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的合理运用直接决定着历史课的成效。如何更好地提升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多材一用“和”一材多用的角度来揭示史料使用的一些技巧,避免史料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从而提升历史课课堂实效。
【关键词】挖掘 史料 内涵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7-01
史料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最基本要素,是历史的载体,没有史料就无从研究和学习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来看,史料教学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可以说达到了无史料不成历史课的程度。无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读历史的能力还是从中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来看,史料教学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搞好史料教学对史料的选取与应用有较高的要求。选取史料时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要全,史料的选取要精,史料的内容要真。在课堂史料的应用时要做到:史料的数量要适度,史料的分析要透彻、史料的角度要精准。由于史料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加上教师的主观性的存在,在实际课堂应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改进谈谈怎样提高史料利用率的问题。
一、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和运用史料时对丰富的史料有些眼花瞭乱,爱不释手。为了能充分的说明一个问题而选用了大量的史料,结果造成了史料的大量堆砌,史料成了课堂的装饰物,一节课下来,老师点来点去很疲惫,学生走马观花很劳累。这就是史料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我在第一节课讲述《两宋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娱的变化。为了充分说明宋代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在每一块内容上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史料。为了说明宋代城市的发展,我选用了南宋临安城的视频图、教材中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布局图、还选用了一些文字史料来说明宋代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光是“PPT”就做了40多张,第一节课下来拖堂了几分钟还没有讲完,老师累学生也累。课后调查统计50%的学生记不清都讲了什么内容,效果大打折扣。在课题组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后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很大的调整。在丰富的史料面前我精心选择了一则图片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一角,围绕这一图片做了几个链接,“PPT”数量也只有不足十张。课上围绕这一个图片史料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图中的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状况。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观察也很仔细,通过这一幅图,学生们不仅解读出了宋代城市的建筑特点和衣、食、住、行、娱等现象,还有的学生从酒肆兴盛剖析出当时粮食的增产,从人们穿着的长衫、短衣、从出行的马、轿子等现象解读出当时社会的分工和阶级状况等等。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对史料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我对史料的认识。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产生了成就感,通过课后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从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分析角度中学到了东西,很有收获。
通过我切身的感受,我认识到史料教学中不是史料越多越能说明问题。相反,史料过多会使我们对史料的认识表面化,而难以对史料理解透彻,史料的利用效率会降低,最主要的会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单则史料不意味着教学价值的单薄,一材多用有助于师生多纬度的解读历史,充分挖掘史料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潜藏在史料中的隐性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当然如果选用单则史料,一定要围绕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选取最具有启发性和思维含量的史料,选取最适合呈现主题的典型史料,图与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应用过程中要多角度灵活设问,创设一个个新问题、新情境,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历史课堂采用史料教学时如果能做到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和诠释。”这就说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客观事实,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甚至不同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是不一样的。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去理解历史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从这一能力要求角度来说,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会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在突破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重点时最初我采用了四则史料,一是清政府龙旗到南京临时政府五色旗的图片史料,二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图表史料,三是民国时期剪辫子、易服饰的图片史料,四是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复辟帝制的文字史料。用前四则史料来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的影响,我自认为史料选用比较全面了,但是课后调查发现几乎10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通过分析我认识到史料选用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前几个角度实质上都是支持成功论的。后来我又增加了两则史料,一是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失败论的观点,另一个是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反思材料。有了这些史料,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有60%的学生支持成功论,有4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复制,但对历史的认识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背景等因素影响,从而使人们对历史解释不同,这恰恰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究历史,不断去伪存真,揭示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不仅体现出多元史观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主义思想,也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在分析一个历史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的史料甚至是对立性的史料,这样就做到了多材一用。这里多材一用好像是用在一个历史问题上,但实际起到的效果是学生产生多种思维的火花。选用多个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选用连续的多则史料从同一角度对史料进行说明,这样学生会感到啰嗦,产生疲惫感。如果我们能选取多个不同视角的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进代背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史观去多元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将会大大提高。
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选取和使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怎样选取史料、怎样运用史料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情灵活采用,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充分挖掘史料内涵,提高史料利用效率是史料教学应把握的主旨。以上是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得出的一些浮浅认识,以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挖掘 史料 内涵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7-01
史料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最基本要素,是历史的载体,没有史料就无从研究和学习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来看,史料教学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可以说达到了无史料不成历史课的程度。无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读历史的能力还是从中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来看,史料教学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搞好史料教学对史料的选取与应用有较高的要求。选取史料时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要全,史料的选取要精,史料的内容要真。在课堂史料的应用时要做到:史料的数量要适度,史料的分析要透彻、史料的角度要精准。由于史料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加上教师的主观性的存在,在实际课堂应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改进谈谈怎样提高史料利用率的问题。
一、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和运用史料时对丰富的史料有些眼花瞭乱,爱不释手。为了能充分的说明一个问题而选用了大量的史料,结果造成了史料的大量堆砌,史料成了课堂的装饰物,一节课下来,老师点来点去很疲惫,学生走马观花很劳累。这就是史料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我在第一节课讲述《两宋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娱的变化。为了充分说明宋代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在每一块内容上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史料。为了说明宋代城市的发展,我选用了南宋临安城的视频图、教材中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布局图、还选用了一些文字史料来说明宋代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光是“PPT”就做了40多张,第一节课下来拖堂了几分钟还没有讲完,老师累学生也累。课后调查统计50%的学生记不清都讲了什么内容,效果大打折扣。在课题组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后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很大的调整。在丰富的史料面前我精心选择了一则图片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一角,围绕这一图片做了几个链接,“PPT”数量也只有不足十张。课上围绕这一个图片史料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图中的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状况。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观察也很仔细,通过这一幅图,学生们不仅解读出了宋代城市的建筑特点和衣、食、住、行、娱等现象,还有的学生从酒肆兴盛剖析出当时粮食的增产,从人们穿着的长衫、短衣、从出行的马、轿子等现象解读出当时社会的分工和阶级状况等等。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对史料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我对史料的认识。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产生了成就感,通过课后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从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分析角度中学到了东西,很有收获。
通过我切身的感受,我认识到史料教学中不是史料越多越能说明问题。相反,史料过多会使我们对史料的认识表面化,而难以对史料理解透彻,史料的利用效率会降低,最主要的会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单则史料不意味着教学价值的单薄,一材多用有助于师生多纬度的解读历史,充分挖掘史料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潜藏在史料中的隐性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当然如果选用单则史料,一定要围绕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选取最具有启发性和思维含量的史料,选取最适合呈现主题的典型史料,图与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应用过程中要多角度灵活设问,创设一个个新问题、新情境,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历史课堂采用史料教学时如果能做到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和诠释。”这就说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客观事实,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甚至不同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是不一样的。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去理解历史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从这一能力要求角度来说,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会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在突破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重点时最初我采用了四则史料,一是清政府龙旗到南京临时政府五色旗的图片史料,二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图表史料,三是民国时期剪辫子、易服饰的图片史料,四是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复辟帝制的文字史料。用前四则史料来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的影响,我自认为史料选用比较全面了,但是课后调查发现几乎10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通过分析我认识到史料选用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前几个角度实质上都是支持成功论的。后来我又增加了两则史料,一是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失败论的观点,另一个是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反思材料。有了这些史料,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有60%的学生支持成功论,有4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复制,但对历史的认识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背景等因素影响,从而使人们对历史解释不同,这恰恰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究历史,不断去伪存真,揭示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不仅体现出多元史观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主义思想,也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在分析一个历史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的史料甚至是对立性的史料,这样就做到了多材一用。这里多材一用好像是用在一个历史问题上,但实际起到的效果是学生产生多种思维的火花。选用多个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选用连续的多则史料从同一角度对史料进行说明,这样学生会感到啰嗦,产生疲惫感。如果我们能选取多个不同视角的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进代背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史观去多元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将会大大提高。
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选取和使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怎样选取史料、怎样运用史料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情灵活采用,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充分挖掘史料内涵,提高史料利用效率是史料教学应把握的主旨。以上是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得出的一些浮浅认识,以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