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构建中心镇及优化其发展体系研究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分析当前武汉市黄陂区中心镇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该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中心镇发展体系刻不容缓的建议。
  关键词 中心镇建设;构建;发展体系;优化;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4
  中心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核心镇,在地理位置上往往成为带动一片地域发展的动力引擎。在黄陂区加快融入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城镇体系的进程中,研究中心镇的发展,优化中心镇的布局,打造中心镇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 建设现状
  1.1 体系逐渐形成
  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精神,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按照“两城崛起”、“四区支撑”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蔡榨、蔡店、姚集、长岭、木兰、李集、六指、王家河、罗汉及祁家湾10个中心镇的配套建设,基本建成沿北部旅游环线和火塔、黄土、祁泡、姚蔡、十素、长塔、黄孝及318国道等“一环、三纵、四横”交通路网体系,并编制了全区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城镇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共享配套基础设施,城镇规划形成体系。
  1.2 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以来,黄陂区城镇化受武汉市外溢辐射影响及内生增长推动,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间,随着黄陂区加大中部前川新城、南部汉口北城市群及街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城镇化建设核心区域人口集聚化趋势明显,滠口、横店、武湖、天河和前川35%的用地聚集了全区47%的人口和77%的非农人口。自2007年以来,黄陂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较快,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化1.8%的增长速度。至此,黄陂区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1.3 配套设施加快完善
  黄陂区除完善道路交通路网建设,形成“一环、三纵、四横”路网体系外,还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供电、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工程建设,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并形成覆盖到村、延伸到户、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10个中心镇建设区内道路总长162 km,道路总面积155万 m2,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 m2,超过“十二五”中心镇人均
  8 m2的发展目标;建成区内绿地面积达90.23万m2,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绿化面积6.47 m2,比“十一五”后期均有较大提高。
  1.4 城镇社会保障不断提高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医疗设施基本完善。目前,黄陂区已建成三甲医院2家,专科医院1家,街乡卫生院17家,卫生室576个。基本形成“区—街—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教育设施齐全。全区共有各类学校204所,其中小学109所,普通中学36所,职高1所,普通中专1所,成人中专1所,各街乡均有公办幼儿园,基本满足黄陂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此外,文化体育设施分布全区,“五务合一”办公场所内文化站覆盖全区行政村。
  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黄陂区近几年城镇化建设虽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中心镇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黄陂区各街镇自然资源不同,其城镇化发展业不均衡。黄陂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区,南部和中部城镇人口集聚趋势明显,北部及东、西部因城镇承载能力有限,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南部、中部、呈现南高北低的板块性差异。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有相关街镇区位优劣的原因,也有中心镇发展体系规划不科学的因素。黄陂区中心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规划起点不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由于规划起点不高,黄陂区中心镇建设存在城镇建设规划区域偏小,城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城镇城市化特质不明显等问题。我国《城乡规划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中心镇作为城镇建设中的重点镇,应按城市规划标准执行。但黄陂区中心镇建设过程中,却未能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标准,往往是广场、大楼建起来了,但医院、学校、商业服务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却一直欠账,导致城镇人口承载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受限。
  2.2 特色品质不够鲜明,建设呈现同质化倾向
  特色作为一种比较优势,是中心镇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黄陂区在中心镇建设上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建设呈现同质化的倾向。谈到建设,首先,想到的是引进产业、修路、盖楼,在中心镇特色品质的彰显上重视不够。在产业特色上表现为“你有我有大家有”,未真正形成具有该镇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专业产业集聚;在文化特色上虽有木兰文化,但功能上着力不够;在城镇环境特色上虽提倡明清建筑风格,但如何将建筑融入山水,做到自然与城镇和谐共美尚有差距;在城镇建筑风格上中心镇建筑物大多雷同,人文、历史、古迹的文化底蕴未能通过建筑得到彰显。
  2.3 片区发展规划衔接不够,产业规划存在各自封闭现象
  近几年来,黄陂区实施“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总体产业发展计划成效显著,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例逐步提升,工业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按国际通行标准,黄陂区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区域发展已主要依赖工业推动。在此阶段,城镇人口的增加、土地集约开发模式正摆脱原有行政区域的约束且不断集聚,工业及第三产业主要向中心镇集聚。因此,根据产业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隔,综合协调产业布局,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城镇架构和管理机制,实行片区规划,并在片区规划基础上规划中心镇发展就十分重要。黄陂区虽有“二城崛起”、“四区支撑”的发展规划,但相关街镇在执行过程中关注点多,重视片少,发展要素未能实现有效聚集,导致城区经济不强,中心镇发展乏力,难以引领地区经济发展。黄陂区工业园区地均产值不高就是例证。   2.4 重硬发展轻软环境,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实现“宜业”、“宜居”、“宜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城乡环境保护尤为重要。目前,黄陂区有的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生态保护的问题仍然突出,开山炸石、毁林建设、填湖开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生态资源的侵蚀使得自然山水格局受到破坏,有的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趋势。有的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造成、建房,市政配套设施却未能同步,污水难以处理,垃圾随处填埋,对生态环境和城镇生活品质造成一定影响,既破坏了城镇形象,也损害了发展环境。
  3 优化发展体系的建设
  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黄陂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黄陂区中心镇发展体系刻不容缓。其中的关键则在于中心镇发展体系的科学规划,必须强化规划的法定图则意识,规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
  3.1 统筹城乡布局,高水平制定城镇规划
  结合黄陂区实际,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格局。一是在规划中熬建立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确定前川新城和南部临空新城作为黄陂区发展的核心,并依托着2个核心,将黄陂区从南到北规划为3个城镇发展区,即南部城镇全面发展区、中部城镇协调发展区和北部村镇优化发展区。除2个核心新城外,确定武湖、天河、祁家湾、六指和长岭作为黄陂区重要发展节点,分别融入南部城市组群,中部前川新城,独立作为北部中心镇,作为黄陂区城镇化发展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全区均衡发展。二是划分城乡功能分区并制定建设指引。根据南、中、北三个城镇发展区的特点,确定3个区域城镇发展要求和达到功能,并通过规划予以指引。对南部城镇全面发展区,因该区域是武汉市主城区向西、向北拓展的主要区域,按武汉市城市副中心规划发展。在规划管理上要积极对接主城区区域性交通性设施,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引导城镇空间逐步拓展。对中部城镇协调发展区,要充分体现前川新城的政治、文化、服务中心和武汉市新城区的特点,在规划管理上积极完善交通设施和城镇设施,大力引导高新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对北部村镇优先发展区,要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及人文旅游饿发展,积极引导生态宜居和旅游服务型小镇的发展。在规划管理上,注重优化旅游景点及服务设施建设,控制人口规模,减少人口聚集,保证良好的景观环境。
  3.2 突出中心镇功能,重构城、镇、村三级城镇体系
  一是城区、中心镇规模重组,将黄陂区街镇按新城区、中心镇、一般镇3个等级体系予以重组,综合考虑各级城镇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结合武汉市1+6空间发展布局,充分发展新城区和中心镇,适当发展一般镇。在此原则指导下,前川新城、南部临空新城和武湖新城组团,按城市标准规划,充分发展;确定天河、祁家湾、六指、长岭为中心镇,集中有限资源,加快中心镇发展,其余城镇作为一般城镇适当发展。通过城镇体系重组,避免中心镇建设摊大饼式的遍地开花,重点、优先发展新城、中心镇,从而真正实现城镇吸纳产业,转移集聚人口的功能。二是城镇职能重组。结合我国中心镇产业发展的模式和黄陂区实际,将黄陂区城镇职能按综合型、工业型、商贸物流型、农贸性和旅游产业型予以划分。前川新城和南部新城组团按综合型模式发展;中心镇中的天河、祁家湾、六指走工业发展路径,分别发展航空物流、临空产业、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长岭作为北部旅游中心,发展旅游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产业。其他街镇依托新城和中心镇,纳入区域发展体系。
  3.3 彰显特色魅力,促进中心镇错位发展
  强化控制引导,确保城人、城、生态共生共荣。一是以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用地适宜性评价为依据,综合考虑土地现状和开发情况、区位交通条件及生态保护要求,将黄陂区城镇发展空间氛围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3大类,对各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实行差异化引导。对黄陂区河流、湖泊、旅游景点及交通线路保护绿带实行禁建。对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地,实行限建,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尽量避开保护地和敏感区。此区域内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限建区主要包括黄陂区中部地区。适建区包括适合城镇建设和开发的地区,包括城镇发展提升地和城镇发展培育区。二是加强特色镇建设指引,突出特色镇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对黄陂区北部木兰乡,作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服务配套的商贸服务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的特色镇加强建设,突出水乡特色,打造木兰湖标志性特点,实现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人文特色的完美统一。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建立了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其进行分析,形成清晰描述各评价指标之间层级关系的四级递阶结构系统,为工程咨询企业发展可持续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ISM;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71  1 引 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领域体系越发庞大,相应的工
首先分析冰雹天气的雷达观测要求,接着给出冰雹云雷达回波综合参考特征的识别方法,最后探讨雷达上雹云的回波特征在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实际应用,为人工防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技术是水电系统小口径地质钻探的主要手段,文中结合吴家庄水库勘察应用实践,总结了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包括钻孔结构、钻进参数、冲洗液的使用、施钻操作等,为熟练掌握这门新技术积累了经验。
我国财政支出的预算和决算有其法律依据,预决算差异对法律有破坏性,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效率也极为不利。本文以财政支出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预决算差异的认真分析,提出了几点
为了验证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常州市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我们用合成控制法对常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前后的部分服务业指标进行比
介绍了黄河万家寨水电站5号水轮发电机组扩大性大修监理工作,且就机组大修项目质量、进度、投资、安全以及组织协调等监理控制要点进行简要论述。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老师来说最难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的也是作文了。通常作文课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文题,学生们便拉起架式“我要作文了”,但是拿起笔,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尽管
‘Y两优1号’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Y58S’与‘9311’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2008年通过重庆市审定。介绍杂交水稻‘Y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适期早播;培育状秧,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由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各个民族经过不断的开拓、创造、积蓄、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核心理念的地
摘 要 为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率,选取了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等8个指标对其研究,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南京市1997-2013年间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南京市在此期间的农业机械化贡献率高达39.49%,农业产出属于报酬递增型,影响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因素有科技进步、土地投入、农业机械投入、柴油使用量、劳动力投入、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