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来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d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与进程.在网络时代下,网络教育模式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因此,在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施中,应推进大学生实践,从实践中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知晓实践的精神,从而凸显大学生教育的社会性特性与功能,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对此,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从思政网络教育特性层面、价值层面,提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旨在推助大学生网络思政良好的实施.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从课程思政视角下分析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研究《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应用此教学模式的相关性问题,处理好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学生教育矛盾,围绕《英语国家概况》的具体文化内容,提出使用线上资源、构建线上平台的应用对策,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技术的科学性研究.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时并举,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养.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核心要义,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进步.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把思政教育渗透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中,以期对独立院校大学英语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大学生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双面影响.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利用“网红”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校园“网红”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新途径.
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科学的调查问卷设计,系统调研江苏省20多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想法和建议等,从而为教师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决策依据.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思政课获得感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思政课获得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时效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性教学,创新教学语言,构建与完善“大思政”网络平台.
高职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关系教育公平的实现,关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经济救助型资助在本质上已不能有效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相关文献归纳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特征,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总结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初步提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以期为资助模式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提出思路,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进一步提升高职校资助工作水平.
网络媒体的全新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法和思路上的启发,也对思政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有着教学形式丰富性和内容有效性的特点,高校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同样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分析网络媒体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应用网络媒体技术的新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带来参考和借鉴.
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导向.通过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江苏省扬州市五所高校当前心理育人工作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效并提出现存的问题,尝试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指引下探究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价值引领的多维路径选择,以期创新高校心理育人的育人模式,健全心理育人的体制机制,为高校今后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对策方案.
航空类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具有普遍性外,还体现于鲜明的航空特色.“泛娱乐化”是近年网络大众传媒的特点之一,深刻影响着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会导致教育对象忽略深度理论学习、疏离崇高榜样,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理性认知不足、社会理想淡漠、职业理想摇摆等问题,还对教育者权威形成了一定挑战.因此,教育者要在加强思政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专业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升对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