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大汶口文化玉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遗址;大汶口;玉器;交流
  1980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在李仰松、赵朝红先生的带领下,对前寨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近百座。遗址及墓葬中出土了彩陶贯耳壶、实足陶南瓦、精美玉器等数百件器物。
  1 前寨遗址的情况
  前寨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前寨村西北部,潍河北岸的东侧台地上,东距市区约20千米。遗址的东侧大部压于现村民房下,西、南两面紧临一条古河道,北部为村民的耕地。
  整个遗址坐落于一低丘南坡的下部,地势东北—西南走向,附近地貌为低矮丘陵,属泰沂山脉的东部边缘。潍河由西向东流经遗址的南面,形成一处高于周围的河边台地。
  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文化堆积分三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层属龙山文化,上层系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
  20世纪70年代,遗址曾出土带有图像符号“”的陶质大口尊残片,此残片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完整大口尊的图案相同,资料在《文物》1974年第1期发表以后,引起史学界及考古学界的关注。已故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将其释为“旦”,认为“O”是日,“”是云,“”是山,图像表达的是:早晨太阳从飘着云气的五峰山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即现在的“旦”字。吉林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为“炅”字,认为“”表示的是火焰,“O”是表示的是日,火上一日即现在的“炅”字,有阳光照耀之意,还有人释为“照”字。虽释义不同,但都认为是一个原始图像文字,因此这件大口尊残陶片成为研究我国汉文字起源及演变的重要资料。
  前寨遗址是山东半岛潍河流域内一处重要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在遗址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三叠层堆积,为研究半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可信的佐证。
  2 前寨遗址出土玉器
  遗址中不仅出土有大量陶器,而且在墓葬中还出土了玉璇玑、玉璧、锥形饰和玉镯等玉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在玉器的琢制上可以看出先民卓越的成就。认真研究这些玉器对于进一步揭示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面貌,进一步认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和文明的起源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
  2.1 大汶口文化玉璇玑(4件)
  玉璇玑平面近圆形、扁平状,中心稍厚,边缘较薄,中央有圆孔,孔壁斜直,璇玑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轉的锯齿状凹脊,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有的呈淡绿色、鸡骨白色及绿色。
  2.2 大汶口文化玉环(9件)
  玉环平面圆形、扁平状,中心稍厚,边缘较薄,周边经打磨圆滑,单面钻孔,孔壁斜直,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有的由白玉琢磨呈白色,有的由淡绿色玉琢磨呈淡绿色,有的由碧玉琢磨呈绿色,有的由白石琢磨呈白色(图1)。
  2.3 大汶口文化玉佩饰(35件)
  2.3.1 玉管(18件)
  平面椭圆形,整体鼓状,两端平截,内孔贯通,中部腹径大于两端,通体磨光,有的呈灰绿色、鸡骨白色、淡青色,有的呈淡黑色及青白色(图2)。
  2.3.2 玉坠饰(17件)
  分平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桃型和不规则形状,整体片状,双面钻一孔,孔壁斜直,通体磨光。有的呈灰绿色,整体厚薄不均;有的呈淡绿色,半透明,底部呈弧形;有的呈鸡骨白色,整体两长边平直,两短边斜直;有的呈深绿色,上下两边平直,侧边弧形;有的呈灰白色,顶边有凹陷,底边平直,两侧边弧形;有的呈绿色,整体四边平直;有的呈灰绿色,下端有一黑线,把整体分出一小部分;有的呈青色,器物一边有俏色,三边薄有刃,有的周边弧形,底边平直;有的呈灰白色,有的器身中部有断裂痕迹,似是原物的一部分,经打磨后继续使用(图3)。
  2.4 大汶口文化玉镯4件
  平面圆形,镯体板状,周壁厚薄不均,内壁平直,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有的呈黑色,有的呈鸡骨白色,镯壁外侧刻有四个长方形浅浮雕装饰,装饰间隔外壁两端凹陷;有的呈青色,外壁弧形。有的呈墨绿色,外壁周饰四组阴刻直线纹,每组两道(图4)。
  2.5 大汶口文化锥形饰6件
  长方柱体,尖部锋利或较钝,器形规整,做工细腻,通体磨光。有的呈白色,尾部有圆柱形细突榫;有的呈半透明状青色,尾部双面钻一孔;有的呈青白色,尾部有圆柱形细突榫;有的呈乳白色,尾部有椭圆柱形细突榫;有的呈灰绿色,尾部双面钻一孔;有的呈灰色,尾部扁平,双面钻一孔。
  2.6 其他玉器
  2.6.1 大汶口文化玉方形器
  玉方形器平面近正方形,薄板状,呈青色,用河南玉制成,中心有一椭圆形单面钻孔,孔壁平直,通体磨光。
  2.6.2 大汶口文化玉璧
  玉璧圆形、扁平状,呈青色,由青玉石琢磨而成。器中心稍厚,边缘较薄,中心有一单面钻圆孔,孔壁平直,通体磨光(图5)。
  2.6.3 大汶口文化玉筒
  玉筒圆筒形,呈豆青色,筒用玉琢磨制成,亚腰状,筒壁厚薄均匀,内外壁呈弧形,通体磨光。
  2.6.4 大汶口文化玉笄
  玉笄圆柱状,呈深绿色,一端尖细如锥,一端有细突榫,尾部及腰部刻两道直纹,通体磨光。   2.6.5 大汶口文化玉璜
  玉璜平面半圆形,呈浅灰色,顶、底均弧形,底边稍厚,顶边较薄,顶的一端双面钻一孔,孔壁斜直,通体磨光。
  2.6.6 大汶口文化玉指环
  玉指环平面圆形,扁平状,呈灰绿色,指环外壁弧形,内孔平直,通体磨光。
  2.6.7 大汶口文化玉玦
  有的呈淡青色,器物外侧饰八道凹弦纹,内壁平滑,一侧刻开一缺口,孔圆形(图6)。
  3 前寨遗址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相关问题
  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①
  3.1 前寨遗址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
  大汶口文化陶器有着鲜明的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沙质陶器上少数纹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彩绘陶。前寨遗址中出土有红陶背水壶、红陶鼎、红陶带足鬹、灰陶夹砂豆、灰陶壶、红陶夹砂罐以及蓝纹大口尊等陶器,这些陶器都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
  前寨遗址大汶口文化玉器也具有典型大汶口文化的特点,玉器多为玉环、玉珠、玉坠、玉佩饰等装饰器物,玉器的颜色有墨绿色、翠绿色、淡青色、鸡骨白色、白色带黑斑,素面,没有繁杂的修饰,但是却制作精美。33号墓玉镯戴在左腕,46号墓玉镯戴在右腕,13号墓玉璧放在胸间,22号墓玉坠放在胸间及腹部,60号墓玉珠放在颈下,玉器也见于遗址地层中。玉器出土位置表明这些玉器大部分为生前装饰品。前寨遗址墓葬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与江苏省新沂市花厅村墓、西夏侯墓和江苏省邳州市刘林遗址上层出土玉饰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玉璇玑齿牙短小,单面钻孔,制作简单,属于璇玑的早期形态,与大汶口玉器中期的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玉璇玑相同。前寨遗址出土玉器还具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点,有礼仪用玉,出现了玉璇玑、玉镯(琮)、玉璧、玉璜等器物组合。
  3.2 前寨遗址同南方文化的联系
  诸城前寨遗址大汶口文化玉器玉质选材上不仅有绿松石、碧玉等,还有墨玉、青玉、白色玉、河南玉等,既区别于大汶口文化,又显现出南方文化的特点,诸城前寨遗址作为南北文化交流中间环节,以独特的器质、造型展现了南方文化的北渐及文化传播和影响。②
  前寨遗址中出土锥形饰6件,锥形饰也被称为镞形器。镞形器的出土地点遍及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如花厅(28件)、野店(32件)、大汶口(30件)、陵阳河(22件)、三里河(20件)、尚庄(2件)、西夏侯(6件)、呈子(2件)等遗址均有发现。镞形器在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于中期阶段,延续到晚期阶段,至龙山文化时期已基本绝迹。镞形器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共有器类,其基本形制为尖头,尾部有榫状短铤,器身断面以圆形和方形最多,也有三角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等。质料则以玉、石为主,也有骨、角、牙质者。质料以石、玉为主,尾部多不穿孔。③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类,有圆筒形和外方内圆的方柱形两类。不同器件的高低相差悬殊。玉琮始见于良渚文化早期,中、晚期得到充分发展。前寨遗址出土的两件玉镯表面简单刻画,具有琮的样式,其中有一件玉镯和玉璇玑同时出土,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组合。前寨遗址玉镯(琮)和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间应存有内在联系,其意义和用途是相同的,均为用于宗教活动的礼器。③
  玉砭锥、玉琮是大汶口文化和松泽、良渚文化居民基本信仰与习俗的产物,两者之间表现得如此相似,其真谛恐怕不是用一般的文化交流、传播和影响的解释所能揭示的。
  3.3 前寨遗址同北方文化的联系
  考古学文化南北交往,其中一條路线就是:南方文化沿海北上,在日照及胶东半岛登陆,继而向北传播。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均有形制相似的玉器出土,辽东半岛的吴家村遗址、郭家村遗址出土有牙璧(玉璇玑),同山东半岛的三里河遗址出土玉璇玑有很多相同之处。随着人口迁移,大汶口文化的鼎、盉、鬹等被传播到辽东半岛,而且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产生的玉璇玑,也一路向北传播,直到龙山文化时期还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玉璇玑产生深远的影响。④前寨遗址作为山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往越来越强烈,促使人们对新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需求,这必然对博物馆的宣传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文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例,对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迈向新台阶,符合新要求。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为例,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 要:傩面具是傩戏的活化石,被称为民间的艺术瑰宝。它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映射出灿烂无比的傩文化。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了解武安傩面具,通过在武安市的持续调研,并对手工艺者马增祥进行深入采访,总结出傩面具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都透露着质朴的艺术美感和美好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武安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面具特征  0 引言  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
期刊
摘 要:教育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研学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学习,成为教育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呼声。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水文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18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白鹤梁题刻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成为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文章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展的独特
期刊
摘 要: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瓷都,现称世界陶瓷之都。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瓷塑以陈设艺术品为主,多为佛像、观音及人物造型。文章以福建博物院馆藏珍品为例赏析明清及当代德化观音的瓷塑,探讨德化观音瓷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今;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1 明代德化窑立云观音瓷塑  观音为佛教菩萨,自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原译观音自在或者观
期刊
摘 要:伴随人们对文化教育方面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博物馆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博物馆除了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教学功能。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博物馆建馆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这就使其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进而帮助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存量。随着博物馆教育被社会所认可,博物馆教学层次也得到了相对优化,进而教育模式也变得越发科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文章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团队的构建、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创新等方面,对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山市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探索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和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中,博物馆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彰显文化特色的品牌,是目前发展创新的必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更佳的参观感受。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实例,阐述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意义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现代博物馆依然是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功能的机构,但已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仅采用传统模式处理
期刊
摘 要:西资寺石佛造像体魄高大,气势宏伟,形象逼真,雕工精致,充分显示古代泉州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研究泉州石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西资寺石佛造像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和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大型宗教题刻造像,是研究晋江、泉州乃至福建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西资寺;石佛造像;佛教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唐、五代至宋以来,大量中原士族举
期刊
摘 要:古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古建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古建筑,为让其为世人所了解,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利用VR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立体呈现,借助网络进行广泛传播,让参与者在古建筑仿真环境中穿梭,领略古建筑的魅力,深入挖掘古建筑的价值,激发人们对古建筑的研究热情,激起人们到实地参观的兴趣,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VR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