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抗战烽火铸就的不朽丰碑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uhu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人民抗日救亡的历史时期和华北各敌后抗日战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实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太行山位于晋冀交界地区,自古就有“天下之脊”“东西之巨防”之称,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慷慨悲歌燕赵地,兵刃血火太行山”。历史上,太行山及其周边区域烽火不断,见证了许多王朝更替和国运兴衰,上演了一幕幕慷慨激昂的历史活剧,也由此培育了太行儿女刚劲强悍的民风和敢于斗争的品格。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辱而进行的斗争,太行山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山河破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作出“欲占领中国,必先占领华北,欲占领华北,必先占领山西”的战略部署,并狂妄提出“一个月拿下山西全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的战略目标。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太行山的宁静。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党必须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根据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依托太行山、吕梁山,创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晋”字頭的抗日根据地,与太行儿女一起筑起了抵抗日军、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光辉篇章,熔铸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指出:“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
  太行精神是对抗日救国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执着追求与始终坚守。正是因为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太行根据地军民才能万众一心,直面强敌,一次次粉碎日军的疯狂进攻。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党领导太行军民才能百折不挠、顽强抗争、发展生产,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和敌人的经济封锁。太行精神所蕴含的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既是太行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力量源泉,也是党动员人民、凝聚力量的精神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太行人民正是被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将士身上的这种忠诚于党、忠诚于信仰、忠诚于人民的精神所感染,才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战争,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革命战争年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留下了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以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不忘初心,成为太行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的灵魂人物和精神榜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五台、盂县、寿阳、昔阳、和顺、榆社、武乡、沁县、沁源等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建立了不朽功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八路军将领的坚定信仰。毛泽东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左权,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曾蒙受被诬为“托派”的不白之冤。他忍辱负重,信仰不改,忠贞不渝,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中。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机关突围,左权率部出征,在突破敌人防线时不幸中弹牺牲,献出了年仅37岁的宝贵生命。左权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在太行山上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有无数中华儿女将生死置之度外、前仆后继,用鲜血染红了河山,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以我血荐轩辕”。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在太行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太行区民兵自卫队作战33716次,毙、伤、俘伪军11409人。八路军将士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勇往无前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些胸怀坚定信念和救国理想的共产党人带领根据地军民,无论面对何种险境和诱惑,革命信念始终不改,这正是太行精神千秋不朽的根本所在。太行根据地的伟大抗战实践以及无数革命将士展现的勇往直前、始终不渝为信仰奋斗到底的精神气质,都充分证明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前进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保障。
  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这首广为传唱的《在太行山上》,生动诠释了太行根据地的军民关系。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敌后坚持抗战、日军“扫荡”不断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并发展成为敌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数太行儿女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同患难、共奋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鱼水深情赞歌。   纵观太行抗战历史,八路军抗战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论环境多艰难、任务多艰巨,太行根据地党组织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山西武乡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在这里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组织指挥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八路军文化在这里形成,人民军队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不断壮大,抗战胜利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在这里,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灭敌人28830人。当时,武乡仅有14万人口,就有9万余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有2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武乡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女性用大爱和辛劳撑起了根据地半边天。太行山高,漳河水长,太行母亲的情义山高水长,她们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在日军“扫荡”的岁月里,面对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英勇无畏的太行奶娘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向日军的屠刀低头,她们舍小家为大家,原因就是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所做的一切,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共产党、什么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人民军队。
  抗战时期,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先后实施了“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发动了“铁壁合围”等数百次“扫荡”或报复性进攻。太行人民用长予、大刀、土槍、土炮武装自己,组织自卫队打击日军,并踊跃从事站岗、放哨、送信、带路、运输等战勤服务。各地群众通过消息树和鸡毛信等报告敌情的联络方式,及时向部队反馈敌人动向。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以破路拆墙为重点的改造地形运动。为方便八路军夜间行军,太行山地区群众甚至将狗打死,造成“行军百里无狗叫”的情形。各地普遍建立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到1939年春,太行山地区参加这些团体的群众达到140万人以上。同时,太行山地区的民兵组织也为武装抗日贡献了巨大力量。在八路军创建太行根据地时,太行民兵率先参加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和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等重大战役。在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太行民兵在敌军腹地攻据点、断公路、割电线、炸桥梁、断给养,摧毁“维持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囤积抗日公粮,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他们一面利用手中武器抵御来犯之敌,一面利用当地地形创造出诸如伏击战、围困战、窑洞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种种战法,使日军屡屡受挫。据统计,北岳区民兵仅1943年就单独作战8165次,毙、伤、俘日伪军9832人。这些史实,正是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党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凝聚抗战力量的强大政治优势的充分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殷殷嘱托。我们要让伟大的太行精神薪火相传,增强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汇聚起全体中国人民朝着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力前进的磅礴力量。
  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地面临极其艰苦的生存和斗争环境,太行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与天地争,与敌人斗,使根据地坚如磐石,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奋斗精神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多次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根据地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一寸山河一寸血,坚韧不拔战凶顽。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和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国共产党和太行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歼日军、肃内奸、斗顽敌,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一次次地粉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以及国民党的多次反共高潮。一场场气冲霄汉的战斗背后,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寸土必争、寸土不让的血性品格。
  抗战越艰难,战士们越勇敢。他们有人拿枪、有人拿笔,共同与敌人展开斗争。
  1940年8月,八路军先后集中100多个团、20余万兵力,在太行山东西、正太路南北,展开大规模的交通破击战和反“扫荡”作战,至12月初,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及大量车站、桥梁、隧洞、据点和敌堡,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
  何云是华北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总编辑。1929年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抗日武装自卫会秘书等职务。1933年6月,何云被国民党上海宪兵司令部逮捕,后被押往南京。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利诱,何云坚持宣传革命真理。抗战全面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8年11月,何云带领武汉《新华日报》总馆15人前往太行根据地创办《新华日报》 (华北版)。何云奔赴百团大战前线,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稿、刻印、发行,以最快速度把战斗的消息传播出去,极大地鼓舞了敌后军民的抗战斗志。
  面对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太行军民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始终与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始终用乐观的革命信念引导人民群众,使广大军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能够勇往直前,谱写了百折不挠的英雄华章,铸就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太行魂。
  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毛泽东将艰苦奋斗高度概括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这是从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日军犯我河山之际,伫马太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八路军将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救民族于倒悬之时,保国家于将倾之际,与巍巍太行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进一步淬炼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磨擦和根据地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政治本色,太行军民在战场上团结一心、浴血奋战,在敌后根据地建设中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运动,使太行山区成为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成为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前进基地。1942年到1943年,恰逢根据地大旱,蝗虫铺天盖地,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挖光了野菜就扒树皮吃。为解决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党带领军民在艰苦的岁月里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越是艰难越能考验革命意志,越是困苦越能考验共产党员的党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太行精神的显著特征,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一贯的精神风貌。以领导干部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与普通军民同甘共苦,从八路军总司令、部队首长、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都同老百姓一道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号召太行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动人民群众大搞运输、纺织、兴修水利、烧木炭、开垦农田、发展手工业。八路军总部机关工作人员节衣缩食,助民劳动,开垦荒地,生产自给,与太行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党制定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从1942年1月开始、太行根据地从军队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认真执行精兵简政政策。经过8个月的整顿,太行区的师直单位、第三八五旅、新一旅和各军分区,共裁减151个单位6650人,保留269个单位20047人。县级以上党政工作人员减少18%,经费节省38%。1943年,精兵简政工作继续进行,太行军区合并减少180个伙食单位,全区民政系统的干部减少到11000人,精简节约下来的经费占全部预算的46%;1943年的公粮和1941年相比,减征近33%。太行区的精兵简政工作达到统一效能、勤俭节约的目的,被毛泽东誉为“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同时,晋察冀边区最早实施了减租减息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后,农民的抗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参军参战如火如荼,各地普遍建立民兵、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众性的武装和半武装组织。他们还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等进行物资运送、伤员救护、战场打扫、治安维持,妇女和儿童也纷纷组织起妇救会和儿童团。整个太行山区,“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使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太行山上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回望来路,苦难铸就辉煌;展望前途,光明引领未来。抗日烽火虽已远去,但太行精神将成为永恒。太行山的沟壑崇岭,遍布八路军将士的光辉足迹,见证着他们的光辉业绩;太行山的一草一木,寄托着革命先辈的殷殷期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新時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倍珍惜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太行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扬光大!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几度夕阳红,几度芳草绿,又到雨纷纷情绵绵的清明时节。我再次回到故乡兴县,走进在黄河岸边的任家湾村,瞻仰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闻天抗战初期开展调查研究时的旧居。年近九旬的房东王大爷拉着我的手,讲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  一  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中央作出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决定,结合整风整顿主观主义的作风,把提倡调查研究看成是加强
期刊
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全12册)(以下简称《档案》)正式出版。有学者根据《档案》中“1950年10月1日、6日斯大林先后给毛泽东电报(信),要求中国出兵”的记载,推论说,毛泽东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斯大林是要借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中国出兵,如果中国不出兵,便会失去斯大林的信任。甚至进一步
期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国歌,她诞生于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原名《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精神的乐曲,为什么独选《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史上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写了中国近代以
期刊
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是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先是清醒地认识并牢牢抓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正确地实行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巧妙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會主义革命相互衔接起来,为全面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紧接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又及时制定党在过渡时期
期刊
刀把嘴自然村隶属于山西省武乡县韩北乡,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三面环山,南面是佛字岭,东面是黄纪垴,北面是千树垴,只有西面一条深沟小道可以进村,道路崎岖。这么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村子怎就成了八路军的交通站呢?刀把嘴村虽地处偏僻,但最安全。正因为如此,抗战时期,八路军卫生部、后方医院都设在这里。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砖壁村,12月,新华日报社搬迁至武乡安乐庄村。刀把嘴村距离砖壁村只
期刊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大片国土沦陷于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举抗日大旗,提出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东北、坚持进行抗日的正确主张,向中国军民发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员令,拉开了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太行儿女保家卫国、浴血奋战铸就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延续。太行人民依靠这种精神,不仅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而且又全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早在2009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并做到四个“始终保持”的要求。今天,我们仍应挖掘铸造太行精神过程中
期刊
毛泽东的著作《纪念白求恩》,使白求恩的事迹传遍中华大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已超越医务界,鼓舞了众多优秀的中华儿女。本文从几个方面讲述抗战时期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的艰苦生活。  拒绝生活津贴  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率医疗队历时2个月,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为了欢迎医疗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刘显宜等人专门负责接待。一大早,刘显宜就组织部队把所有的大街小
期刊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既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由独力抗击日本侵略开始发展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融为一体,联合同盟国持久抗战,始终把日军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辽阔的战场上,并予日军以重大杀伤。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的东方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人类
期刊
李育才烈士写于1943年的家书,我诵读3遍,再观作者简历,不胜感慨。这是怎样的好儿郎!怎样的爱国志士!正是因为有像李育才烈士一样,有许多胸有家国情怀的志士,中国人民才能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坚持斗争,最终取得我国近现代史上唯一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全面胜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坚守理想信仰的战士,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屡受重创之后重新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势最终获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李育才出身平民,县高小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