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园互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2-0032-02
Home interaction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good living habits of small class children
WANG Xinwan (Xiuyi kindergarten,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is a very short and very important critical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one's life-long development.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is period to develop children's good living habits. Family is the first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growth,and parents are the enlightening teachers for children's growth. And preschool teachers are the direct education and responsible person of children's good living habits. However,no matter how good the nurturance education of kindergarten is,parents' close cooperation and effective consolidation are indispensable. Otherwise,if the children receive the education of good living habits in the kindergarten,they will inevitably be weakened,offset and even infected with some bad living habits when they come back to their own home.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good habit of life and loss of effectiveness.
【Keywords】Home interaction;Small class children;Living habits
幼兒时期是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与家长对其引导起同样主要的作用。且随着教育部门对幼儿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人们也意识到家园互动的重要性,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和社会一同努力,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幼儿园教育中,要联合家长,一共为幼儿成长努力。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需要走出熟悉的家庭氛围,开始迈向第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这时的幼儿像是一张白纸,可塑性较强,该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加入家园互动方法,既能够降低幼儿的陌生感,也可以维护幼儿的三观养成,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1.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同步开展培养活动
幼儿园日常生活调查表明:幼儿园生活非常有规律,作息时间清晰。但幼儿回到家以后,由于已经习惯了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着,幼儿园常规化的作息时间无法继续在家执行。以小班的某个学生为例,小A在幼儿园小班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子,能做到勤洗手、定时定点的看书看动画片、主动与他人分享等等。但当小A回到家后,家里只有小A一个孩子,对于她的溺爱较多,老师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发现:小A在家里总是躺着看电视,每次妈妈叫她吃饭她也总是赖在电视旁边不走或者一直拿家长的手机玩游戏,懒惰性较强,父母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困扰。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必须要增加家园互动的紧密性,可以以班为单位组建微信群组或QQ群组,将幼儿在校的作息时间公布到微信群组或QQ群组中,这样家长可以参考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并打印出张贴在幼儿卧室中,让幼儿根据表上的作息时间进行学习和生活,继而深化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效果。
如6:30—6:40起床叠被;6:40—7:00洗漱;7:00—7:20朗读古诗;7:20—7:40吃早饭;7:40—8:30复习幼儿园知识;8:30—9:30看感兴趣的课外书;9:30—10:30看动画片;10:30—11:30上绘画课;11:30—12:00吃中午饭;12:00—13:30午休;13:30—15:30户外活动;15:30—16:00做科学实验;16:00—17:00吃完饭;17:00—17:30休息;17:30—19:00散步;19:00—20:00看动画片;20:00—21:00洗漱睡觉。
这一作息时间基本与幼儿园同步,使幼儿在家庭中也能够比较规律的作息,长此以往,生活习惯越来越规范,维护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已经在散漫的家庭氛围下生活了很长时间,无法立刻就做出规律的改变,这时老师可以建议家长为幼儿设立小目标。如执行作息时间表5天可以获得一个玩具或者一次外出旅行的机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与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形成呼应,即使幼儿放暑假和寒假后也能很快的融入幼儿园生活。
2.教师和家长需要规范自己行为,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幼儿
当幼儿走出家庭环境的庇佑下,趋于好奇心的吸引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非常新奇,他们不仅将身边发生的一切看在眼里,而且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仿。这是幼儿的天性,但也会增加幼儿养成坏习惯的机率。因此,老师和家长必须要規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言谈举止。例如,小B是小班幼儿园的男孩子,虽然淘气、好动,但没有其他的坏毛病,但老师最近发现小B与同学发生冲突时经常辱骂他人,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做朋友。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小B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小B放下戒心,告诉教师,最近自己的爸爸总是喝醉酒回家与妈妈吵架,经常说这些不好听的话。由于爸爸在小B心中是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所以才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了解到情况后,老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家长进行沟通,增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与小B进行道歉,告诉小B辱骂他人是不好的行为,让小B对家长的行为进行监督,若有不良习惯出现家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二是老师可以在班级开展班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好习惯坏习惯》的动画供幼儿进行观看,并制定行为判断供幼儿进行探讨。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老师也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谈,在长时间好行为的熏陶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幼儿养成判断是非的能力,促进家园互动的教育效果。
3.以爱来感化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童天性单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行为性格表现的烦躁,会用一切的行为去反抗,如大喊大叫、搞破坏、不说话躲在角落等等。这时老师和家长就需要用爱去感化幼儿,使幼儿尽快从焦虑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体会到幼儿园的乐趣,让幼儿真正爱上去幼儿园。例如,小C同学的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妈妈在外地打工,爸爸的工作压力较大,小C每天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姑父等亲戚不定时接送,这种不安定的家庭氛围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幼儿的不良习惯较多。虽然老师也经常与幼儿的父亲沟通,但效果甚微。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方面,以半月或月为单位进行家访,将幼儿的在校表现与父亲进行沟通,利用自身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给出相应的建议,若家长不能经常陪在身边,可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某一方主要照顾孩子,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在妈妈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每周回家一次,最大程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期间,老师和教职工们要用自己的母爱去感化孩子,如给幼儿过生日送生日礼物、给幼儿带一些小零食、让幼儿做老师的“小秘书”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感化后,幼儿的不良习惯渐渐消失,与其他幼儿相处起来非常融洽,主动的帮助他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老师也要对其经常表扬,增加幼儿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每一个幼儿都是一棵待修剪的小树苗,随着时间的生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用耐心、爱心、细心去慢慢“修剪”枝芽,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幼儿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需要从幼儿园小班时期就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能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进行,其间还需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家园互动,是提升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只有坚持做好家园合作,良性互动,幼儿园与家庭携手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促成其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甘晓彬.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
[2]李会萍.浅析家园结合开展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企业导报,2014(22)
[3]何红漫,邓丽霞.顺应时代要求,建立新型家园合作关系的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9(03)
[4]江晖.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现状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5]徐丽.特殊时期的家园共育:立足于解决真问题[J].江苏教育,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