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中要重视“导”的作用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能力是根,育人是本,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的发展,才是教育教学中具有启迪意义的闪亮点。这一切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主体参与的环境,营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妙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前创设情境,激情激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教师在课前出示相关动态故事,以故事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如在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们将镜泊湖的有关传说故事,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使王母娘娘、红罗女、宝镜的故事跃然屏幕,当屏幕上出现这栩栩如生的情景时,学生一起欢呼,他们兴味盎然,热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美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荡漾……
  2、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知识导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新教材中,更讲求知识的积累与扩展,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获得信息。根据这一特点及教材实际,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教育网站的网址,提供一些光盘书屋的资料,再加上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制作了学生多媒体文稿,教师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知识导入,师生互动,搜集信息,实现了师生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3、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如:我们的教学《长征》一课时,制作了课件,课件中,先是播放新时代军营中传唱的《长征》MTV,将学生带入情境,这一情境中有声音、有动态画面,让他们首先明白新时代的军营中都在传唱这首歌,说明新时代的军人都非常需要长征精神,更何况是我们小学生!接着,又开始播放配乐朗读的长征实况影片、《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让他们通过真切的画面、真实的声音意识到先辈们创业的艰难。在讲解之前,创设的情境,将距学生实际生活78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实况加以再现,使学生饱含深情的学习,既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中及时点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
  1、在学生思维困顿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导”。教师的导,要在知识上给学生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会学的喜悦。在学生思维困顿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导”,着力突破难点,而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在语文的重点内容处,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导”。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对诗中的“寒”、“暖”意思不够理解,此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实况影片,有重点地“导”,让学生明白,“寒”就是在铁锁桥上往下看,让人心惊胆寒,这又是多么惊险悲壮!“暖”就是战士们巧渡金沙江时愉快的心情,是心里暖。这又是多么令人欣喜!正是这样有重点地“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讨论热烈,其乐融融,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抓住课后的“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在展开教学活动之时,只要给孩子们机会,这些情感因素就会在情境中被激活。我们就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听到他们流露出的对教学内容、角色、人生理想的设想和态度。课后的导,正是利用多媒体,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契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人格在拓展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提供了一个时空,学生主体的潜质得以发挥,使创新有了萌芽的温床。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畅所欲言,使课堂结构动静交替,张弛有度,既让学生“入境”——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跳出课本。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放飞了学生灵性的翅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效果。
  总之,实践证明,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十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爱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而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无不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观察的兴趣 
期刊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习惯。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
期刊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小学低年级语文写字练习存在着抄写量大、内容重复、形式枯燥、评价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我认为,应该对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进行改进,使它成为适应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使学生爱写字、写好字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下入手:  一、巧妙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1、故事激趣。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例如讲“草圣张芝临池学书”、“王献之研尽十八缸墨汁”的故事,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诗言志,诗传情,语言凝炼,魅力无穷。搞好古诗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下面本人就怎样搞好古诗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用心讲述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先讲故事: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
期刊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应达到3500个左右,小学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到1800个左右。由此可见,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识字内容也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搭建识字平台,提高识字的
期刊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
期刊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我们农村教师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作制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
期刊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应该顺应学生的意愿,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