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解析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开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中一段很有名的话,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然而对其理解未必一致。大多的解释为:学习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然而自己并不因此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对于此种理解从字面上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按照依字推意的原则,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失之肌肤。
  任何语言对话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孔子的这段话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言,因无文字记述,也就给人们留下诸多疑问,这也正是引起理解不一的原因。
  孔子既是著名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道德楷模。这段话中“学”之后无宾语,没有言明所“学”的具体内容。这可能也是引起理解不易的另一原因。孔子自己曾经说过:“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四项之中除“文”指古代典籍文化知识外,其余三项均为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推论的话,很明显所学的内容肯定包括这些,而且更偏重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这三段话三层意思,渐次深入,分指道德修养的三个问题。“习”原写作“習”,许慎《说文解字》为:“习者,鸟数飞也。这里指的是小鸟在练习翅膀以增强飞行技能,因而有实践之意。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实践”。这个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练习”一词中。其实第一段意思应该指的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内容的学习,且及时付诸实践,这是感到喜悦的。这种喜悦是由学习而引起学习者内心的一种快乐,是自悦,这种理解与孔子一贯所主张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正相吻合。道德修养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按照所要求的准则运用于个人的生活实践。第二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把朋友的到来看得过重。难道可以说无朋自远方来,就不乐乎?这种解释未免滑稽。既然这“乐”源自远朋的到来,必定有可乐之处。古人以同道为朋,朋的到来引起主题的快乐这是悦他。远方朋友的到来带来的是道德修养的新鲜内容并且又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因而必将引起自己的喜悦;那么这喜悦为什么来自远方的“朋”呢?
  因为近处的“朋”他们所知道的道德修养的内容作者也一定了解,并且近处的“朋”或许为同门弟子,不可能有什么新鲜的见闻。那么远方的“朋”带来的可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的内容,有些见解或许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第二层其实讲是道德修养的外部影响,当远方的朋友来到带来有关道德修养的新闻,对自己有所启发时,因而必将引起内心的快乐。第三层讲的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内化。当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即使自己的言行为别人所暂时不理解,然而自己毅然以道德准则行事,不气愤,不恼怒,用严格的修养规范约束自己,使之达到君子的要求。
  很明显孔子的这段话讲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次: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外部榜样的启发作用,道德要求的自我内化。三位一体,合而为一,逐层阐示,讲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完整过程。这种理解可能更接近孔子讲话的原意。不过理解上的不一致更能说明人们对孔子这段话的重视以及孔子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令人无奈,甚至令人尴尬的话题。对当前的许多孩子来说,写作在变为一件困难和痛苦的事情:他们表达着与自身的心智发展不相吻合的见解,抒发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情感,艰难地谋篇布局,小心地准砌词藻……如何破解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孩子的精神缺钙    写作活动是种高度复杂的情感活动,我们尽管努力地倡导“我手写我心”,但是
期刊
教育和腐败虽然不能相提并论,是两个全然不同的话题,但其影响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一个被列入国策,一个被视为前哨。教育,人人本当敬而爱之;腐败,人人理当痛而恨之。然而,社会上人们的习惯往往就是这样,恨总是难消,爱却是易忘。若说往往是这样尚有些过之,那也至少偶尔是这样。    一条涉及腐败的新闻播出了,一个因为腐败的贪官倒下了,必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讨伐声、
期刊
一、发现小芝麻,牵出大问题    在文章中总有一些东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我们习惯于对它们忽略不计,殊不知,越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  西,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慧眼,牵出文章中的大问题。  《旅鼠之谜》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介绍旅鼠的三大难解之谜。文字浅显好懂,但篇幅较长,作为自读课文很容易走过场,这样学生的收获或许仅止于三大谜面。难道这篇文章就这样糊弄过去?  在备课过程中,我仔细研读课
期刊
语文教师对文章重点文段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这是其基本功之一。有的同志不很重视,有的虽然重视,也挖掘出来了。但不分轻重缓急、主要次要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会让学生有吃不了撑破肚皮的感觉。  本人以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来谈谈对这方面的体会。  这一段是本篇文章中公认的重点段。说它是重点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该段的条理清楚,全段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三个词来连
期刊
明末清初作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现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入选课文,全文仅仅160多个字,却把西湖雪景写得气象苍茫、恍惚迷离,把“余”拥毳(cuì)围炉、冒雪游湖的孤高性格和遗世独立的落寞情怀凸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教学中,“更定”一词,却让我教得极不放心,文中说:“是日更定,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文后注释说:“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我也照此教给学生,
期刊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贡井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授课教师讲授得很不错,大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也有老师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早已被公认的道理。怎么去实现这一步呢?这无疑要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当今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养:  广博的学识。请诸君注意,我这
期刊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整组集中编排、课内课外统筹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这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有效教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阐述得非常清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也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
期刊
一、授课班级:四年级  二、学科名称:小学数学第八册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103-104页,质数和合数  五、教学目标  知识素质目标:在了解约数和倍数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技能素质目标:  1、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制50以内的质数表。  2、通过练习和游戏使学生迅速地判断出常见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思想素质目标:通过学
期刊
【摘要】小学生对数及数理逻辑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不断积累增长的;在数学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下,创设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提炼生活中的实际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数理逻辑的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关键词】边远小学生 ; 数学学习 ; 情境创设;生活体验 ; 教学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  用的知
期刊
说明文的教学中,对文意的理解和结构的梳理可采用缩读法,它包括缩读文章和缩读句子两种。  这一点,我是受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一位是余映潮老师讲《说屏》一课,在梳理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以“如果没有这一段,就”去研读全文,巧妙地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熟知了课文内容,把握了各段的作用。再一个是刘湘玉老师,她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把毕业典礼前后的事情以英子当天日记的形式摘抄出来,再去引导学生揣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