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政治家、军事家:曹刿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曹刿论战》的解读,分析了曹刿的平民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长勺之战;曹刿;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的战役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著名的战役也是浩如烟海。“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描写其战争的文章可谓不胜枚举。而《曹刿论战》,在这短短的三百来字中,将恢宏庞大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轻描淡写,了了几笔就交待清楚了,这主要归功于曹刿的从容自信和指挥若定。
  一、从容自信、胸有成竹
  曹刿应该是出身平民的人,但他又能接近“最高领导”——鲁庄公。他显然不是“肉食者”。按照“食乃有肉”的理解,他应该不是居高位、享厚禄的做官人,可能是下层的相当于“士”这个阶层的人。他虽然居于下层,但是比较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对敌我双方的了解,他能够这样精辟、透彻地了解,归功于平时他对时局的观察和分析。当“齐师伐我”的紧要关头,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他却能放弃优越的生活。从隐居之地主动“请见”,说明他作为鲁国公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因为在这之前,齐鲁之间的战争鲁国可谓是屡战屡败,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他主动请战,并且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足见他是何等的自信。从和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何以战?”就是你凭什么和依靠什么与齐国交战?在这里,曹刿一来是看看鲁庄公到底几斤几两,有没有和齐国交战的资本和条件,二来也阐述一下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思想。
  在战争中,曹刿的两个“可矣”,两个“未可”,足见其从容不迫、成竹在胸、稳扎稳打的军事家风范。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个“下”,一个“登”,一个“视”,一个“望”,足见他的大将风度。在这里,可以想象战场上的疯狂厮杀,兵来将往,何种惨烈!那个场面反衬出曹刿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一丝不乱,上下自如,有条不紊,判断准确;如杏林高手,切脉把握,望闻问切,细致入微,精准自如,这都来源于他的自信。
  二、卓越的政治家
  曹刿和鲁庄公一见面,直接问鲁庄公“何以战?”,并没有直接问他准备了多少兵马粮草,有多少门火炮,这说明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那些东西,也想看看庄公怎样回答。在这里,鲁庄公也比较“上道”,是“可教之才”,回答了看似和战争无关的东西。“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庄公的回答中曹刿判断出鲁庄公的“政府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鲁庄公从三个方面回答了他的治政要领和主要政绩,那就是国家的收入分配工作、法治公平问题和对神的诚信问题。因此曹刿判断出:分配还比较公平,人们还能够安居乐业;司法工作也比较公正,人心没有散,民意开通,智慧也就产生了,可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至于对神的态度说明了鲁庄公是一个敬畏神明、诚信有为的明君。最后得出“可以一战”,即可以和超级大国一战的结论。
  三、卓越的军事家
  卓越的军事家必须具有战略家和政治家的素养,必须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而曹刿无疑具有这种能力。交战前,他通过和鲁庄公的对话,了解了鲁国内部人心向背,因为作为政治家,他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从外交方面来分析,当时是齐强鲁弱,齐鲁几次的交战,都以鲁国的失败而告终,在鲁国内部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而这些被曹刿觉察到,他认为民心可用,再加上对鲁庄公的询问,也认为民心可用,所以做出了“可以一战”的准确判断。因此,曹刿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双重潜质。
  再从战场上曹刿的表现来分析,他应付自如,判断准确,张弛有度,驾驭战场的能力非一般常人所及。战后通过他对战场上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更加充分说明了他战时指挥的得当和准确。“一鼓,再鼓,三鼓”对敌我双方士气的准确判断和把握,都足以说明他在战场上沉着冷静,判断精准。面对齐国的大败(齐师败绩),他没有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是亲自“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说明他观察仔细,看看车辙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登上车,扶着车把手,远远地看。因为他“惧有伏”,因为齐为大国,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和马虎。这一战决定着鲁国的生死存亡,所以,他要戒骄戒躁,稳扎稳打,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这也是一个军事家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赞叹。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齐鲁长勺之战之所以是历史上成功的战例之一,就在于出身平民的政治家、军事家曹刿的出色指挥。
其他文献
摘 要:最近,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关注力度,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再次成为广大学校的教育重点,本文简要阐述了基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大学生“三生教育”。  关键词:生命意识;大学生;三生教育  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生命意识。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具有正确良好的生命意识,但是从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中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在发展过程中,教育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测量、起因、对策等,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缺乏不同学校的比较、研究不够深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中成为普遍现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一项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病。教师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中尤为突出,不仅引起了人
期刊
摘 要:德才兼备是对各类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要高。而辅导员承担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更需要具备明确的是非观,拥有社会良心,关注社会的公正,保有坚定的信仰,保持独立思考。信息时代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处理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快速发展自我、弘扬师德。笔者认为 “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是探讨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辅导员;师德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细致繁琐且充满艺术的工作,如今的班主任工作除了要关爱每个学生之外,更要学会倾听,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倾听;班主任工作;学生成长  他们是星空下的平凡人,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很多人都将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尚且如此,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
期刊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具备“产业链—交叉学科—专业”这一转型路径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业链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本依据和目标,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基础。要有效实现这一转型,就要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  关键词:产业链—交叉学科—专业;应用型;校企合作  高等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型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和关注。然而,热情高涨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下的新生产物,其发展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分别从学院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改进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型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的新生产物,常被称为“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它是普本高校按照一定机制所办的本科层
期刊
摘 要: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信息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如何适应新的趋势和要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教师角色;影响  一、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具备了不同以往任何时期的特征。  1.学习方式信息化。信息化教学、微课教学、课堂实录等新的教学形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期刊
摘 要: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数据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目前数据仓库和应用都建立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上,面对动辄上亿至万亿条数据的查询分析,传统方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大数据挖掘的过程就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把数据加工处理变成信息,最后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大数据正在促使我们改变信息管理方式,并从信息中挖掘更大的价值。如何做好数据加工的过程将是大数据挖掘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协同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在用它无形的手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用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着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互联网环境的新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并分析相关评价因素。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环境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播,它无时无刻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形成一个庞大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对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师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中职学校专业师资方面存在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没有专业实验实习教师等问题。为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建议中职联合高职学校进行师资共培互聘,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学结构,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师资共培互聘;调查;解决  中职教育既是就业教育又是升学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强的毕业生是中职教师的一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