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收、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防治体系,才有可能切实达到防治成效。为此,文章以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等为例,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探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为提升农作物品质、产量,实现农作物生产安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其发展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品质、产量等,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为此进一步研究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产品品质、产量以及农业实现有效发展与提升的一大阻碍。近些年,农作物病虫害的威胁愈演愈烈,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应当充分关注和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在“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类、季节以及病虫害特点等开展综合防治,确保农作物生产能够更加优质、保量。当前,农作物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基础在于选择抗性品种进行培育,同时结合农作物多种耕作技术、方法等,不断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进而达到增产、增收、优质的目的。
1.1要选育抗性品种。结合农作物种植区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以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如在西北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之中,全蚀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秆黑粉病、腥黑穗病等种传病害、白粉病、条锈病等苗期感染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等较为多发,针对这一情况,则需要选育抗性品种,如选择烟农 15、鲁麦 14等品种,能够兼抗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且农艺性状比较好,因此可优先选育。
1.2要轮作倒茬。轮作能够有效改善农田土壤理化特性、生态条件等,还能有效减少和免除部分特有的连作病虫害。实践证明,不同的农作物至少可以实行3年轮作换茬,且减轻病虫害与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如小麦与花生、甘薯、蔬菜、大豆等轮作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油菜间作则能够增加小麦主要虫害麦蚜的天敌数量,进而达到控制麦蚜的目的,与棉花套种,则可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
1.3深耕晒垡。一些农作物的病原菌能够大量藏于深土中,且较长时间存活,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严重威胁。为此,需运用深耕技术,把埋于深土中的害虫和病原菌翻到地面,再经过曝晒或者严寒进行灭活。如棉铃虫是棉花种植中的一种常见害虫,该害虫能够藏于深土下,因而在连作地块或者往年发生过棉铃虫的田块,需进行深耕晒垡,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基数,确保能够降低来年种植棉花的虫害风险。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通过物理手段,利用物理性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趋光性等特性,来达到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效果。物理防治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其能够大幅减少农药等使用,实现无公害农作物的培育,极大程度地保障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安全。例如,在防治棉花病虫害时,可以借助最新的性诱导剂、银灰膜、杀虫灯、黄色版等物理设备来诱杀红蜘蛛、蚜虫、棉铃虫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成效。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则主要是通过生物制剂以及农作物害虫天敌等措施进行病虫防治,当前运用频次较多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抗生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害虫天敌以及植物源农药等。与其他防治手段相比,生物防治形式较为丰富,选择性较多,且不污染环境,并对人畜无害。运用生物防治手段除了具有明显的预防农作物病虫害作用以外,还对部分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抑制作用。如对棉花蚜虫、棉铃虫等虫害进行防治,既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消杀,又可通过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效果相当不错。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的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该措施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但大量使用则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杀害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选择符合一定保准的农药,同时使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和时间,在确保病虫害防治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农药对天敌以及生态的破坏。如棉铃虫、麦叶蜂等是小麦抽穗阶段高发的一类虫害,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应对时,应当针对害虫不同发生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施药方案,在对低龄幼虫期则可使用25% 灭幼脲 3 号悬浮剂或 20% 除虫脲悬浮剂喷雾防治;对发生多种病虫混合的麦田,则可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使用,对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麦蚜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麦田,则可通过混用三唑酮、抗蚜威、吡虫啉等进行防治。每亩使用10%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30 g兑水 30~50 kg,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0 ml、50% 辛硫磷 30 ml加入0.2% 浓度的磷酸二氢钾一次性混合喷雾,则可以同时防治小麦的锈病、吸浆虫、白粉病、棉铃虫、麦蚜、纹枯病等多种病虫害,同时还能起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有效防控病虫害是保障农作物生产质量与品质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还是通过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其对农作物生产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当结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莊生仁,詹有俊,杨涛,任福成,孙建船,南宏宇. 酒泉地区棉花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棉花,2013(07).
[2] 肖晓华 .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关键词】 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其发展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品质、产量等,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为此进一步研究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病虫害是制约农产品品质、产量以及农业实现有效发展与提升的一大阻碍。近些年,农作物病虫害的威胁愈演愈烈,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应当充分关注和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在“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类、季节以及病虫害特点等开展综合防治,确保农作物生产能够更加优质、保量。当前,农作物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基础在于选择抗性品种进行培育,同时结合农作物多种耕作技术、方法等,不断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进而达到增产、增收、优质的目的。
1.1要选育抗性品种。结合农作物种植区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以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如在西北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之中,全蚀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秆黑粉病、腥黑穗病等种传病害、白粉病、条锈病等苗期感染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等较为多发,针对这一情况,则需要选育抗性品种,如选择烟农 15、鲁麦 14等品种,能够兼抗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且农艺性状比较好,因此可优先选育。
1.2要轮作倒茬。轮作能够有效改善农田土壤理化特性、生态条件等,还能有效减少和免除部分特有的连作病虫害。实践证明,不同的农作物至少可以实行3年轮作换茬,且减轻病虫害与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如小麦与花生、甘薯、蔬菜、大豆等轮作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油菜间作则能够增加小麦主要虫害麦蚜的天敌数量,进而达到控制麦蚜的目的,与棉花套种,则可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
1.3深耕晒垡。一些农作物的病原菌能够大量藏于深土中,且较长时间存活,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严重威胁。为此,需运用深耕技术,把埋于深土中的害虫和病原菌翻到地面,再经过曝晒或者严寒进行灭活。如棉铃虫是棉花种植中的一种常见害虫,该害虫能够藏于深土下,因而在连作地块或者往年发生过棉铃虫的田块,需进行深耕晒垡,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基数,确保能够降低来年种植棉花的虫害风险。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即通过物理手段,利用物理性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趋光性等特性,来达到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效果。物理防治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其能够大幅减少农药等使用,实现无公害农作物的培育,极大程度地保障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安全。例如,在防治棉花病虫害时,可以借助最新的性诱导剂、银灰膜、杀虫灯、黄色版等物理设备来诱杀红蜘蛛、蚜虫、棉铃虫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成效。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则主要是通过生物制剂以及农作物害虫天敌等措施进行病虫防治,当前运用频次较多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抗生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害虫天敌以及植物源农药等。与其他防治手段相比,生物防治形式较为丰富,选择性较多,且不污染环境,并对人畜无害。运用生物防治手段除了具有明显的预防农作物病虫害作用以外,还对部分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抑制作用。如对棉花蚜虫、棉铃虫等虫害进行防治,既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消杀,又可通过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效果相当不错。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的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该措施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但大量使用则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杀害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选择符合一定保准的农药,同时使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和时间,在确保病虫害防治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农药对天敌以及生态的破坏。如棉铃虫、麦叶蜂等是小麦抽穗阶段高发的一类虫害,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应对时,应当针对害虫不同发生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施药方案,在对低龄幼虫期则可使用25% 灭幼脲 3 号悬浮剂或 20% 除虫脲悬浮剂喷雾防治;对发生多种病虫混合的麦田,则可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使用,对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麦蚜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麦田,则可通过混用三唑酮、抗蚜威、吡虫啉等进行防治。每亩使用10%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30 g兑水 30~50 kg,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0 ml、50% 辛硫磷 30 ml加入0.2% 浓度的磷酸二氢钾一次性混合喷雾,则可以同时防治小麦的锈病、吸浆虫、白粉病、棉铃虫、麦蚜、纹枯病等多种病虫害,同时还能起到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有效防控病虫害是保障农作物生产质量与品质的关键。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还是通过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其对农作物生产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当结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莊生仁,詹有俊,杨涛,任福成,孙建船,南宏宇. 酒泉地区棉花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棉花,2013(07).
[2] 肖晓华 .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