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教案”走向“学案”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专语文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激情昂扬,学生往往不为所动,甚至可能“不知所云”,课堂上看不见渴求知识的双眼,看不见跃跃欲试的双手,看不见彼此激烈的争辩,看不见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案”在课堂上精彩的展现。我们无形中将彼此陷于可悲的境地,这就是传统教案教学的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的,它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究其原因,是教案只体现了教师“教”的思想,而没有较多地考虑学生“学”的实际。故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妨变“教案”为“学案”。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提纲,自我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查阅学习资料,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疑难问题的排除者。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扔掉教案”。“心中有案”,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耳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那么。中专语文教师该如何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呢?我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补充或改进:
  
  一、利用有效资源,广泛搜集资料
  
  除了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的必要的教学资料,还可以利用有效资源,搜集大量资料。占有资料后进行选择,将学生需要的内容在课前印发或抄录给学生,供学生参照理解。把这一步做在“学案”中,不仅是“告诉”了学生一些新知识。更是给了他们理解课文的一把把金钥匙,使他们能自己尝试开启,提高学习能力,品尝胜利的喜悦。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学生仅仅凭借课文中描写的那片幽美宁静的荷塘月色不一定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中隐含着的淡淡哀愁的心情,先生为何会“忽然想起”了采莲,想起了江南?为何要引用《西州曲》中的几句诗?恐怕学生无从理解。如果教师备“学案”,将体现古人眷恋江南的情结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等)收集给学生,将《西洲曲》原文及内涵让学生先行了解,学生的问题大概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生也似懂非懂,如果学生事先了解了法、美的侵华历史以及鲁迅先生一贯运用的比喻、讽刺、幽默等写作手法就会对文章中出现的类似甸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因材施教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学生的实际水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正所谓“园材施教”,“材”的状态决定了“教”的方法和度量,而我们面临之材究竟如何呢?单以我们现在所教的中专生为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基础知识薄弱。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2)心理素养不够理想:由于中考失败,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自信,耐挫力下降,缺乏创意,想象力、意志力薄弱。(3)行为习惯较差。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缺少自我提升意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积极上进的决心,没有自我完善的信念,他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中专语文教学要做的是:鼓励学生,激发他们重新奋起的勇气。利用中专时间宽松,压力轻的特殊优势,留给学生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师放权还权,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还学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学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老师,不完全依赖资料和答案,让学生自己完成感知、发现、探究、辨别、理解到再认知活动过程,以便达到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
  
  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案”中,教师是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学案”中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如学习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为何选择生日当天卧轨自杀,诗人表现的明媚温暖的感觉和他选择的人生结局有冲突吗?再如:《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中的“泪珠”和“珍珠”的神似点和形似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这正是“学案”比之于“教案”要求更高之处。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关键。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等,“学案”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互动的、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
  
  四、科学设计,除“牵”重“导”
  
  现在的中专语文教学仍然用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切实际地拔高、升华甚至圣化主题,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从而导致矫饰虚假的文风。作文即做人,失去了真情实感,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只会写出鹦鹉学舌般的假太空文章。追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当成“木偶”牵制他们的思维和活动步骤。
  笔者有幸听了岳老师的公开课《荔枝》。上课后,岳老师开门见山,让学生看手中的“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去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们边读边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翻阅工具书查阅资料,不时地写写记记,学得非常认真;然后是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参与到其中一组,这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占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最后是师生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疑难问题。由于有了前面学生自主扎实地学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胸有成竹。回答问题语言流畅,谈吐自如,个性鲜明,小组之间互相辩驳和补充,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紧跟其后的是“我来显身手”,每个学生都来做一做,检测一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整堂课紧张而有序。
  这节课上,没有往常公开课哗众取宠的“轰轰烈烈”的“活跃”场面,没有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心平气和地商讨,辩解,耐心地听取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巧妙而科学的设计,在课堂上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五、试行选卷制,巩固教学成果
  
  为巩固“学案”教学成果,可尝试改变传统的统一出题考试的方式,实施选卷制,即把考卷按难度大小分为A、B、c三等,再根据等级的不同,在总学分中实行加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试卷考试,不管选了哪个层次的试卷,考试成绩都一视同仁。这种做法可取的一面,在于它考虑到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层次上的不同,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也不妨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估计,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等方面作出恰当的不同安排。这样的语文课必然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思考、讨论,分析文章,回答问题。练习写作,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案”变“学案”,一字之易,却体现了中专语文教学理念的飞跃与升华。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希望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成为真正的终结者。
其他文献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1 往来无白丁。(人教版教材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说文》注:丁——“言万物之丁壮”。《辞海》注:丁——①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②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说文》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影响之广,成就之高,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媲美的。它是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的渊源和基础,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精练,富于音乐性;感情强烈,富于想象性;表情达意,形象为主;意境深远,自成高格。中学生喜欢读诗,中学教师常常选择诗歌教学参加各类大赛,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中对诗歌教学也是情有独钟,足见诗歌之魅力。   然而,在过去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出生”于世的第一天起就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个承载着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人物身上也充斥了令人同情的悲苦情愫。   阿Q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举目无亲、孤家寡人以至身体上都落下某种残疾(头上的‘癞疮疤’)”的乡村下层流浪汉。对他而言, “活着”是他活下去的全部意义。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只在于“生存”的时候,这个生命便是悲苦的。  然而,一个单薄到只有肉身的生命,要存活于
“水在瓶中”,这带有些许神秘意味的四字箴言,赋予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中,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的原创,而中国的作家则吸收、模仿。而在我的理解中,魔幻的根源其实是对非“现实”的另一种秩序的坚信。另一种秩序,并非简单的、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所谓的科学的秩序,而是深入到逻辑、表达、语言的层面,是对整个世界的另一种“构型”。在这样的“构型”中,我们似乎可以“生活在别处”,在不回避、不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时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新的质性评价方式逐渐被倡导和运用。新的评价模式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此,我浅谈教育教学中运用评价新模式的点滴领悟。     一、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一般在学期末进行。形成性评价是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及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同样适用于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研究性复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对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话动。具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积极查阅资料,精心选择设立专题,大胆设计复习方案,策划整个复习,即使教师偶尔参与,也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2.问题性。在研究性复习话动
鼎湖山,风光秀丽,繁花似锦,绿阴如盖,生意盎然,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可是谢大光却偏偏在一个细雨初歇、雾气弥漫的黄昏来到鼎湖山探奇揽胜。也许在世人眼中,他的这次鼎湖山之旅收获的只能是遗憾。可是阅读了《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后,我分明感受到了作者在这一次旅程中愉悦了身心,净化了情感,而且提升了品位,而这收获都来自于鼎湖山的那一泓泓清泉。  眼不见,而则愈灵。作者在听泉中认识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
自1987年8月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似乎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时必说的一句话都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或者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也曾经幻想过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也曾热血沸腾地参加过自主学习的研究  这些教育教学的改革确实有过短期的效应,但只可惜都是昙花一现,教育似乎仍是一潭死水,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去年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杜郎口学金盛初中的括动。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杜郎口“旋
《母亲情怀》一文选自《十年精品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现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入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语文》课本中(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文后配有一道练习题:“本文结尾,当我们读到作者‘泪水模糊’地走在通往柜台那‘很长很长’的路的字样时,仿佛也跟着泪水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为什么仿佛也跟着泪水模糊了?  生:作者很善于煽情,到了一定程度,她“泪水模糊”,我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