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与冲击,在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师的摸索过程各有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让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少走弯路,让教学变得切实可行,有不当之处也望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误区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在迷茫中开始摸索,刚开始有盲从,必然存在曲解,这也是改革所以付出的代价。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一线教师便要开始静心、理智地反思这些误区,对教师以后的语文教学定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下面谈谈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容易产生的几种误区。
1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传统方法的。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推翻以前的一切,这样的“创新”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
2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地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
3 误以为人文素养就是语文素养,认为它可以取代语文学习,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在人文性方面,被过分强调和渲染。动辄就是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参与很多,也很活跃,很主动,处处都不忘和人文教育挂上号,以为这样一来就是新课改了。
4 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小组讨论,有时还被滥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将小组合作学习简單的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2 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其效果不佳。
4.3 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误区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在迷茫中开始摸索,刚开始有盲从,必然存在曲解,这也是改革所以付出的代价。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一线教师便要开始静心、理智地反思这些误区,对教师以后的语文教学定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下面谈谈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容易产生的几种误区。
1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传统方法的。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推翻以前的一切,这样的“创新”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
2 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剩下的只有被动地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的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因为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谈论的内容都掌握清楚;另外,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老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知识获得很少甚至没有。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入式。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
3 误以为人文素养就是语文素养,认为它可以取代语文学习,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在人文性方面,被过分强调和渲染。动辄就是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参与很多,也很活跃,很主动,处处都不忘和人文教育挂上号,以为这样一来就是新课改了。
4 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小组讨论,有时还被滥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将小组合作学习简單的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2 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其效果不佳。
4.3 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