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为例,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作侧重点逐渐开始向社会教育功能转移。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并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其中将“教育”放到了博物馆业务范围的首位,可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视。近年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次提出:要不断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教育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1 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如今,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从一个“以物为本”着重保存与研究的文化机构,逐步转型为一个“以人为本”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服务社会的公众教育机构,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也不断地出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面对社会公众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工作重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配合中小学课程教学、乡土文化历史熏陶、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不断创新。拓展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开展“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社教活动项目是各类博物馆走进市民、服务公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在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以及文化活动中实现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共同参与,符合当下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需求,使民众通过参观博物馆、亲身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达到学习文化的目的,實现社会民众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的教育、提升。
2 博物馆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
2.1 是社会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围绕文物而建,可以让公众更为直接的感受文化、接受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的部分。博物馆通过社教活动来实现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促进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博物馆的社教活动是适应公众教育和传播文化的新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观及参与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来满足文化需求。
2.2 是提高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手段
博物馆的展览是吸引大众走进博物馆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只通过对其藏品的展览和陈列是不能全面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的藏品具有实物性特征,它是一段历史或一个事实的物化见证,它所产生的文化力不是静态的,它不仅是对文化予以实物形态的保护,更是通过博物馆化的方式让大量的文化信息“活”起来,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营养。在博物馆中,如果展览的观众人数多,它的社会影响力就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博物馆的成功在于社会教育功能和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开展相关社会教育活动可以使观众持续性地走进博物馆,增加观众来博物馆的次数,并且可以推广和发布活动信息。因此赋予展品和陈列新的生命力,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传播和宣传,是博物馆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手段。
2.3 是青少年学习和文化熏陶的新课堂
随着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及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博物馆是一本立体教科书,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它既为成人提供教育服务,又是广大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青少年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据统计占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近四成。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坚信“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感观协同记忆,强调通过各种感官相互配合,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博物馆社教活动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主动地学习、发现,甚至是创造。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得到提升,博物馆逐渐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人文修身基地、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因此,如何更好地把博物馆建设成适合学生教育的新课堂是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3 开辟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对于博物馆教育工作同仁来说,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学习与探讨的问题。其中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策划显得至关重要,要开展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社教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专业展览与文化普及相结合,开展融合性的高品质活动。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各个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青浦区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青浦区博物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将社会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面向市民推出了一系列社教活动,一方面旨在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使博物馆有效成为市民接受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3.1 因材施教,提升参与性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博物馆教育也要“以人为本”,做到因人施讲,因材施教。青少年是博物馆的主体观众,青浦区博物馆每年接待青少年近10万人次,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做好社教工作,就要加强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了解掌握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
把课堂引进博物馆是学校教学的延展与深入,开展学生“青博游学”实践体验活动是青浦区博物馆这几年开展的常态项目。为了使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因材施教、因人施讲,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抓住他们的兴趣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如幼儿园的“小小探险家”活动、小学生的“快乐星期三”寻宝活动、中学生的“博物馆里的历史课”活动。
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与教育局、各中小学校等部门协作联动,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使博物馆有效成为未成年人汲取知识的肥沃土壤,成为他们接受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3.2 因时制宜,打造“云端化”
随着我国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观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愈来愈多样,新媒体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传播效率,同时也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多家博物馆联手直播平台开展“博物馆云游”,讲解员化身“主播”,在线与网友交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首批国内8大知名博物馆轮替上阵,直播当天有近1000万人涌入观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时成为热点话题。由于网络直播的效果显著,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博物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及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打造“云端化”是博物馆传播数字化,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参观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新途径。
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也是青浦区博物馆尝试的新的社教服务模式。疫情期间,青浦区博物馆适时调整社教活动模式,组建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线上课程,利用哔哩哔哩网络平台在线开展社教活动,吸引宅在家中的博物馆粉丝在线参与社教活动,创新新媒体社教传播方式。
博物馆直播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社教功能。
3.3 因势利导,塑造品牌化
现如今,社教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和发挥自身职能的主要途径,博物馆要想提升社教活动水平,就要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特色化品牌,这样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对于博物馆所开展的活动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宣传博物馆的社教活动。因此,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化是博物馆教育的工作目标和追求。
要做到活动品牌化,首先要将博物馆社教活动体系化。体系化是为了合理有序地安排博物馆全年的社教活动,使活动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当社教活动体系化之后,全年的活动安排就比较明确,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活动有期待,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有计划、可规划,活动有主题可依、有目标可循,做到有的放矢。青浦区博物馆每年年初制定全年社教活动主题和活动计划,目前的活动形式主要分为人文历史讲座、博物馆里过大年、青青夏禾暑期活动、青博游学系列课程、临展拓展活动等几个板块。
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地域文化的窗口,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要在社教活动体系化的基础上发掘自身的文化品牌。地域文化是博物馆创新的有力武器,各大博物馆要强调自身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一方面结合馆藏展品来突出独有的特点,把博物馆自身的藏品及所拥有的文化特点研究透、发掘透,赋予展品和陈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地域特点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让来自不同地区的观众感受到当地文化民俗和特点。
青浦区博物馆自2015年起开启“文化记忆”系列品牌活动,至今已开展六季,旨在让人们来到博物馆追寻文化记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2020年,青浦区博物馆打造“吴根越角最江南”文化品牌活动,通过研学、探索、实践和创作充分发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突显青浦的古色、绿色、红色“三色文化”,进一步提炼长三角区域文化特色优势,提升民众文化参与感,让市民追寻本土历史文化,感受江南水乡特色。
博物馆社教活动需要不断打磨品牌内核,增加博物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持续的教育品牌,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的福利,构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场所。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应该不断提升社教活动的水平,创新社会教育模式,发掘特色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和宣传,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2]王丽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93-95.
[3]赵允茸.浅谈小馆如何做活博物馆社会教育—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114-117.
[4]陈新恒,王晓航.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52-153.
[5]张云.疫情闭馆期间利用互联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04-21(003).
[6]黄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建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24-125.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作侧重点逐渐开始向社会教育功能转移。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并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其中将“教育”放到了博物馆业务范围的首位,可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视。近年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次提出:要不断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教育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1 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如今,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从一个“以物为本”着重保存与研究的文化机构,逐步转型为一个“以人为本”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服务社会的公众教育机构,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也不断地出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面对社会公众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工作重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配合中小学课程教学、乡土文化历史熏陶、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不断创新。拓展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开展“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社教活动项目是各类博物馆走进市民、服务公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教育对象更加广泛,在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以及文化活动中实现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共同参与,符合当下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需求,使民众通过参观博物馆、亲身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达到学习文化的目的,實现社会民众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的教育、提升。
2 博物馆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
2.1 是社会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围绕文物而建,可以让公众更为直接的感受文化、接受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的部分。博物馆通过社教活动来实现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促进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博物馆的社教活动是适应公众教育和传播文化的新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观及参与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来满足文化需求。
2.2 是提高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手段
博物馆的展览是吸引大众走进博物馆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只通过对其藏品的展览和陈列是不能全面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的藏品具有实物性特征,它是一段历史或一个事实的物化见证,它所产生的文化力不是静态的,它不仅是对文化予以实物形态的保护,更是通过博物馆化的方式让大量的文化信息“活”起来,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营养。在博物馆中,如果展览的观众人数多,它的社会影响力就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博物馆的成功在于社会教育功能和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开展相关社会教育活动可以使观众持续性地走进博物馆,增加观众来博物馆的次数,并且可以推广和发布活动信息。因此赋予展品和陈列新的生命力,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传播和宣传,是博物馆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手段。
2.3 是青少年学习和文化熏陶的新课堂
随着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及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博物馆是一本立体教科书,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它既为成人提供教育服务,又是广大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青少年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据统计占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近四成。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坚信“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感观协同记忆,强调通过各种感官相互配合,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博物馆社教活动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主动地学习、发现,甚至是创造。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得到提升,博物馆逐渐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人文修身基地、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因此,如何更好地把博物馆建设成适合学生教育的新课堂是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3 开辟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对于博物馆教育工作同仁来说,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学习与探讨的问题。其中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策划显得至关重要,要开展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社教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专业展览与文化普及相结合,开展融合性的高品质活动。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各个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青浦区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青浦区博物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将社会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面向市民推出了一系列社教活动,一方面旨在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使博物馆有效成为市民接受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3.1 因材施教,提升参与性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博物馆教育也要“以人为本”,做到因人施讲,因材施教。青少年是博物馆的主体观众,青浦区博物馆每年接待青少年近10万人次,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做好社教工作,就要加强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了解掌握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
把课堂引进博物馆是学校教学的延展与深入,开展学生“青博游学”实践体验活动是青浦区博物馆这几年开展的常态项目。为了使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因材施教、因人施讲,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抓住他们的兴趣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如幼儿园的“小小探险家”活动、小学生的“快乐星期三”寻宝活动、中学生的“博物馆里的历史课”活动。
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与教育局、各中小学校等部门协作联动,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使博物馆有效成为未成年人汲取知识的肥沃土壤,成为他们接受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3.2 因时制宜,打造“云端化”
随着我国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观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愈来愈多样,新媒体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传播效率,同时也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多家博物馆联手直播平台开展“博物馆云游”,讲解员化身“主播”,在线与网友交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首批国内8大知名博物馆轮替上阵,直播当天有近1000万人涌入观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时成为热点话题。由于网络直播的效果显著,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博物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及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打造“云端化”是博物馆传播数字化,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参观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新途径。
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也是青浦区博物馆尝试的新的社教服务模式。疫情期间,青浦区博物馆适时调整社教活动模式,组建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线上课程,利用哔哩哔哩网络平台在线开展社教活动,吸引宅在家中的博物馆粉丝在线参与社教活动,创新新媒体社教传播方式。
博物馆直播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社教功能。
3.3 因势利导,塑造品牌化
现如今,社教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和发挥自身职能的主要途径,博物馆要想提升社教活动水平,就要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特色化品牌,这样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对于博物馆所开展的活动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宣传博物馆的社教活动。因此,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化是博物馆教育的工作目标和追求。
要做到活动品牌化,首先要将博物馆社教活动体系化。体系化是为了合理有序地安排博物馆全年的社教活动,使活动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当社教活动体系化之后,全年的活动安排就比较明确,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活动有期待,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有计划、可规划,活动有主题可依、有目标可循,做到有的放矢。青浦区博物馆每年年初制定全年社教活动主题和活动计划,目前的活动形式主要分为人文历史讲座、博物馆里过大年、青青夏禾暑期活动、青博游学系列课程、临展拓展活动等几个板块。
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地域文化的窗口,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要在社教活动体系化的基础上发掘自身的文化品牌。地域文化是博物馆创新的有力武器,各大博物馆要强调自身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一方面结合馆藏展品来突出独有的特点,把博物馆自身的藏品及所拥有的文化特点研究透、发掘透,赋予展品和陈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地域特点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让来自不同地区的观众感受到当地文化民俗和特点。
青浦区博物馆自2015年起开启“文化记忆”系列品牌活动,至今已开展六季,旨在让人们来到博物馆追寻文化记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2020年,青浦区博物馆打造“吴根越角最江南”文化品牌活动,通过研学、探索、实践和创作充分发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突显青浦的古色、绿色、红色“三色文化”,进一步提炼长三角区域文化特色优势,提升民众文化参与感,让市民追寻本土历史文化,感受江南水乡特色。
博物馆社教活动需要不断打磨品牌内核,增加博物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持续的教育品牌,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的福利,构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场所。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应该不断提升社教活动的水平,创新社会教育模式,发掘特色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和宣传,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2]王丽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93-95.
[3]赵允茸.浅谈小馆如何做活博物馆社会教育—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114-117.
[4]陈新恒,王晓航.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52-153.
[5]张云.疫情闭馆期间利用互联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04-21(003).
[6]黄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教育品牌建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