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的真实性与原创性,具有考察的意义,此外还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观点相呼应,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借助了古代文学发展理论的一些手段,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通俗与中国化,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能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学;发展论;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在后世文论家的不断发展与延伸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没有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重文学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一些中西方古今文学的理论,寻找之间存在的发展规律,能够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要点,对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语言发展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话语都逐步趋于中国化
文字不仅是前人传递给后人的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中国文学书面语言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以汉字为主,汉字是在前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交流的一种基础,在其本质上具有着中国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表达涵义上以及表达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直至今天的简单汉字,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文字的发展较为缓慢,并无太大的区别。同时汉字都是一字一音,在语言表达上能够突出平衡性,前人在应用汉字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句之间的整齐度以及话语之间的谐和感,十分强调语言文学的音律以及声律。从语言音律与声律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例如诗歌的语言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以及七言,从无韵逐步发展到存在格律化和音韵化,这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发展观。
五四运动的前后是文言文转变为白话的一段时期,在那段时期内,掀起了“白话”的浪潮,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被翻译为传统的白话,除此之外,一些西方的翻译学引进了欧化的白话。文学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哲学,其传递了另外一种哲学的信息。我们重点接受的一个哲学信息便是“发展”一词的主要含义指的是“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角度去分析,发展是客观的,是实际存在的。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由代表着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识。马克思曾经强调过,语言和意识具有同等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學语言的发展当做一种实践。从其对立面讲,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借鉴西方古代文学的一种理论成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理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融入了一些中国特有的发展观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融合现代理论与哲学的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时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变得更加大众化与中国化,从而有利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语言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观中的“通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通变”,通变这一观点的内涵在文学发展中不断变化,最终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在对文体流变和文体分类方面的文学评价中,“通变”的应用较多。通变观随着一些评判家的深入理解与转换,依旧也在不断的发展。“通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以及突出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改变,其完全独立存在,不受西方任何学说的影响。“通变”观念随身文学的不断发展世代相传,所以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才会出现“辨证法”这一汉语化的概念翻译。“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即是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而“通变”强调的是人们在评判事物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动态发展变化,尽可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通变”与“辩证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是在哲学思维方式还是在文学形式以及文学发展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通变”与“辩证法”相互促进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通变”思维引导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逐步中国化,然而“辩证法”思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印证了中国文学发展观中“通变”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观中“通变”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无论是我国的文学创作还是社会主义发展,都被赋予了中国特色色彩。
三、时代风格代变学说与量变引起质变的革命学说之间的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发展历程,也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学创造和文学本质的阐述相关联。“发展”其本身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文学改革过程中,发展并不代表着全盘否定旧的文学观念,也不代表着完全接纳新型的思想观念。所以,当旧文学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多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时,我们不能够用完全拒绝的姿态却否认外来的优秀文化,也不能盲目随从完全接受外来文化。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和文化认识上,我们既需要深入学习不断挖掘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发展观,运用其中存在的思想观,做到继承与创新,努力避免文化认知错误,也需要学习一些外来先进的经验,将先进的经验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从而保证我国的相关文学以及理论体系具有现代化的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加稳定与实用。
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特征以及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作为导向,在我国现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时代变化过程中人们了解社会、了解历史的必然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的积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性。就目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古代一些民族特色相结合,并通过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的支撑,逐步发挥出古代文学发展理论的优势以及价值,在其基础之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发展观中的辩证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也保证了我国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这一观点,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在中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与被传承中都具有一些类似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通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理论相对应,时代风格代变学说与量变引起质变的革命学说相对应,中国文学发展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共同促进了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基础,正确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我国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恩好.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J]. 戏剧之家,2013.
[2]杨允. 古代文学功能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J]. 文艺评论,2013(08):155-159.
[3]潘端伟. 基于本土话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祁志祥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评析[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0(1).
[4]None.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1):223-223.
[5]邹伟. 论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J]. 青年文学家,2019(24).
关键词:中国文学;发展论;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在后世文论家的不断发展与延伸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没有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重文学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一些中西方古今文学的理论,寻找之间存在的发展规律,能够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要点,对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语言发展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话语都逐步趋于中国化
文字不仅是前人传递给后人的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中国文学书面语言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以汉字为主,汉字是在前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交流的一种基础,在其本质上具有着中国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表达涵义上以及表达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直至今天的简单汉字,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文字的发展较为缓慢,并无太大的区别。同时汉字都是一字一音,在语言表达上能够突出平衡性,前人在应用汉字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句之间的整齐度以及话语之间的谐和感,十分强调语言文学的音律以及声律。从语言音律与声律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例如诗歌的语言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以及七言,从无韵逐步发展到存在格律化和音韵化,这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发展观。
五四运动的前后是文言文转变为白话的一段时期,在那段时期内,掀起了“白话”的浪潮,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被翻译为传统的白话,除此之外,一些西方的翻译学引进了欧化的白话。文学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哲学,其传递了另外一种哲学的信息。我们重点接受的一个哲学信息便是“发展”一词的主要含义指的是“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角度去分析,发展是客观的,是实际存在的。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由代表着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识。马克思曾经强调过,语言和意识具有同等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學语言的发展当做一种实践。从其对立面讲,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借鉴西方古代文学的一种理论成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理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融入了一些中国特有的发展观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融合现代理论与哲学的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时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变得更加大众化与中国化,从而有利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语言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观中的“通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通变”,通变这一观点的内涵在文学发展中不断变化,最终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在对文体流变和文体分类方面的文学评价中,“通变”的应用较多。通变观随着一些评判家的深入理解与转换,依旧也在不断的发展。“通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以及突出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改变,其完全独立存在,不受西方任何学说的影响。“通变”观念随身文学的不断发展世代相传,所以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才会出现“辨证法”这一汉语化的概念翻译。“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即是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而“通变”强调的是人们在评判事物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动态发展变化,尽可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通变”与“辩证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论是在哲学思维方式还是在文学形式以及文学发展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通变”与“辩证法”相互促进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通变”思维引导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逐步中国化,然而“辩证法”思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印证了中国文学发展观中“通变”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观中“通变”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无论是我国的文学创作还是社会主义发展,都被赋予了中国特色色彩。
三、时代风格代变学说与量变引起质变的革命学说之间的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发展历程,也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学创造和文学本质的阐述相关联。“发展”其本身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文学改革过程中,发展并不代表着全盘否定旧的文学观念,也不代表着完全接纳新型的思想观念。所以,当旧文学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多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时,我们不能够用完全拒绝的姿态却否认外来的优秀文化,也不能盲目随从完全接受外来文化。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和文化认识上,我们既需要深入学习不断挖掘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发展观,运用其中存在的思想观,做到继承与创新,努力避免文化认知错误,也需要学习一些外来先进的经验,将先进的经验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从而保证我国的相关文学以及理论体系具有现代化的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加稳定与实用。
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特征以及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作为导向,在我国现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时代变化过程中人们了解社会、了解历史的必然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的积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性。就目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古代一些民族特色相结合,并通过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的支撑,逐步发挥出古代文学发展理论的优势以及价值,在其基础之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发展观中的辩证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也保证了我国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这一观点,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在中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与被传承中都具有一些类似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通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理论相对应,时代风格代变学说与量变引起质变的革命学说相对应,中国文学发展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共同促进了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基础,正确看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我国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恩好.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J]. 戏剧之家,2013.
[2]杨允. 古代文学功能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J]. 文艺评论,2013(08):155-159.
[3]潘端伟. 基于本土话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祁志祥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评析[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0(1).
[4]None.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1):223-223.
[5]邹伟. 论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J]. 青年文学家,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