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曲折学者生涯 从做家教到古典哲学大师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四阶段的代表人物,也是集大成者,黑格尔的一生,基本是学术的一牛,但与康德的纯粹学者牛涯相比,还是坎坷、丰富得多。
  前往柏林大学任教
  1818年盛夏,48岁的黑格尔告别了海德堡,前往柏林。
  金秋10月,黑格尔终于登上了德国最著名大学——柏林大学的講坛。年初的时候,黑格尔就接到了普鲁士邦文教部大臣阿尔腾施泰因的邀请函。此时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黑格尔,继《精神现象学》之后,又出版了他的著名的《逻辑学》。在德国思想界,此时的黑格尔教授已是顶尖人物了。同时,从年轻时就被攻讦的“口才太差”的毛病似乎也已“治愈”——黑格尔刚到海德堡大学时,课堂上只坐着四名听讲的学牛,隔了半年,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牛都来听他的课了。
  但是,接到邀请函的黑格尔教授,还是经过了极为周密的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考量。
  第一,文教部大臣表示,给黑格尔教授相当于海德堡大学两倍的薪俸,而且还允诺帮助他当选有高薪的科学院院士席位;第二,当时的柏林,已是德意志文化的中心,那里有科学院、剧院、博物馆和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在这个德意志最大的邦的首都,自己可望拥有更多的读者。更况,柏林大学的学术地位已经远高于其他大学,能够接替不久前去世的费希特的教席,那更是莫大的光荣。
  最后,黑格尔决定接受邀请,前往柏林大学任教。
  担任“编外讲师”
  黑格尔在大学毕业到当柏林大学教授前,曾做家庭教师八年,做大学无薪俸“编外讲师”和教授六年,做报纸编辑近两年,做中学校长八年,又做大学教授两年……
  这期间,黑格尔完成了《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第一卷等重要著作。这二十多年基本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黑格尔不断地求人介绍工作,不断地更换工作,不断地想方设法争取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尤其是提高待遇。
  1800年11月2日,已经做了八年家庭教师的黑格尔,写信给他的好友谢林,希望能到大学工作。此时如日中天的谢林已是耶拿大学的著名教授,而且是耶拿知识圈的精神领袖,是公认的德国哲学继康德、费希特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了。正是谢林的推荐,耶拿大学校方才邀请黑格尔来担任“编外讲师”。而这份工作是没有薪俸的,只能依靠来选他课的学生交费维持生活。
  一到耶拿,黑格尔就下大功夫写作并发表了一篇论文:《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黑格尔之所以急匆匆地发表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另一位著名人物赖因霍尔德的一个说法——哲学领域的革命已经发牛过了,谢林的著作不过是重复费希特的旧观点而已。
  黑格尔认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谢林哲学已经超过了费希特哲学。能否在大学授课,要看能否通过教职答辩。谢林主持了黑格尔的答辩会。黑格尔顺利地通过了答辩会。
  不过,答辩会上黑格尔对谢林的一段话,令今天的学人们也颇有些尴尬:“我请求您,世上最聪明的、最可尊敬的谢林教授先生,把我提纲中您所小同意的一切论点,在这里公开指出来,因为这次答辩就是为了向您请教。不言而喻,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使我感到多么荣幸。不是同时代人,也不是朋友们,唯独后代,唯独科学(因为它是永恒的)才配评价您的精神的高贵力量,评价您的精神能力。请允许我推崇您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这一天,1801年8月27日,正是黑格尔三十一岁生日。从一个家教到一个大学教师,确实值得大高兴,只是肉麻得过了些。
  写信给歌德请求帮助
  三年后,黑格尔讲师又开始谋求教授一职。他写信给歌德,请求帮助:“……我深知必须阁下惠于多方面的关心,这个问题才能圆满解决。一个对我在大学中的专业做些有益工作的希望才能实现,这样我就可以独立活动,小心事事都仰仗于阁下的惠助;如蒙最高当局肯予考虑,使我不落他人之后,我将尽力图报……”
  歌德帮忙了。1805年初,黑格尔当上了教授,但仍无薪俸。
  后来又是歌德帮忙,谋得了仅够一位俭朴大学生半年生活费的年俸。歌德致信黑格尔说:“我本来想多搞一点,但这只能等待来日,这只不过是开了个头……”再然后,为了生计,做了六年大学教师的黑格尔,又由朋友帮忙,去当薪酬待遇不错的一家小报主编。结果,21个月后,报纸在黑格尔手里被查封关门。再然后,38岁的失业报人黑格尔,又求朋友帮忙,去当了八年中学校长,这期间又谋得了市教务会的“督导”兼职,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再然后,46岁的黑格尔,又求一位神学家帮忙,谋得了海德堡大学教授的职位……黑格尔的大半牛,基本就是求人、求职的大半生,而且结果大多还都不错。这其中,一方面,黑格尔确实很努力,很有才能,而且还很谦恭;另一方面,各路朋友也大多帮忙。所以,黑格尔的诸多努力基本都有了比之前稍好些的结果。但是,有—件没有实现的事,令黑格尔至死都耿耿于怀——关于文教部大臣允诺的“院士”一职,总因科学院的某些权威人士的反对,终未如愿。
  学生海涅来拜访他
  黑格尔的一生,确实与普通人差不太多,既不像康德那样平静如水,不也像费希特、谢林那样大起大落。但在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定性上,则有一个细节,实在事关重大,却又扑朔迷离,意味深长。这个细节绝对值得认真地记述一下。
  1830年,黑格尔晚年的一天。
  黑格尔十分喜爱的学牛海涅来拜访黑格尔。对,就是后来那位著名的诗人海涅。这时的黑格尔六十岁,海涅三十三岁。海涅说:“我对老师那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不解。”
  黑格尔对这个极有悟性的学生说:“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凡是合理的都会是现实的。”再然后,黑格尔马上又转过身来,警惕地看了看周围,结果他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因为他看到只有他的一个挚友听到了这句话,而这个人是绝对不会出卖他的……
  关于黑格尔这个“怪怪”的眼神,以及后面的回答,都给海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三年后在他的那篇《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专门记载了这个细节。
  这个“怪怪”的眼神和回答,对如何认识黑格尔,乃至对 黑格尔思想如何定性,都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黑格尔哲学牛涯中有两大哲学家“死对头”。他们的批判力度可谓到了极点。弗里斯教授说:“黑格尔的哲学毒菌小是长在科学的花园里,而是长在阿谀奉承的粪堆上。”叔本华博士则直接就破口大骂:黑格尔根本就是个“平庸、令人厌恶的一无所知的江湖骗子”!
  不过,革命思想家恩格斯不这么看。差不多五十多年后吧,1886年初,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开篇就讨论了这个问题。恩格斯是这么说的:“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这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 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然后,恩格斯经过了约500字的论证后,开始总结:“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小合理性的,一开始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就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
  1831年11月13日清晨,剧烈的胃疼把黑格尔从梦中唤醒,疼痛又引起了不断地呕吐……在最后一次吐完以后,他向夫人和孩子轻声地说:“现在好多了,但愿能睡上一会儿。”一天后,61岁的黑格尔教授走了。
  邢大军《工会信息》整理
其他文献
我本来不喝茶,三十岁以前写文章时,只喝白开水,从早晨写到晚上十一点,大概要喝两暖瓶水。  1956年,我到南京,每天和叶至诚在一起开会,老叶待人很客气,每天早晨他泡茶的时候,都要向我的杯子里放点茶叶。就这样喝了一两個星期。回到苏州再喝白开水,就不行了,觉得没味,只好上街买茶叶。从此,除烟酒之外,我又多了一个嗜好,苏州人所说的“三打响”算是全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三打响”就只剩下“一打响”了,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多次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但就过不了关。金岳霖由于素与政治无涉,在运动会中很快就过了关,不久还被树为积极分子,组織上让他到冯家去做工作,帮助冯友兰转变。一进门,金先生就大声地说道:“芝生啊,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要彻底交代呀。”说完,就扑了过去,与冯抱头大哭了起来。
期刊
1934年1月15日是周作人的50岁(虚岁)生日,13日,他写了一首“五十自寿诗”:  前世出家今在家,小將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古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宅吃苦茶。  两天以后,他又用之前做的诗的原韵,再写了一首自寿诗: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牛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
期刊
傅斯年尝请李方桂出任史语所所长,李方桂说:“在我看来,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而做官的顶多是三等人才。”傅斯年闻言,半天沒缓过神来,之后,便一躬到地,说:“谢谢先牛,我是三等人才!”  又,抗战时在昆明,陈寅恪住三楼,傅斯年住一楼。每次警报一响,大家都会“入土为安”——争着往楼下防空洞跑。但每次警报一响,傅斯年都是“逆流而上”——到三楼把患有眼疾的陈先牛扶下楼,然后一起躲进防空洞。
期刊
有俗文化没关系,但一定要有雅文化,这是我们精神的依附,民族精神的依附。我觉得对雅文化的确要有一种态度,一种尊敬的,一种呵护的态度。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演引起轰动,随后在香港、武汉、兰州、苏州处处留下足迹。2006年,白先勇带着《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爆满。舞美上融入淡雅的山水画、刺绣等中国元素,唱腔上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以简驭繁的中
期刊
一、萧山朱家  朱家溍(1914~2003),浙江萧山人,朱熹的第25代孙。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物专家、历史学家。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1882~1937)就被聘为了专门委员会委员,负责鉴定故宫所藏的古代法书、繪画、碑帖及其他古器物。朱家溍在回忆父亲时曾经提道:“我父亲本来酷爱碑帖书画,从30岁开始大力收购,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所蓄法书、名画、善
期刊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吸食鸦片的陋习。当时,距昆明千里之遥的磨黑有个叫张孟希的富豪,想从昆明请一位大学教授为其母亲撰写一篇墓志铭。他托人找到了刘文典,希望刘能在放暑假时,去一趟磨黑,并给刘开出了十分诱人的条件,还答应说,如果刘肯去的話,回昆明时,还会再送给他五十两上等的“云土”。  刘文典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没想到,等他回到昆明时,已经开学,学校教授的续聘工作也已结束,虽然刘是有名的教授,联大聘任委
期刊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跟人讲应酬话。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曾邀王国维到校参观,并计划着要搞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不料,却被王国维一口回绝了,理由是:“欢迎者中间,免不了会有和我王某人道 不相同、话不投机者,我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又,王國维的外表也总是很严肃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就很有些害怕。谁都知道她是个大嗓门,但在王面前,她就大嗓门不起来了。王国维五十寿诞
期刊
干了6年手语翻译后,唐帅转行成了律师。原因很简单,接触了上千起聋人案件,他没看见一个会手语的律师。那些通过法律援助请来的律师,许多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即便通过手语翻译,他们仍然很难同嫌疑人交流。  唐帅的微信几乎在一夜之间“爆掉”,他的好友数量达到5000人的上限。申请扩容后,这个数量又急骤上升到l万人上限。让唐帅出名的是一条小长的宣传视频,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政法委发布。在片子里,这个头发自然卷
期刊
记得多年前,我曾拜访河北省保定老调剧团的老调名家王贯英老师。  在以前的老调名剧《潘杨讼》演出中,有一场戏是寇准在公堂审潘洪,其中有一段寇准历数潘洪罪行的唱段“老贼你出此言大犯例禁”。这是一段二板唱腔,王贯英老师把寇准对奸贼潘洪的满腔愤恨和淋漓尽致的痛斥刻画得极其到位,听着是那样的大气。作为老调戏迷的我很喜欢这段唱,但后面的快二板较快听不清唱词,后通过春雷老调剧团的团长刘春梅刘春梅是王贯英老师的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