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司法适用的规范错位与理论矫正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司法解释在认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存在明显的规范错位,主要体现在:将宣扬行为的类型已经扩展到极致,导致部分不符合宣扬性质的行为也被作为实行行为处理.对互联网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放任行为,不当地将共犯行为理解为实行行为.由于增设了前置的限制处罚规定,人为地造成刑法处罚漏洞.在界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罪时,应当强化法益对于构成要素认定的指导意义.宣扬行为的核心语义应当被界定为让他人知晓或可能知晓,单纯的编写、设计等行为应当被排除在宣扬行为之外.尽管本罪在立法上被视为抽象危险犯,但不影响在司法层面上应基于法益合目的性予以适度限缩.在故意的判断上,肯定本罪间接故意的成立空间,并且应当改变当前行为故意与危害故意同一的判断法则,应当运用推定和例外结合的方式,并适度提高基础事实的标准.在罪数认定上,需要根据侵害事实的同一性等行为事实具体判断.
其他文献
着题是一种创作的观念和衡量诗歌艺术效果的标准.其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指诗歌的表述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合,二是指诗歌的写作需要处处围绕题目甚至贴切题字.着题的写作方式是在诗歌写作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晚唐明确成为诗人的主动追求和诗歌艺术优劣的衡量标准,并影响到宋以及宋代以后诗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唐省试诗作为一种赋题诗歌,天然都是着题诗.省试诗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着题的写作特点,在着题观念影响力日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省试诗通过着题的创作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诗歌史的走向.
上海构建新时代托底民生保障体系,必须符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应遵循保障内容全面、覆盖范围合理、保障水平适当、风险储备前置等基本原则.为此,需要回答托底民生保障思路框架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托什么底,即托底民生保障的内容构成;二是托谁的底,即托底民生保障的对象范围;三是底在哪里,即托底民生保障的标准.
反智主义在美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它以反理性、反知识和反精英为核心,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复杂策略.二战以来,美国政治中的反智主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呈现出思想保守化、政治极端化、手段民粹化等新特征.作为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大众媒体在二战后美国政治反智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麦卡锡掀起的反共主义、华莱士推动的种族主义、小布什发起的单边主义反恐战争和特朗普掀起的反智主义新浪潮等美国政治反智主义的典型案例,揭示了美国政治精英如何借助乃至操纵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大众媒体,助长和推动民众的反智言行.这折射出美国
“新帝国主义论”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关系如何?是继承,超越,还是否定?虽然“新帝国主义”理论被冠以“新”的名称,但并没有超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水平,也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而是在部分否定中扩宽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新帝国主义论”作为二战后的新理论延展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空间,注重从历史、经济、国家等视角去认识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霸权的根源,从而试图回答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当代实证性难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地域文化是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地域文化因契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可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案例,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故有必要将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在内容上体现为教学中大量增加学校所在省市的地域文化,挖掘本省市地域文化素材库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为课堂讲授、专题活动、以赛促学、课外巩固、更改考核方式、增加校外合作等方式促进地域文化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促使学生发现、了解身边的传统
回顾《给代表大会的信》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的主要内容和公布过程,可以发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不断尝试利用列宁“遗嘱”为自己争取政治信任和党内权威,试图接收列宁逝世后释放的党内最高权力.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趋势,更凸显了其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即缺乏健全的党内最高权力继承机制、有效的党内矛盾处理化解机制、完善的党内决策民主协商机制.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交汇之际,考察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乱象,反思苏共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之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全面从
乡村问题既指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乡村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又指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和学者们总结、提炼出的一切有关乡村的理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一个正面象征,直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和国家问题.同时,关注乡村现实际遇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面向,但在学科发轫之初并未将其看作是一个问题,而是倾向于承认乡村原有组织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实现自我调和.可见,“近代乡村何以成为问题?”既是一个亟需被重新讲述的故事,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悬而未决的学术疑论.
苏轼对陶琴无弦问题的关注,可能受到欧阳修的启发.欧公下世之后,苏轼对陶琴无弦作了持续跟进和深度思考,他跳脱“不解音律”的旧说,通过沉潜陶诗,追和渊明,还原陶渊明的生活情境和人格性情,从情理之真的角度推论陶琴无弦的原因,发明渊明托意无弦而有待外物的生命底色,借鉴禅宗不二法门,揭示渊明未达于死生的思想真相.苏轼关于陶琴无弦的经典论断和阐释思路,形塑了后世文人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在陶渊明经典化历程中具有拐点意义.
灾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灾害防治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四个时期,完成了由最初以抗灾救灾为主向建立集防灾、减灾、救灾于一体的灾害治理体系的转变.经过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灾害防治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灾害治理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灾害防治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是以史为鉴不断
劳动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枢纽,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始终.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进行了尖锐批判,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从阿伦特批判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二分性”与“自然的非自然增长”两个角度可以看出,阿伦特在批判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所建构的“积极生活”三分法体系,实质上窄化和矮化了马克思劳动理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不仅是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秩序的超越,也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正确理解和剖析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批评的根源和实质,还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真实面目,不仅是为真实马克思主义辩护的需要,也是建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