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副研究员等,首次在山西阳泉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发现瓣齿鲨化石,这是该属牙齿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华北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表明当时它已具有跨大洋的迁徙能力,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栖食壳类。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2021年8月25日的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钱石灰岩层里的史前巨鲨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输出地,其煤炭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距今3.15—2.7亿年。早在1923年,李四光在阳泉地区水泉沟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6层石灰岩,其中太原组的三层石灰岩自下而上被李四光分别命名为“四节石”灰岩、“钱石”灰岩和“猴石”灰岩。这三套灰岩中富含棘皮类、腕足类、头足类、 类等海洋生物化石,其下覆岩层均为煤层,表明阳泉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成煤森林曾多次受到海侵事件影响,导致煤层沉积多次被中断,使得阳泉地区形成多次灰岩—砂岩—煤层的交替沉积。此次重点调查了阳泉地区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的瓣齿鲨类及相关生物群,时代为二疊纪乌拉尔世阿瑟尔期—萨克马尔期(Asselian–Sakmaria, 2.90—2.98亿年前)。钱石灰岩作为一套生物沉积碎屑灰岩,富含大量酷似古钱币的海百合茎化石(故称钱石灰岩),此外还伴生大量以长身贝和石燕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及其他以头足动物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化石,表明两亿多年前的阳泉是一片靠近赤道的温暖透光的浅海,非常适宜各类海洋生物生存。

最早被研究的古鱼类化石


  瓣齿鲨属于有颌类中的软骨鱼类,但并不能归于现生软骨鱼类两大支系板鳃类和全头类中的任何一支,而是更原始的软骨鱼类——真软骨头类(Euchondrocephali),Euchondrocephali意思是“具有真正软骨头颅的鱼类,主要指其颌骨与软骨颅骨愈合成真正的头颅”,它们具有鲨鱼和硬骨鱼的特征。瓣齿鲨目是真软骨头类下一个非常神秘的类群,目前仅有17个属种,且大部分都是零散的牙齿化石。目前仅有两件完整的瓣齿鲨目化石可以窥其全貌,一件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贝兰特希鲨(Belantsea),另一件是来自德国和英格兰北部的贾纳萨鲨(Janassa),而瓣齿鲨(Petalodus)则是最早发现和命名的瓣齿鲨类化石。瓣齿鲨属的模式种为Petalodus acuminatus,属的成员被整合为两个种:P. acuminatus和P. ohioensis。
  我国的瓣齿鲨类化石最早是杨钟健在1950年代发现的,并命名为兴国瓣齿鱼(Petalodus shingkuoi)(时代为晚二叠世洛平统),被划归到瓣齿鲨目另一个大型属种——巨栉瓣齿鲨(Megactenopetalus)。此次在阳泉钱石灰岩中发现的7件瓣齿鲨牙齿化石,是瓣齿鲨科瓣齿鲨属中的俄亥俄瓣齿鲨(P. ohioensis),是真正的瓣齿鲨属成员,刷新了瓣齿鲨属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记录,揭示瓣齿鲨极可能是一类善于游泳的远洋鱼类,这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二叠纪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分析指示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晓 工)
其他文献
近年来,抗生素在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此导致多药耐药菌株感染,使临床治疗面临诸多困难。笔者对本院烧伤病房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抵达中国人问天之路的关键一站——火星。“祝融号”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回答“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或能支持生命的环境”这一科学问题。为此,它将利用其所携带的相关仪器对火星表面及浅表层环境开展探测。与荒凉沉寂的火星表面不同,我们栖息的地球表面热闹非凡:这里溪水潺潺、草木枯荣
期刊
深海鱼油保健作用的缘起  鱼油是鱼类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简称,其主要成分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两大类: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深海鱼油。普通鱼类体内EPA和DHA含量很少,只有寒冷地区深海里的某些鱼类才富含EPA和DHA。  20世纪70年代,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
期刊
2018年3月召开的“两会”,正式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改革和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这一重大改革,既给人文地理科学创造了新发展机遇,也给人文地理科学带来了新挑战。人文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改革和国土空间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首先面临两个必须理清的问题,一个是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另一个是改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与人文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关系密切。  第
期刊
所谓表生地质灾害,就是在地球表层(主要为第四系物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或作用。地球表层(简称“地表”)是岩石(土)圈与大气圈的交汇地带,天地相交、阴阳转化,自然赋予了地面太多的美好——人类也是这种变化的产物。同样地,地面也时刻变化着,或沉、或塌、或裂。随着人类活动加强,人为因素已愈加成为地面变形灾害的重要原因。正如一幅漫画所绘,人类正拿着各种“锛凿斧锯”,一点点地破坏着这条共渡的船,浑然不觉自己与
期刊
19世纪以来,代数数论得到了蓬勃发展,树立了数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在其产生和演化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数学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却鲜为人所提及。他英年早逝,却在数学的多个领域留下厚重的足印。这就是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的伊戈尔·伊万诺维奇·佐洛塔廖夫(Egor Ivanovich Zolotarev, 1847—1878)。短暂而奋发图强的一生  佐洛塔廖夫1847年3月31日出生于圣彼得堡的
期刊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笔者单位收治的89例眼烧伤后同侧上、下睑外翻病例的临床资料(共计135只患眼),患者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8~67岁,均系面部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导致同侧上、下睑外翻。
现代一般认为微分几何学作为一门数学分支而独立存在,主要应归功于19世纪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关于曲面内蕴几何的杰出思想。在20世纪现代数学的众多分支中,微分几何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主流分支学科。现代数学中之所以要大量使用微分几何学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高维抽象几何空间整体问题的需要,并且整体微分几何往往与代数几何、代数拓扑、微分拓扑、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学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抽象的现代意义上的
期刊
2021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正式成立。仪式上,平均年龄34岁的11名青年科研攻关突击队员在队旗前庄严宣誓:“传承以葛庭燧院士为代表的老科学家精神,以极限特性材料攻关为使命……听从党的召唤,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突击队将致力于“0到1”的突破,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深入研究极限条件下材料的
期刊
杨乐先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杰出的青年数学家代表之一。197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登载长篇报道: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理论,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1980年,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后改称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以后他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数学会担任领导职务,为推动数学所的体制改革、中国加入国际数学联盟和成功举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