的,要比说了、做了些什么更有影响力”[11]。教师课堂内外对儿童说话的态度、语气以及神情、动作都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发展。
  第二,培育具有“真美情思”的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布置、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风班风、学校的各类课程等都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要靠长年累月的积淀,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融入儿童的思想,规范着儿童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深远。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美感、充满爱心、崇尚思考和纯真的校长会影响一批追求真善美的老师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校园布置、学校课程的设置也会追求真善美,于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校园氛围就形成了,培育出的儿童自然是追求真、会审美、有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86.
  [2]李吉林.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J].教育家,2016(16):10-12.
  [3]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論构建的命脉[J].教育研究,2011(7):65-71.
  [4][7]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394,353.
  [5][6]李吉林.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3(11):81-91.
  [8]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44-47.
  [9]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08-111.
  [10]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3):93-104.
  [11]泰勒,杨韶刚,万明.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中)[J].教育研究,2003(6):46-54.
  【王玉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
其他文献
幼儿保育和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强了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准备,并开启了他们生活中的积极发展周期。由于学习差距在小学入学之前就开始扩大,确保弱势儿童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是实现“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愿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科文组织通过循证宣传、知识生成和共享、能力发展和伙伴关系建设,支持会员国实现关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2。教科文組织目前正与
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还能清晰地判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社会发展了,教育变得更好,我们的老师变得更好了吗?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何为好老师”的问题充满困惑。何为好教师以及何为教师之善的叩问,已经不是无关痛痒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的羁绊,困扰着老师,影响着学生,决定着教育生活的伦理品质。“何为好老师”的追问触及的是教师之善这一本质性的教育伦理问题。  一、“善”
五育并舉,关键在“并”。这里的“并”并不是简单的“并列”的意思,而是“融通”“贯通”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在五育之间做“加法”,而是要在五育之间做“乘法”,以形成五育的整体倍增效应。而要实现五育之间的融通,教师的教育观念就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从某一个学科或教育领域的教师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关心学生某个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关心学生整体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学校的教研方式和教师的校本专业
黄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南康区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教育发展的“南康模式”。在该模式下,南康区着力打造品质教育,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黄万林:高考成绩是南康教育靓丽的一笔,但南康教育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仅在此。近年来,南康扬优成势,以品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教育成效显著。  一是营造了各界重视的育人氛围。在南康,全区上下都把教育作为闪亮名片悉心呵护,历届党委、政府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
法治教育只有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找准儿童的认知起点,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才是符合教育逻辑的,才能让儿童亲近。  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依托当前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中国德育:张局长,您好!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实施了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当初为什么要在全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张岩: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我区的区情和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而做出的决策。  汽车产业是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长春市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域就在我们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打造独具特色的汽车文化,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要为区域经
班委考核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这种机制督促班委认真工作、发挥个人才干、服务班级成员,同时也为自身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班委选培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传统的诸如直接任命抑或民主推荐、一任到底还是定期撤换、“全民皆兵”或是“精兵简政”等做法,其成效也是褒贬不一。有鉴于此,笔者联想到一句话: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班委就是各个行业中的工作人员,他们履职意愿的强弱、职能匹
铜官山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第一工程”来实施,通过构建德育大联盟,努力追求德育质量,注重共鸣效果;整体打造和推进区域德育建设和发展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内涵的提升,为德育增添了正能量,为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增添了新活力。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已初露端倪,开始绽放亮丽而夺目的光彩。  长江边上的铜陵,是一座有着青铜古韵、山水灵秀的工业新城。新世纪
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辨志校区距书法圣地兰亭30余里,毗邻千年古镇斗门老街,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农村小学。百廿年来,学校一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近年来,学校依托校友资源,重兴书法教育,开设“墨雅·辨志”书法校本课程,取得显著的成绩。学校践行“将整座校园经营成一部书法教科书”的书法教育理念,使书法教育和校园建设相得益彰。  一、整合书法课程资源  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辨志校区,其前身为辨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