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Metallica乐迷·的自白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pi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而柴斯卡喜欢 Metallica十几年了。她是个 90后大学生,还没有做过一份正式工作,但已经在好几家刊物上发表过稿件,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摇滚人物的评论。
  从第一次听见《Fade To Black》,到 Metallica即将来到面前的今天,十几年中,她一直写着关于Metallica的文章,无论是前乐队成员《Jason Newsted的挣扎》,还是几任《贝司手的悲惨列传》,她给大家讲述了乐队背后的故事。
  这次的演出是她看见偶像的极好机会,可是,她没有买到门票,她并不能亲历这次演出。我们想和她聊聊Metallica,她拒绝了,“作为 Metallica歌迷的身份接受采访,却不能参加演出,(我)实在太难过了”。
  她没能成为那一万八千个手握门票的幸运儿。但人生总会经历黑暗,而音乐仍会给我们带来令人感激的慰藉。下文,就是她与 Metallica的故事。


  如何死于重金属○柴斯卡
  小学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种:好孩子、坏孩子、怪孩子;我是怪孩子。或者这么分:规矩孩子、淘气孩子、怪孩子;我也是怪孩子。哪怕这么分:男孩子、女孩子、怪孩子;我还是怪孩子 ,总之那时每天心情都很沉重。由于之前买了本《通俗歌曲》,看了个 Metallica的大专题 ,我掏出口袋里不多的碎鸡毛银子,买了一张《Ride The Lightning》。我把专辑塞进 CD机,第一个音符奏出来我就跳起来了:这TM是什么玩意?第二首歌依然是:这 TM是什么玩意?在我将要放弃的刹那,我听到了一段无比伤感、无比安静的木琴旋律,好像死前弥撒,天堂挽歌。我第一反应要么是碟机坏了,要么是耳机坏了,确认都没坏以后,我拿过 CD盒,上面写着几个词,其中有一个恰好是当天学的:Fade To Black(黑暗中消逝)。我继续听,前面几句竟然叫我勉强听懂了:I have lost the will to live (我已不愿苟活) Simply nothing more to give (我已一无所有) There is nothing more for me (我已一无所求 ) Need the end to set me free (只求一个最终的解脱)。
  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那天晚上我什么也没做,就是反复听这首歌,一直到困得睁不开眼睛,插着耳机睡着了。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手上已经拿了一把水果刀。我还真就尝试着捅了两下,可惜我平时不用刀,而且我大概确实是不那么想死,何况那时候我身子骨很弱,形貌枯槁,好多人都误会我是不是抽烟 ——所以我就没捅进去 ——不仅没捅进去,连个试探伤都没划出来。
  我准备再捅一次试试看。但是我还没写遗书,必须得先把后事交待了。后来我也考虑过“我要是不小心死了遗产该怎么办 ”的问题,考虑过把我的唱片、DVD和书按比例分配给我的朋友们。但是当时我还是个穷困潦倒连歹徒都不屑光顾的小学生,连兜里这点鸡毛银子也都是我靠给同学写作业、出租漫画书之类的行当积攒来的,全倒出来也不过两百块。
  再后来的几年间,每当我遇到不好的事情,情绪陷入重大低落,我就会着魔似地听《Fade To Black》。所以当我得知,果然有个自杀少年要求在葬礼上播放这首歌。我倒没觉得惊讶或者猎奇,起码我自己认为我也是在那个边缘稍微徘徊过一下的。
  至今为止,我大概已经听过上万遍《 Fade To Black》,而且丝毫不觉得恶心,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意义特殊,陪伴我挨过了自打认识它们之后的每个难熬的夜晚,是我最坚定的朋友和最原初的信仰。
  直到 2012年的寒假,某个冰冷的夜晚,在距离我与《 Fade To Black》初逢大约十年以后,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了这样的话: “不过,日后 James Hetfield承认说《 Fade To Black》是关于器材失窃的 ——但是,呃,总之别想了。 ”
  那个瞬间,我失手就把书扔出去了。我失落极了,有那么一会儿甚至特别想哭,我立刻上网查,结果为, Fade To Black的缘起是 Metallica在巡演路上器材被人偷了,当时他们好穷,所以伤感得无以复加;后来因为在经理人家里纵酒狂欢,把经理人家弄得一团糟,集体被赶了出来。总之就是倒霉事儿碰一块了,于是就造就了这首其实是讲述“连器材都没了可我们还是不得不继续” 的悲愤心情的“ 自杀 ”经典 ……
其他文献
崔健在80年代末,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曾经沉闷地啐叨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今的中国服装行业更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变化着。但,和崔健所指的内容不同的是,现在改变中的中国服装行业开始变得越来越明白: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缺乏什么?我们又有什么?中国服装行业里的精英们,带着无比明晰的愿景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一点一点地扭转着整个世界对他们的看法。  曾经,中国服装行业还
期刊
2013年瑞士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上,来自中国的高级珠宝品牌ttf HAUTE JOAILLERIE大放异彩,吸引了全球珠宝同行惊艳的目光。“玉莲花”系列,以中国和田玉为主要素材,开创性地用中国温婉内敛的和田白玉与西方闪耀张扬的贵重宝石相结合,并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玉雕工艺与西方高级宝石的金工工艺相互融合,在中国珠宝品牌走向世界奢侈品市场的进程中迈出了自己的探索,开辟出新的道路。  《玉兰花开》 
期刊
春夏腕表万千风情  2013年的早春,EMPORIO ARMANI倾情推出全新春夏腕表系列,为这个季节带来全新的潮流。该系列大量采用简洁经典的设计构思,极力推崇“简洁”的态度,旨在表达自身简约自然、不受外界影响的风格。  2013年春夏系列腕表主要采用中性色彩为主色调,加以金色或青铜色作为装点,各种浅褐色皮革完美捕捉到了本季低调奢华的精髓。腕表流金的裸色调,如同裸妆效果般衬托出佩戴者的腕间万千风情
期刊
在普罗大众的眼中,男士时装总是给人以缺乏变化,毫无新意的古板印象,但是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男装不仅在工艺版型上十分考究,而且在细节之处也描绘出属于精英主义的别样景致。  依文男装作为引领中国男装产业的中国品牌,一直用国际化的语言从容自然地诉说男人的时尚美学,不断将中国式的生活哲学融入时装。依文将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时尚艺术巧妙融合,在中国文化时尚产业化发展中获得诸多卓越成果,其中以工艺美
期刊
35年可以做什么?可以让一个女性成熟,也可以让一种文化找到自己的出口,可以让世界接纳一种风格,也可以让一个品牌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员工上千人的成功企业。 35年,对王陈彩霞来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论是在品牌闯入巴黎时装周之后,还是 2003年被《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为台湾最具代表性之时尚品牌之后,王陈彩霞没有停止过学习。在她的眼睛里,似乎永远看得到自己的不足和前进的方向。一种踏实质
期刊
有评论把杨幂的走红称为“杨幂现象”。因为有别常态。一方面人气飙升一方面又经常被“黑”,话题不断。这就罢了,杨幂偏不走寻常路,别人被“黑”沉默是金,她则迎难而上,直面各种“板砖”。但结果出人意料,她不仅没被“板砖”砸得鲜血淋淋,相反变被动为主动,把各种“板砖”漂亮地抛了出去。  杨幂的这种气势,很像《小时代》中的顾里,但这一次她演的是跟自己反差很大的林萧。虽然演的是“小时代”,但当下的杨幂却迎来了自
期刊
“2013北服时装周 ”将于 3月 12日至 3月 15日在北京服装学院 1号秀场隆重举办。延续往届惯例,本届北服时装周是集中展示 2013届服装艺术设计和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并由专业教师、品牌设计师等组成的评审团现场评分的专业展示与发布活动。  活动目前在整个时尚领域的影响力正在一点点的聚集,比起几年前的学生作品,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到这其中学生作品水准的提升。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
期刊
囧  在最新的一次美国民意调查中,小天王贾斯汀·比伯不幸成为“全美公敌”,荣登最不受欢迎的乐坛明星榜首,与他一同入围“烦人榜”的,还有 Lady Gaga和蕾哈娜。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另一位“贾斯汀(贾斯汀·汀布莱克)却大受欢迎,美国人纷纷支持他出任下届美国总统。与前辈“贾斯汀”相比,B宝最近确实有点儿囧。  根据美国民调机构“公共政策调查”给出的最新数据,贾斯汀·比伯是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政
期刊
BQ=《北京青年》周刊OU=赵小鸥  XI=赵小溪  兄弟合作,让真理越辨越明  BQ:《咒丝》是两位导演的第三次合作了,是不是也受到了科恩兄弟等大师级兄弟导演的启发?  OU:我俩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我学导演,小溪是动画导演,我比他大两届。  XI:我们兄弟俩都对电影有热爱和梦想,还是新人的时候,得到投资的机会少,当有机会来,两个人都感兴趣,又都有擅长的不同领域,合作就成了必然。科恩兄弟是我们
期刊
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经过仔细修复的电影《埃及艳后》重新放映。20世纪福克斯公司称,此举是为这部拍摄于50年前的电影庆生,也向人们心中永远的艳后伊丽莎白·泰勒致敬。  两年前,79岁的伊丽莎白·泰勒猝然离世,而她一生中有69年都与好莱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有着深紫色眼睛、浓黑头发的女人,一生饰演了70多个角色,拿下了两座奥斯卡奖杯,嫁过七个丈夫,结过八次婚。她是史上第一个片酬过百万美金的演员,她和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