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美白对虾于1988年引入我国,进行养殖已有近30年时间了,最早引入的是在广东区域,由于品质优、广盐性、广温性、生长快、行情稳定,一直都是养殖户热衷的养殖对象,随着淡化及北上、其规模已经扩大到几乎覆盖全国主力养殖区域,如:南方沿海(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北方沿海(辽宁、山东、江苏)、内陆区域(湖北、湖南、河南)、西北区域(新疆、宁夏)等;养殖模式也有众多:土池精养(珠三角)、土池深水位精养(天津)、土池混养(辽宁地区海参与虾、赣榆地区鲤鱼与虾、珠海地区罗非与虾、潮汕地区草鱼与虾)、高位硬池精养(广东湛江、海南)、水泥硬池精养(漳州东山、漳浦)、室内工厂化精养(山东、福建);各个养殖地区都存在优劣势,各个养殖模式也存在优缺点,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前实际和养殖限制因子,加强养殖过程管理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养殖成功率。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加强技术;推广落实
珠三角(珠海、中山、江门)属于养殖南美白对虾历史早、时间长、面积大、且比较集中的区域,当地的养殖概况:池塘结构一般养殖面积为6-8亩 /口,每户约有2-3口塘,池塘大多东西走向;土壤结构:粘土为主,近围堤边有些以沙底为主;水源情况:主要为珠江支流西江水,进排水都是经过公用水渠,近年来,随养殖年限增加,造成水源污染加重,水体呈富营养化,为蓝藻”水华“和氮污染严重;增氧能力:0.5-1.0千瓦/亩;增氧机类型:涡轮为主,水车配合;养殖周期:白水塘2-3月一茬,冬棚3-4月为一茬,全年2(白水)+1(冬棚),即2-3茬/年。
随着养殖年限的延长、苗种的退化、污染的加重、病害的积累、这些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经济损失,甚至降低了一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具体分析一下珠三角对虾养殖中的主要问题:
1、白便:(肝脏及肠道炎症)
表面观察:拖便、白色粪便
微观症状:肝脏及肠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形成原因:高水温、高蛋白、高投喂、饲料(品质)
加重因素:环境(水变;底臭;缺氧;气泡病:水浓)
防治方案:控料(少量多餐)、增氧(机械、化学)、改底(氧化)
2、亚硝酸盐高: (中后期)
形成原因:饲料、水质差、增氧弱、浊水塘(冬棚)。
形成条件:饲料系数高(>1.2)、底臭、藻类少、缺氧。
主要危害:窒息、中毒、缺氧。
防治方案:
、提高盐度,降低毒性(加海盐水)。
、提高溶氧,降低毒性(加增氧机)。
、排底污(水泵抽底层污水、每日一次,最多半小时)。
④、连续改底、增氧(提高氧化性、减少耗氧和抑菌)
⑤、提高净水能力和产氧能力(补菌、补藻)
3、蓝藻:(微囊藻、颤藻)
形成条件:
高温强光、多磷多氮、静水池塘。
防治方案:
、多开增氧、形成流水,有利于培养其它藻类(形成竞争)。
、不用氮、磷肥(复合肥)。
、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定期使用,可以控制。
④、有虾尽量不要杀,会造成水体失衡及降低对虾成活率。
4、气泡病:养殖水体中含氮量或含氧量过饱和后,而进入鱼、虾体内,栓塞在组织或器官内,会造成鱼、虾等其它品种急性死亡或慢性发病。(主讲溶氧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
危害:形成缺氧窒息、局部组织坏死、造成创伤继发感染细菌、病毒病等。
影响因素:主要是藻类引起,其它相关因素:水温、气压、盐度、有机质、生物耗氧。
容易发生的水体:(早期)肥、活、嫩、爽的水体
容易发生的阶段:肥水、消毒、转藻、雨转晴。
容易发生的池塘:水浅(不足1米)、增氧不足。
容易发生的时段:晴天、中午至下午、高温强光
发病症状:晴天下午(或雨转晴)游塘;发现肌肉、尾节发白、‘白鳃白尾’,‘抽筋’等症状;软壳虾和小虾、病虾易得;急性的 有跳跳死、趴边死;也会继发感染其它疾病造成大量死亡。
鉴别:看藻种,测水质(溶氧及饱和度、pH值变化)、观察虾
注意:溶氧饱和值110%有害,125%有危险性,300%致死(500%才能溢出气泡)。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炼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制定了适合当地養虾模式的成功养虾关键技术,具体:
优质苗(不带病毒、能养大规格、抗病力强)
低密度(保障成活、生长优势、养大规格、缩短周期)
强增氧(吃的好、长得快、成活高、产量高、省饵料、周期短)、④深水位(防控气泡病、提高产量、缓冲力强、水稳定)、
⑤足营养(营养决定生长)
⑥巧稳水(稳定决定成活)
⑦蓄水池(独立水源防传染)
⑧低盐度(离子平衡促稳定)
⑨勤改底(减少污染、降低发病)
⑩排底污(有机污染重、高密度养殖)
经过几年的推广与落实,逐年提高了当地养殖户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亩产量提升200-300斤以上,年成功率提升30%-50%以上,这种成功养虾技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养殖户的拥护,当然,这种成功养虾技术也适合其它养殖区域及养殖模式借鉴;如土池露天池塘应考虑受气候影响水质变化大,多关注气泡病,建议深水位;高密度精养池塘应该考虑上市成活率及上市规格,合理的密度;高位池或深水位池塘多考虑底层溶氧和增氧机功率;混养池塘少放肉食性鱼类,围网隔开养殖来提高虾的产量;不论何种养殖模式关键是因地制宜、完善不足、细节管理、预防为主。
防传染是成功养虾的基础;防、控气泡病是成功养虾的关键;增氧增产是成功养虾的发展。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加强技术;推广落实
珠三角(珠海、中山、江门)属于养殖南美白对虾历史早、时间长、面积大、且比较集中的区域,当地的养殖概况:池塘结构一般养殖面积为6-8亩 /口,每户约有2-3口塘,池塘大多东西走向;土壤结构:粘土为主,近围堤边有些以沙底为主;水源情况:主要为珠江支流西江水,进排水都是经过公用水渠,近年来,随养殖年限增加,造成水源污染加重,水体呈富营养化,为蓝藻”水华“和氮污染严重;增氧能力:0.5-1.0千瓦/亩;增氧机类型:涡轮为主,水车配合;养殖周期:白水塘2-3月一茬,冬棚3-4月为一茬,全年2(白水)+1(冬棚),即2-3茬/年。
随着养殖年限的延长、苗种的退化、污染的加重、病害的积累、这些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经济损失,甚至降低了一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具体分析一下珠三角对虾养殖中的主要问题:
1、白便:(肝脏及肠道炎症)
表面观察:拖便、白色粪便
微观症状:肝脏及肠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形成原因:高水温、高蛋白、高投喂、饲料(品质)
加重因素:环境(水变;底臭;缺氧;气泡病:水浓)
防治方案:控料(少量多餐)、增氧(机械、化学)、改底(氧化)
2、亚硝酸盐高: (中后期)
形成原因:饲料、水质差、增氧弱、浊水塘(冬棚)。
形成条件:饲料系数高(>1.2)、底臭、藻类少、缺氧。
主要危害:窒息、中毒、缺氧。
防治方案:
、提高盐度,降低毒性(加海盐水)。
、提高溶氧,降低毒性(加增氧机)。
、排底污(水泵抽底层污水、每日一次,最多半小时)。
④、连续改底、增氧(提高氧化性、减少耗氧和抑菌)
⑤、提高净水能力和产氧能力(补菌、补藻)
3、蓝藻:(微囊藻、颤藻)
形成条件:
高温强光、多磷多氮、静水池塘。
防治方案:
、多开增氧、形成流水,有利于培养其它藻类(形成竞争)。
、不用氮、磷肥(复合肥)。
、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定期使用,可以控制。
④、有虾尽量不要杀,会造成水体失衡及降低对虾成活率。
4、气泡病:养殖水体中含氮量或含氧量过饱和后,而进入鱼、虾体内,栓塞在组织或器官内,会造成鱼、虾等其它品种急性死亡或慢性发病。(主讲溶氧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
危害:形成缺氧窒息、局部组织坏死、造成创伤继发感染细菌、病毒病等。
影响因素:主要是藻类引起,其它相关因素:水温、气压、盐度、有机质、生物耗氧。
容易发生的水体:(早期)肥、活、嫩、爽的水体
容易发生的阶段:肥水、消毒、转藻、雨转晴。
容易发生的池塘:水浅(不足1米)、增氧不足。
容易发生的时段:晴天、中午至下午、高温强光
发病症状:晴天下午(或雨转晴)游塘;发现肌肉、尾节发白、‘白鳃白尾’,‘抽筋’等症状;软壳虾和小虾、病虾易得;急性的 有跳跳死、趴边死;也会继发感染其它疾病造成大量死亡。
鉴别:看藻种,测水质(溶氧及饱和度、pH值变化)、观察虾
注意:溶氧饱和值110%有害,125%有危险性,300%致死(500%才能溢出气泡)。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炼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制定了适合当地養虾模式的成功养虾关键技术,具体:
优质苗(不带病毒、能养大规格、抗病力强)
低密度(保障成活、生长优势、养大规格、缩短周期)
强增氧(吃的好、长得快、成活高、产量高、省饵料、周期短)、④深水位(防控气泡病、提高产量、缓冲力强、水稳定)、
⑤足营养(营养决定生长)
⑥巧稳水(稳定决定成活)
⑦蓄水池(独立水源防传染)
⑧低盐度(离子平衡促稳定)
⑨勤改底(减少污染、降低发病)
⑩排底污(有机污染重、高密度养殖)
经过几年的推广与落实,逐年提高了当地养殖户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亩产量提升200-300斤以上,年成功率提升30%-50%以上,这种成功养虾技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养殖户的拥护,当然,这种成功养虾技术也适合其它养殖区域及养殖模式借鉴;如土池露天池塘应考虑受气候影响水质变化大,多关注气泡病,建议深水位;高密度精养池塘应该考虑上市成活率及上市规格,合理的密度;高位池或深水位池塘多考虑底层溶氧和增氧机功率;混养池塘少放肉食性鱼类,围网隔开养殖来提高虾的产量;不论何种养殖模式关键是因地制宜、完善不足、细节管理、预防为主。
防传染是成功养虾的基础;防、控气泡病是成功养虾的关键;增氧增产是成功养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