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班级管理的工作和教学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的措施。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班级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
1.从需求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人需求内容不同,需求层次也有所差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层次主要包括五个内容,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以及自我现实的需要层次。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需求层次,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会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该地区的人民能够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会提高自身对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意识,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同时维护自身权利、地位意识的提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会增强自身的危机感、更希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这些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到少数民族班级教学工作。
2.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热情好客、充满活力。性格极为豪爽、仗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对需求的反应。需求得到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反之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负面的、怨恨的情感。情感同时与自身所处的情景有关,不同的环境会触发不同的心理情感,不同的社会认知对心里情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班级教学工作应该结合该地区学生的心理情感设置相应的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大纲。
3.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分析
一个人的社会知觉能否真正的反应客观世界受到了大量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经验、经济环境、同学的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当前许多少数民族的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学生进行比较的数量与程度,也在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比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过分的攀比或者不正当的攀比会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失衡,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权利、地位、命运等方面的问题,这样进一步刺激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地区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状况、班级组织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单薄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甚至一部分学生来自极为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接近70%。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极为艰苦,道路交通以及网络信息交流很不便利。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部分的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极为有限,一些素质拓展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无法开展。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数学、语文、计算机等科目的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显示,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最为困难的一门课程。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很薄弱,一些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两门课程,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压力。
2.自卑和心理失衡现象普遍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偏僻的山区走向相对开放的地区学习和生活,其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许多学生不能够及时的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在语言交流、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传统的观念与新的生活环境产生较为强烈的冲突,使得大量的学生在心里上产生自卑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一些汉族学生活条件较为优异,对那些穿着朴素、生活节俭的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单调,培养了他们豪爽、坦诚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建立较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利于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控制自身的情绪。会出现本民族学生抱团形成小团体的现象,特别是在发生冲突时表现尤为强烈,这不利于保证民族团结。
3.封闭心理较为明显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中,一方面渴望与其他的学生交流,使得自己能够融入新的环境中,另一方面由于风俗习惯、语言障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并不能畅通的与汉族学生交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环境中,会较为谨慎的讨论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一些出身较为贫寒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加上语言不畅,就会选择自我封闭,将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生活范围。
三、加强少数民族班级教学的措施
在少数民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结合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的现状,并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念之中。例如新疆地区的学生必须认识到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够产生民族偏见等不恰当的心理和情感。教师在组织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少数民族心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环境。同时教学设置,还应该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通过换位思考、角色互换等方式加強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班级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少数民族班级教学管理工作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我党对学生思想工作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少数民族班级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引导、启发、参与等方式,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情感的关注,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情感、思想问题,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封闭的心理,及时的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学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深入的与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设立双语教学,完善教学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使用自身的语言,使其在语言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坚持汉语与英语同时教学的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中,及时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开设汉语课程与英语课程,尽可能的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接受汉语和英语的学习。避免他们在进入高校中无法适应高难度的语言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增加一些人文学科的设置,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3.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组织,应该注重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文体方面的特长,举办相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学校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欢度节日的平台,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深入的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的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组织工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在新的时期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管理工作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值得更多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卓玛拉姆.浅谈民族地区班级管理工作[J].教育科学.2013(11)
[2]亚克甫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班级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
1.从需求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人需求内容不同,需求层次也有所差异。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层次主要包括五个内容,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以及自我现实的需要层次。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需求层次,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会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该地区的人民能够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会提高自身对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意识,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同时维护自身权利、地位意识的提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会增强自身的危机感、更希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这些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到少数民族班级教学工作。
2.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热情好客、充满活力。性格极为豪爽、仗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对需求的反应。需求得到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反之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负面的、怨恨的情感。情感同时与自身所处的情景有关,不同的环境会触发不同的心理情感,不同的社会认知对心里情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班级教学工作应该结合该地区学生的心理情感设置相应的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大纲。
3.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分析
一个人的社会知觉能否真正的反应客观世界受到了大量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经验、经济环境、同学的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当前许多少数民族的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学生进行比较的数量与程度,也在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比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过分的攀比或者不正当的攀比会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失衡,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权利、地位、命运等方面的问题,这样进一步刺激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地区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状况、班级组织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单薄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甚至一部分学生来自极为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接近70%。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极为艰苦,道路交通以及网络信息交流很不便利。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部分的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极为有限,一些素质拓展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无法开展。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数学、语文、计算机等科目的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显示,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最为困难的一门课程。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很薄弱,一些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两门课程,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压力。
2.自卑和心理失衡现象普遍存在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偏僻的山区走向相对开放的地区学习和生活,其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许多学生不能够及时的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在语言交流、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传统的观念与新的生活环境产生较为强烈的冲突,使得大量的学生在心里上产生自卑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一些汉族学生活条件较为优异,对那些穿着朴素、生活节俭的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单调,培养了他们豪爽、坦诚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建立较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利于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控制自身的情绪。会出现本民族学生抱团形成小团体的现象,特别是在发生冲突时表现尤为强烈,这不利于保证民族团结。
3.封闭心理较为明显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中,一方面渴望与其他的学生交流,使得自己能够融入新的环境中,另一方面由于风俗习惯、语言障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并不能畅通的与汉族学生交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环境中,会较为谨慎的讨论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一些出身较为贫寒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加上语言不畅,就会选择自我封闭,将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生活范围。
三、加强少数民族班级教学的措施
在少数民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结合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的现状,并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念之中。例如新疆地区的学生必须认识到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够产生民族偏见等不恰当的心理和情感。教师在组织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少数民族心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环境。同时教学设置,还应该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通过换位思考、角色互换等方式加強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班级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少数民族班级教学管理工作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我党对学生思想工作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少数民族班级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引导、启发、参与等方式,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情感的关注,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情感、思想问题,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封闭的心理,及时的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学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深入的与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设立双语教学,完善教学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使用自身的语言,使其在语言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坚持汉语与英语同时教学的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中,及时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开设汉语课程与英语课程,尽可能的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接受汉语和英语的学习。避免他们在进入高校中无法适应高难度的语言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增加一些人文学科的设置,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3.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组织,应该注重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文体方面的特长,举办相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学校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欢度节日的平台,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深入的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的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组织工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在新的时期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管理工作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值得更多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卓玛拉姆.浅谈民族地区班级管理工作[J].教育科学.2013(11)
[2]亚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