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儿童立场下的生态教育实践路径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教育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民性教育。落实小学生态教育可以发挥校本课程的补充功能,以专题的组织方式,给小学生提供多样的体验活动和机会,让其在经验的持续重组和改造中,建构新的认知,为形成尊重、热爱、保护大自然的人生态度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教育;专题构建;多元体验;多样机会
  生态教育是人类实现代代永续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伴随人一生的精神资源,应涵盖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面。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因此,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学校,都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已有实践基础上进行生态教育课程资源的重构。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经多年实践,这套以专题方式构建、注重多元体验、提供多样机会、促进自主式成长为主旨的校本综合活动课,很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需求。
  一、打破学科界限,以专题的方式开设环保教育课程
  与自然为伴是儿童童年最珍贵的礼物。“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认识,我们以生态教育为线索,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整合成有序的主题模块,开设两门递进式专题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结构,该课程所关注的是学习主题的统整,侧重的是学生的参与体验与经验重组。
  (一)课程简介
  “身邊的大自然”课程为一至三年级学生提供很多亲近、观察、感受大自然的机会,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养成尊重大自然的态度,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绿小卫士”课程围绕日常生活,以生动有趣、有知识性的活动,引导四至六年级学生通过深刻体验达成经验的持续更迭,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大自然”课程,体会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产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和一些技能;形成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通过学习“爱绿小卫士”,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危害和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在实验和制作中边动手、边思考,提高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懂得科学探究离不开不断观察、动手、思考,保持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能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三)课程框架
  “身边的大自然”课程包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游戏大自然、共享大自然四个主题模块,共16课时(如图1);“爱绿小卫士”课程包括环境与我、水、纸、垃圾、能源与气候、总结六个主题模块和生物的多样性一个选修模块,共19课时(如图2)。
  (四)教学活动
  这部分包括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热身导入、主题活动、总结分享、补充延伸活动等。热身导入是每节课必备的第一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张轻松愉悦氛围、互信互赖课堂、共同达成目标的“邀请函”,如发挥学生创造力的“身体写字”,提醒学生规则、快速分组、分派任务的“卡片分组”,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玩转报纸”等游戏;主题活动的内容、步骤都是紧扣目标,有序推进;总结分享发挥“点睛”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体验提升的经历;补充延伸活动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外实践体验,如双休日自己动手给班级或学校制作环保垃圾桶,就怎样对待植物思考几条可行的意见等。
  (五)教学资源
  建立与专题相关、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教学资源包,便于学生探究体验、获取信息、发展认知。“身边的大自然”课程中有许多室外教学活动,校园、公园、树林、绿地以及花草树木、动物叫声等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体验,建立起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结;教学资源还有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物和多种教学媒体。
  生活物件类、废旧材料类、卡片类、视频类等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工具,是陪伴学生体验的好伙伴。例如:学生不仅将自然界中的不同声音记录(画)于“觅声卡”,分享于同伴间,更会共存于心间;在以《最后一滴水》图片为背景的情境中,学生讨论合理分配每天仅有的10升水时,格外用心;学生用自己家的旧布料、剪刀、针线,以及粉笔、彩笔,像妈妈一样制作环保袋,既动手、又动脑,还要比一比谁的更实用、更牢固、更美观,这样的环保袋,这样的身边小事,学生会铭记一生。
  二、坚持学生为本,在多元体验中完成实现自我意义的学习
  学生有好奇、好问、好动,乐于探索、分享等特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即站在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方式,做学生的学问。
  (一)在体验中发展感受力
  情感能够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关注学生需要的文字内容及表述形式,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1.到大自然中体验
  在“亲近大自然”课程中,学生来到真正的大自然中,用看、听、闻、触摸、画等方式,体验大自然中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声音、质地等,这远胜过文字、图片或成人的讲述;“游戏大自然”课程中,学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发展感受力。
  2.从课题研究中体验
  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与学生一起参与“树有心跳吗”“垃圾真的被扔掉了吗”的刨根问底活动,一起较真比一比“可爱又可恨的垃圾袋”,一起做探索“追踪草类植物”,一起玩游戏“背对背画叶子”,一起大胆想象“最后一滴水”,一起进行“废纸变新纸”的自我挑战等。
  (二)在体验中形成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做中学、玩中学,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体会;对于教师来说,要以“引导员”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形成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体验中获取经验,在经验的转化中创造知识。在“如果只剩下最后一滴水”一课,学生通过参与四项活动,一步步加深对节约用水的体验,建立节约用水的生活观念(见表1)。   体验式学习就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再造,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等四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户外的感官体验,还是教室里观察图片、听故事、看视频、讨论、实验、制作、游戏、画画、朗诵、唱歌、心理训练等,都围绕学生走进主题来选择设计。
  三、发挥补充作用,提供机会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既体现在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性,又体现在同一方面不同人的发展差异性。校本课程能更好地发挥其补充作用,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机会。所以,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过程,展示和发展自己。
  (一)营造身心愉悦的情感氛围
  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愿意和教师沟通,无论说(做)的好与不好,做的对与错,学生内心始终处于安全、放松、信任的状态,这样他们的思维才是积极活跃的、自主生长的。好的教学氛围是一切成功体验的开端。
  (二)注重情境体验的生动性和层次性
  一要重视单个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入境生情;二要做好多个环境的连接,引导学生因“境”深情。例如,“树有心跳吗”一课,围绕学生发展感知能力和养成关注自然的态度设计情境体验活动。其中第二项体验活动,所创设的境(物理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引导),要比在教室里体验或在校园里不用听诊器体验更加生动。整个体验活动,在听诊器的支持下,从人到树的迁移,再到交流分享,发散到更多的树,最后到学生自身的感知,学生在体验分享中一步步加深思考。
  (三)发挥合作互助学习的策略优势
  以小组或团队为组织形式的合作互助学习,其优势是引导学生在分享学习目标及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包容性,促进沟通与互学,培养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组。例如,按学习类型、学生的能力、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组。二是要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例如,角色平等的圆桌会议,针对一个问题,每组拿出一张白纸,按照顺时针方向,每个人依次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直到没有新的意见。这种方式能够很快地将学生的思考汇集在一起,学生平等参与、共享、互学,有利于激发新观念。
  (四)进行高效充分的展示分享
  展示是为了学生间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启发,并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完善各自的想法,是在原有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体验。展示分享的深层次目的在于对体验的沉淀,即重反馈、重交流、重分享,而不在于评比,更不能用“看哪组更快、更好”这样的功利化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只重视结果的竞争上。所以,展示分享要以分享、交流体验的经验和感悟为主,包括体验产出的结果、方法、思路、过程以及新发现等。教师要在认真倾听后给予学生有依据的具体回应和引导,让学生的分享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能够加深自我体验和获取更多经验。
  (五)发挥评价激励的积极作用
  从激励目的看,有肯定体验结果的激励和鼓励学习过程的激励。两者相比,前者学生得到的激励量差异较大,会导致一小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后者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对均衡的激励,能给学生明确的行动指引及该努力的方向。如一位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用考到高分和一个月内按时独立完成作業给予相同的奖励,第二种针对学习过程的激励或许对他会更有效。
  从激励的对象看,激励个人会让一部分学生只顾自己的表现,很有可能诱发利己主义心理和行为;而激励小组会让学生更愿意和同伴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两者相比,激励小组受益学生的范围更广,学生获得的机会总量更多。
  (责任编辑:赵春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他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我辜负了他对我的信任。我想,教育者最大的勇气,应该是敢于承认自身错误并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  “乌鸡国”还是“母鸡国”  语文课上,我正站在讲台上带领同学们复习名著《西游记》中有关“乌鸡国除妖”的情节,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途经哪个国家时,唐僧师徒救了被妖道推入井中的国王?”  此时,下面一个男同学接活“母鸡国!”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刚才谁在下面接话?”我问道。  随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