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一:“艺术市场潜力巨大”背后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博一:
  策展人、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副主编,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的审美教育还处于初级状态,尤其是比较前卫一些的现代、当代艺术教育更是空白状态。这就造成国内现在最有钱的一部分人群中,他们对于当前艺术品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当初小学水平的审美训练。”
  
  说到艺术市场,很多人因为看到某某艺术家的一幅画或一件装置作品卖出了天价,就想当然地以为——如今的艺术市场潜力巨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策展人与艺术品收藏、投资者们不同,冯博一更多关注的不是商业角度,而是学术上的东西和更新的、不一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追求我的与别人不同”。至于这件作品会不会受到公众认同,究竟能卖多少钱,就不是策展人关心的重点了。
  但冯博一觉得:如果一个艺术家真是“好的艺术家”,哪怕他的作品现在还没有多少人关注,他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显现出来。比如方力钧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一幅画也就卖到几千元,现在你拿着几十万元也未必买得到”。
  
  策展人真相
  
  关于自己的职业(更准确说,冯博一叫的最响的身份)——策展人,他这样解释——是艺术家个体与公众联系的一个媒介,“俗称拉皮条儿的”。策展人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判断和艺术家本人的表达方式,一起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来看;不同的人在看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判断——“好”还是“不好”,“有意思”还是“没意思”,“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这就是策展人工作的价值所在。
  策展人这个概念还是从国外来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有人说“现在是策展人的时代”,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冯博一解释说:因为策展人掌握着话语权——做一个展览,100个艺术家里面只能选10名,你说策展人不牛吗?当然,这种话语权的赋予也是双刃剑,它同时放大了策展人的学术水平,“搞不好特傻”。
  “但我对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判断,主要源于自己多年的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积累,以及我个人的艺术倾向”。简单说,策展人就是通过一个展览——这种视觉的方式,来表达策展人对于艺术的观察、态度和结论。冯博一最后强调:当然,策展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通过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展览,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
  
  如何靠近艺术
  
  冯博一曾接触过日本的一个工作室,他们对邀请来的人有一项工作是一定要做的,除了讲座要定期开放,让当代艺术普及化,与大众交流,还有就是要艺术家到中小学里去讲课,这样一来,你就必须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念。“艺术不是象牙塔,艺术家应该考虑如何与大众交流”,冯博一感慨道:其实,中国的群艺馆也有这种为大众服务的功能,但现在基本都丧失了。
  另外,冯博一认为:中国的审美教育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美术课到初中就停止了,大学更是不涉及,系统的审美教育,尤其是比较前卫一些的现代、当代艺术教育更是空白状态。这就造成国内现在最有钱的一部分人群中,他们对于当前艺术品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当初小学水平的审美训练。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中国特色”:像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美术史上大师级别、已经明确定位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作品,才会受到关注,而面对稍微试验性强的、比较前卫的作品,几乎就无法作出判断了,“基本看不懂,购买也就无从谈起了”。
  大环境也是如此,比如中国美术馆,对于上世纪90年代后作品的收藏“就没有,不作为”,等到现在想收藏了,又办不到了,“那些作品都已经很贵了”。
  
  理智看待艺术市场繁荣
  
  说到艺术市场,很多人因为看到某艺术家的一幅画或一件装置作品卖出了天价,就想当然地以为如今的艺术市场潜力巨大。冯博一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频频受到海外关注不假,但国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总会有意识形态上的顾虑,除了政治文化上的误读,国外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是不承认的。他们的收藏范围仍然只是限于所谓国粹即国画之类的作品。况且实验艺术中的很多形式如行为艺术都不具备进入艺术市场交易的特点。
  一件大师级的作品,拍卖出很高的价格,众人追捧,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如何判断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呢?冯博一认为里面包含了很多因素:
  简单来说,“好作品”的判断标准至少包括——作品本身所想表现出的文化背景要与时代特征吻合;艺术家本人拥有良好的技术,能够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这件作品是否被美术馆、画廊等机构收藏过,或是通过策展人经常被展览。
  冯博一最后说: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一件作品时,除了自己的判断外,最好还要关注一下评论家、美术史家和我们策展人对于这件作品的价值判断,不能太过自信。
其他文献
编者按:对于职业女性而言,生儿育女往往被视为事业与职业生涯的头号敌人,钱眼太太却意外发现资产管理似乎是让女性轻而易举得将事业与多次怀孕结合起来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行当。她所观察到的这个行业的四位杰出女性,她们的子女的总和达到21个,而且,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我感到很担心。我的秘书“可爱的露辛达”(Lovely Lucinda)处了一个男朋友。这不是供职于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和
期刊
换一种方式回忆远比编年体史书生动得多,记者有幸采访到晨星的市场部负责人黄晓萍,浸淫在这个行业久矣,明白市场的奥义,但还是有很多事情让她唏嘘不已。  《钱经》:在基金这段并不长的历史里,有哪些事件让你印象深刻呢?  黄晓萍与记者同声说到:基金黑幕。随即同声大笑,这并非业内的默契而是那件事情实在太震撼。  黄晓萍:从另一个角度,我觉得基金黑幕的揭露倒是具有正面的意义。从此之后,基金公司被迫被放在了一个
期刊
其实,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瓷器市场上的品种还有许多,那么,何处去寻找“黑马”呢?青瓷绝对是其中之一。      2006年5月份,北京一系列重量级的艺术品拍卖会纷纷登台。每年的春拍,基本决定了当年的艺术品投资走势。今年的春拍 “青瓷将是一个热点”,中拍国际副董事长崔毅告诉记者,“综观近年来的瓷器拍卖市场,排在成交价前列的不是青花,就是彩瓷,这也使得投资者将眼光主要放在这两类瓷器品种上,并直接导致其价
期刊
文/美国晨星公司投资部研究主管 高潮生    自1998年3月封闭式基金问世、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诞生以来,中国基金业已经走过了八年喧嚣而又丰殷的岁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代见证了中国基金业探索、迷惘、沉浮、悲欢的历史进程。中国基金业今天的发展态势到底如何?在资本市场中的定位与职能如何?又应当如何面对国内外市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无疑为决策者、投资人、基金公司以及业内外人士所密切关注。  根
期刊
趁着火爆行情,基金公司一个接一个发行新基金,公告、宣传、终止申购,这些在往年看似艰难的环节轻而易举地在几天之内完成,广发新发的策略优选提前终止申购,结束之日,这只基金已经是个过百亿的胖子。  今年头四个月有23只新基金成立,募集资金总额795亿元。    大家蜂拥买新基金,原因无他,有理由三条如下:  便宜!新基金一块,老基金一块六的比比皆是;  人人都买,大家信任,规模就是明证;  新基金的基金
期刊
当我们深入进去的时候自然会接触到——内幕,内幕并非消极得因噎废食,但至少提供一种变通的眼光,绕过它,你就赢了。    ●基金经理变动太频繁  甚至有的基金刚过封闭期就听到公告更换基金经理,这在成熟市场上是不可理喻的——美国基金经理管理一支基金的平均时间是七年。而2005年我们共有87位基金经理发生变动。不可否认,国内新兴市场还需要基金经理的培养期,流动性高是市场共性。    对策:  基金持有人对
期刊
2006年初,江苏爱涛拍卖举行了一场新年艺术品拍卖会,就被业界惊呼陶瓷作品出现了“暖冬”季节,瓷器成交额虽然不高,但价格增幅却达到了20%左右。    “我非常看好陶艺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徐德宽为记者列举了自己如此判断的理由:尽管现代陶艺在中国起步晚,但在国外,尤其是日本,陶艺作品深受欢迎,很多陶艺家享有“国宝”般的地位。  徐德宽回忆起2002年刚到日本考察时,自己的艺术心弦就被日本陶艺精湛的
期刊
中国收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普遍持谨慎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极少数人一旦介入当代艺术品领域,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相当大的回报。    初识董冰峰是在北京恒基中心中海影艺坊,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的摄影展,董冰峰是策展人。我们的话题自然从这个摄影展开始。    当代艺术范畴    《钱经》:这个名为“昨日北京”的专题摄影展,与我们这次的主题属于同一个范畴吗?  董冰峰:这是一个主流摄影展,在
期刊
给你的个人理财经历  做个体检吧,  看看手头的股票、房子、收藏  的投资业绩究竟如何,  哪些是亏,哪些是盈?  面对那些亏损了的不良资产  感觉实在尴尬  —留下来还是笔  有模有样的投资,  只是心头隐隐发痛;  处理掉就要直面亏损,  犹如流血割肉。  于是乎,  面对着这些“鸡肋资产”,  你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鸡肋资产的尴尬  对于个人资产而言,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那些已经贬值
期刊
如果说日本是昂贵的购物天堂,那韩国则大打看得欣喜买得起的“亲民”牌,让境外购物的疯狂指数如韩流那样越越高。从之前的《天桥风云》到现在的《大长今》,韩国已经不用再在广告上做文章,就可让大批人趋之若鹜——韩国女孩子在搭配衣服上的精妙含蓄充满知性美、在妆容上恰到好处地展示端庄美,早已成为爱美女人模仿的最佳模板;长今在养生哲学上的当仁不让更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韩国之美不只在外在,更有深厚的底蕴和功力,就如大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