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从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就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一册出现找朋友题,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题,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辩证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或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在给出算式以后,不只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能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只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只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培养思维能力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再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能使学生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设计练习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性。练习题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另外,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总之,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灵活巧妙的思维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充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为学生想象提供更多、更好的形象材料,不断地积累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灵活、富有创造性。
其他文献
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环保教育与智育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材的环保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数学学科要凸显环保教育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在课外进行有关的课题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
摘 要: 本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有效教学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追求,给出了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高。但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学生在
摘 要: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差异 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就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author
期刊
摘 要: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靠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探索适合这一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本文对近年来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一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近两年来,我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
课堂是鲜活的,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非预设性生成。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们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期望教学按自己的预设推进,对于预设生成的结果往往表现出“正中下怀”的惊喜,而对于那些非预设生成的意外,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它们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是“节外生枝”。事
“开放式”课堂是以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学科世界为途径,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只有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安静的课堂活跃起来,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一、操作开放,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会学,每次课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把
研究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地下水中B、P、Br和I的方法,考察了标准之间的相互影响,B、P、Br、I的检出限分别为0.8864、1.286、0.6875、0.1242μ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