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痛苦”的回忆,几乎与“默写并全文背诵”、“深奥”联系在一起,在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诗歌,除语文课本外,似乎难有立足之地。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典诗词,作为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也是每一个中国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靓丽瑰宝。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會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的文字,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让人沉醉心迷。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历经时代的演绎和岁月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众多诗词里我特别喜欢唐宋诗词。唐诗,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唐代经济全面繁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唐诗得到充分的酝酿。盛唐诗歌展现的是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诗篇中充盈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昂扬明朗的情感基调。“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所追求的“气凌云汉,宇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的理想诗歌,在盛唐人手里出现了,他们追求的风骨也得到了体现。再加上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声律上的新变,是得盛唐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盛唐诗歌以其浑厚的境界,雄健的笔力,作为唐代诗歌的典范,当之无愧。 盛唐诗人之中,最喜欢李白。李白是盛唐诗坛里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位大家。从一直喜爱的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后来学习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再到之后学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歌里总是流露出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这也难怪会有人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李白更被尊为“诗仙”,透过这些评价,我们看到李白身上包裹着层层光华,透过李白的几首名篇,去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感受古典诗词透出的质朴的魅力。杜甫的《三吏》、《三别》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等等。
音,诗,文与古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吟唱,在千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至今日却渐渐湮没。诗歌的吟唱,每个字都脱离了平常的读音,初次聆听,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单调,但古朴的尾调与抑扬顿挫的声音,才将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感情与生命,慢慢呈现出来。
吟唱《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字一停顿——试想象一片芦苇荡摇曳,露水未散,男子隔水遥唱对心仪姑娘的思念。还有《越人歌》美丽的女子坐在船上,看着碧波的湖水,轻轻以诗吟唱出对他之心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古人的浪漫,透过诗的吟唱声,飘荡千年。
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诗词,若以乐曲吟唱出来,又该有多么神思荡漾呢?
吟诵不仅有欢乐的情感,还有悲伤的调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正因为亲身经历,知道山河飘摇的绝望,家书难达的心碎,吟唱的悲凉声调里,也有了杜甫的诗魂,或者说,杜甫的诗魂在先生千年后的吟唱声里重生。古诗的韵味,还在于留白。纪录片大量运用空镜,从拍摄开始到结束,历经了三年的时间,到几十个地方取景,寺庙,壁画,浮雕,山川四季。客居海外,想要回国的游子,回家的路上经过落日的树林,而作的“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若不明白这首诗,很难看懂长镜头中落日下的树林,而看懂了树林,也就能体会到思乡盼归国的心情。
朱光潜说:“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故事中未必有诗,但诗中一定有故事。无论时间流逝,表达都是人们共同的情感需求好。科技发达的今天,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浅显也更加多种多样,我们,还会潜心欣赏一首诗歌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之子于归指女子出嫁。时隔千年,依然能想象到如火如荼的嫁衣与盛开的桃花相得益彰的,前来祝酒的宾客带着美好祝愿,表达了对新娘的称赞——宜其室家。嫁娶的礼俗不同,可心情却未变换。从古至今,社会不断变化,可人类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读诗的用处,也就在于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也就是说,觉得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读过陶渊明的诗后,便觉得它有诗。诗歌美好的形式蕴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千百年后的人们再读其诗作,依然能感受到同样的感动。在一个瞬间,看到某个场景,背过的诗歌会自然浮出心头,或许,经历困境时,在一首诗中找到了坚持的勇气。
这些,都是我们仍然需要诗歌的原因。
叶先生说:“欣赏阅读诗词,是人生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心灵上的享受。”现代生活,需要要静静地去体会篇章中动人的故事和深远的意境,让诗词的浓厚慢慢沉淀。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美的形式,需要静静体会,放下快时代的忙碌,轻轻翻开吟诵一首诗,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诗是镜子,是深渊,是大地,是炽天使和撒旦的血与对话,是活着的、永恒的灵魂,是人的思想的表情与足迹。
作者简介:金佳圆(2000-),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會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的文字,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让人沉醉心迷。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历经时代的演绎和岁月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众多诗词里我特别喜欢唐宋诗词。唐诗,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唐代经济全面繁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唐诗得到充分的酝酿。盛唐诗歌展现的是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诗篇中充盈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昂扬明朗的情感基调。“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所追求的“气凌云汉,宇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的理想诗歌,在盛唐人手里出现了,他们追求的风骨也得到了体现。再加上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声律上的新变,是得盛唐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盛唐诗歌以其浑厚的境界,雄健的笔力,作为唐代诗歌的典范,当之无愧。 盛唐诗人之中,最喜欢李白。李白是盛唐诗坛里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位大家。从一直喜爱的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后来学习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再到之后学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歌里总是流露出盛唐时期的雄浑大气,这也难怪会有人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李白更被尊为“诗仙”,透过这些评价,我们看到李白身上包裹着层层光华,透过李白的几首名篇,去细细品味李白的诗歌,感受古典诗词透出的质朴的魅力。杜甫的《三吏》、《三别》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等等。
音,诗,文与古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吟唱,在千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至今日却渐渐湮没。诗歌的吟唱,每个字都脱离了平常的读音,初次聆听,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单调,但古朴的尾调与抑扬顿挫的声音,才将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感情与生命,慢慢呈现出来。
吟唱《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字一停顿——试想象一片芦苇荡摇曳,露水未散,男子隔水遥唱对心仪姑娘的思念。还有《越人歌》美丽的女子坐在船上,看着碧波的湖水,轻轻以诗吟唱出对他之心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古人的浪漫,透过诗的吟唱声,飘荡千年。
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诗词,若以乐曲吟唱出来,又该有多么神思荡漾呢?
吟诵不仅有欢乐的情感,还有悲伤的调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正因为亲身经历,知道山河飘摇的绝望,家书难达的心碎,吟唱的悲凉声调里,也有了杜甫的诗魂,或者说,杜甫的诗魂在先生千年后的吟唱声里重生。古诗的韵味,还在于留白。纪录片大量运用空镜,从拍摄开始到结束,历经了三年的时间,到几十个地方取景,寺庙,壁画,浮雕,山川四季。客居海外,想要回国的游子,回家的路上经过落日的树林,而作的“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若不明白这首诗,很难看懂长镜头中落日下的树林,而看懂了树林,也就能体会到思乡盼归国的心情。
朱光潜说:“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故事中未必有诗,但诗中一定有故事。无论时间流逝,表达都是人们共同的情感需求好。科技发达的今天,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浅显也更加多种多样,我们,还会潜心欣赏一首诗歌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之子于归指女子出嫁。时隔千年,依然能想象到如火如荼的嫁衣与盛开的桃花相得益彰的,前来祝酒的宾客带着美好祝愿,表达了对新娘的称赞——宜其室家。嫁娶的礼俗不同,可心情却未变换。从古至今,社会不断变化,可人类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读诗的用处,也就在于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也就是说,觉得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读过陶渊明的诗后,便觉得它有诗。诗歌美好的形式蕴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千百年后的人们再读其诗作,依然能感受到同样的感动。在一个瞬间,看到某个场景,背过的诗歌会自然浮出心头,或许,经历困境时,在一首诗中找到了坚持的勇气。
这些,都是我们仍然需要诗歌的原因。
叶先生说:“欣赏阅读诗词,是人生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心灵上的享受。”现代生活,需要要静静地去体会篇章中动人的故事和深远的意境,让诗词的浓厚慢慢沉淀。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美的形式,需要静静体会,放下快时代的忙碌,轻轻翻开吟诵一首诗,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诗是镜子,是深渊,是大地,是炽天使和撒旦的血与对话,是活着的、永恒的灵魂,是人的思想的表情与足迹。
作者简介:金佳圆(2000-),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