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忘却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是健忘的,而有时候他们又不屈服于这种“忘却”。在这篇散文的开头,我们看到作者自豪地点数他的记忆是如何出色,记得三岁时的事情,记得小学老师的面容,记得少时背诵的诗歌。当作者“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时,实际上他的年龄在增长,他的出色的记忆力也经历着岁月的磨蚀。直到有那么一天,他终于感觉到“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然而,他并没有悲伤,而是认识到了来自“忘却的魅力”。显然,作者是欲扬先抑的,他先说记忆是如何美好和在人生中的不可或缺,然而,我们似乎又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他真正要说的其实是忘却,他意识到自己的老年将至。在作者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也许恰恰应该是他对待忘却的态度,没有哀伤,没有怨恨,而是在近似闲侃的文字中娓娓道来,平静中有一丝深深的隽永。
  从更深层次上说,忘却的加剧其实是在暗示一个老人生命的渐渐逝去,死亡也便成了一个盘桓在脑海中无法拭去的思索主题。作者在最后说:“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是的,这是何等平静的诉说,他说他要感谢忘却,忘却的意义在作者的人生中变得重大起来,它开始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魅力”。这显然是一种智慧,一种老年的智慧,一种关于生存的智慧。
  当自然界的规律在自己的身上得以体现时,他明白这一切到来的必然性,并且欣然接受,能够感受到它的无限魅力。我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适应的哲学,一种乐观的哲学。作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伟大的生存哲理,我们所应接受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关于生活的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他启示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在漫长的人生中怎样更好地生活。
其他文献
宋诗入选高考古诗词曲鉴赏题已形成一种态势:2004年北京、重庆、福建三家选用了三首宋诗,2005年全国卷Ⅲ、天津、辽宁、浙江、山东、江西、广东七家选用了八首宋诗,2006年辽宁、江西、四川三家选用了三首,2007年重庆、辽宁、广东、湖南、福建、四川、宁夏七家选用了七首,20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上海、广东、安徽、江西、宁夏等七家选用了八首宋诗作为命题材料。宋诗鉴赏题可采用解答古诗词曲鉴赏题的一
期刊
一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十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地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
期刊
神奇的自然界为夜宿在松林中的“我”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多幕戏剧:路逢牛车、露宿松林、夜半醒来欣赏繁星点点、享受微风拂面、倾听过路人的歌、欣赏晨曦创造的天空妙景和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虽是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每一场景的两三语形容足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沉浸在作者勾勒的时而寂静空灵时而瞬息万变的自然之中,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对陶渊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心驰神往,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期刊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印诸柳永,确乎此。你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看以泪眼,只是凝噎成黯然;哭不能发语,全无号啕之爽然,能不令人魂销神伤?文人失意,书生多情,于此全见。看到父亲为“我”操劳、攀逾的艰难背影,总是“我的眼泪又来了”,则又是一个现代文人的多愁善感了。  其实,离情别绪岂唯“黯然销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以旷达情怀,高情远志,令人振然
期刊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和故弄玄虚的表述,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在一如静水般波澜不惊看似散漫的叙述之中,完成了对一个审美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将文章结梅的工稳与意识的流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整体的工稳性。“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全文的材料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前后照应,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用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未眠”
期刊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依据“句不离篇”的原则,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理解。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首先,我们要分辨清楚哪些句子是重要的句子。在通常情况下,“文中的重要句子”一是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从内容上看),二是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结构层次上看),三是写作形式上富有特色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
期刊
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俗话说:眼见为实。而当我们连自己的双眼都怀疑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用行动来证明事物本来的面目和事情的真相。  本文的“神”是作者选择用“触摸”的方式去辨别潜藏在事物表层之下的本来面目。  第一部分作者回忆少年时因生活拮据,母亲用手去抚摸、用脸去“摩挲许久”的新布料这一感人场景,虽然作者未挑明写母亲此举的用意,但当我们明白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寸草之心“触摸”少年往事时
期刊
读罢南北的《一尺多宽的阳光》,我顿悟:大自然因有阳光而生机勃发,人类世界因有阳光而风情万种,人的一生因有阳光而精彩无限。   《一尺多宽的阳光》是一篇短小精悍、寓理于事的散文。全文以“阳光”为线索,按照“享受阳光——追赶阳光——回忆阳光——感悟阳光”的思路逐层深入地展开文章情节。行文中作者详写了“享受阳光”和“追赶阳光”部分,笔法灵活自如,通过“好新鲜的阳光啊”、“一尺多宽的阳光也是阳光啊,并且是
期刊
“感情真挚”要求在高考作文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喜怒哀乐,真情表露,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展开联想、想象要合乎生活情理,抒发感情要恰到好处。不能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乱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1.生活写真法。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
期刊
导 语    处处有文章  刘 墉  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