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内容特点与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以及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索中职卫生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理论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职卫校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理论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86-0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同时也是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学科具有知识点众多、难于记忆、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特点,而中职卫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而教学设计在确保课堂顺利而有序地开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因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必须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的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病毒的基本性状”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病毒的基本性状”主要概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但是由于病毒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与常见的植物、动物相比,学生对病毒感到较为抽象。教学时应采用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的形式加以具体说明,使学生加深对病毒的认识。“病毒的基本性状”作为病毒部分的开篇,起到引领作用,学好本章将为后续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常见病毒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病毒版块的内容中具有重要作用。“病毒的基本性状”的课时安排为 1 学时 40 分钟。教学对象为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生物知识,对病毒的知识有所涉略,但他们本身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低、上课容易开小差,较为被动。然而,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图片和病例较为感兴趣。此外,卫生学校男女比例差别大,大部分班级全为女生,课上喜欢讨论。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下达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最终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同时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学生为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病毒的概念、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及意义、病毒的遗传变异;(2)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增殖过程;(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技能目标:(1)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2)简述病毒增殖的过程。情感目标: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病毒增殖的过程。教学难点:病毒增殖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病毒的致病案例以及图片资料。学生对于常见的植物和动物都较为熟悉,但是由于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较为抽象,因此提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图片可以让他们对病毒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去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学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结合,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以及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任务、做好学生分组工作、拟定小组长。
课堂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分钟)。通过引入天花病毒引发烈性传染病,而后又被人类用人工的方法消灭的生物小故事,引出目前科技的进步。然而,人类却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狂犬病和 SARS 等疾病的阴影下,提问学生这些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生物小故事、图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二)继续提问,推进新课(3分钟)。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学生对所提问题畅所欲言。引入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彩图,电镜下的病毒,接着播放视频。
总结病毒概念:先让学生总结病毒的概念,最后教师再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概念
(三)讲授新课——病毒的基本性状(30分钟)。通过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搜查资料,以及开篇的导入,学生对病毒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讲述病毒的基本性状时,让学生结合病毒的概念分析讨论,病毒很小,小到什么程度?通過展示细菌与病毒图片比较大小,同时让学生直接看纳米与微米、毫米的关系来感受病毒的微小。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病毒微小的特点,并得出病毒的测量单位为纳米。
病毒的基本结构,作为本节的重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协助完成设定的表格内容(见表1),然后在全班分享各自答案,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补充纠正,旨在强调和突破重点,让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病毒的增殖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什么?病毒增殖的过程如何?包括哪些步骤?结合课本以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后,在组内交流,各组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依次回答这些知识点,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并结合课件、动画讲授病毒增殖的过程以及各步骤,通过流行性感冒病毒复制增殖的微视频案例,使学生加深对病毒增殖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在讲授病毒的干扰现象、遗传变异、理化因素的影响时,主要让学生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举例说明:病毒的干扰现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哪些理化因素会对病毒的活性造成影响?病毒的遗传与变异有何应用等,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帮助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梳理、总结。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如“天花虽然已被消灭,但是天花病毒仍然有保存,天花病毒保存条件与原理是什么?”“非典时期,民众为什么哄抢板蓝根?”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进行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上传作业至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病毒在哪里进行增殖?结合病毒的结构,讨论病毒为什么不能独立进行复制增殖?(旨在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将课件、微课等上传至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学习(旨在使学生花很少的时间,便可以随时随地复习病毒知识。)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都不喜欢沉闷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而教材中对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增殖过程等基本性状的描述较为简单、抽象,若老师就照着教材讲授,学生就很难认识什么是病毒,更难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增殖过程。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更会使本章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采用课件、微课、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介,同时课上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前教师和学生分别搜集病毒的相关资料,课上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等,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课堂中也贯穿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进一步加深对病毒的认识。同时,将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料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快速地巩固本章节的内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應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要求与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激发中职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方案,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日新,徐立丽,黄艳文,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法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19)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中职卫校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理论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86-0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同时也是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学科具有知识点众多、难于记忆、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特点,而中职卫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而教学设计在确保课堂顺利而有序地开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因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必须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的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病毒的基本性状”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病毒的基本性状”主要概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但是由于病毒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与常见的植物、动物相比,学生对病毒感到较为抽象。教学时应采用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的形式加以具体说明,使学生加深对病毒的认识。“病毒的基本性状”作为病毒部分的开篇,起到引领作用,学好本章将为后续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常见病毒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病毒版块的内容中具有重要作用。“病毒的基本性状”的课时安排为 1 学时 40 分钟。教学对象为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生物知识,对病毒的知识有所涉略,但他们本身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低、上课容易开小差,较为被动。然而,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图片和病例较为感兴趣。此外,卫生学校男女比例差别大,大部分班级全为女生,课上喜欢讨论。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下达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最终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同时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学生为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病毒的概念、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及意义、病毒的遗传变异;(2)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增殖过程;(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技能目标:(1)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2)简述病毒增殖的过程。情感目标: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病毒增殖的过程。教学难点:病毒增殖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病毒的致病案例以及图片资料。学生对于常见的植物和动物都较为熟悉,但是由于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较为抽象,因此提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图片可以让他们对病毒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去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学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结合,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以及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任务、做好学生分组工作、拟定小组长。
课堂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分钟)。通过引入天花病毒引发烈性传染病,而后又被人类用人工的方法消灭的生物小故事,引出目前科技的进步。然而,人类却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狂犬病和 SARS 等疾病的阴影下,提问学生这些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生物小故事、图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二)继续提问,推进新课(3分钟)。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学生对所提问题畅所欲言。引入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彩图,电镜下的病毒,接着播放视频。
总结病毒概念:先让学生总结病毒的概念,最后教师再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概念
(三)讲授新课——病毒的基本性状(30分钟)。通过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搜查资料,以及开篇的导入,学生对病毒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讲述病毒的基本性状时,让学生结合病毒的概念分析讨论,病毒很小,小到什么程度?通過展示细菌与病毒图片比较大小,同时让学生直接看纳米与微米、毫米的关系来感受病毒的微小。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病毒微小的特点,并得出病毒的测量单位为纳米。
病毒的基本结构,作为本节的重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协助完成设定的表格内容(见表1),然后在全班分享各自答案,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补充纠正,旨在强调和突破重点,让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病毒的增殖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什么?病毒增殖的过程如何?包括哪些步骤?结合课本以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后,在组内交流,各组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依次回答这些知识点,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并结合课件、动画讲授病毒增殖的过程以及各步骤,通过流行性感冒病毒复制增殖的微视频案例,使学生加深对病毒增殖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在讲授病毒的干扰现象、遗传变异、理化因素的影响时,主要让学生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举例说明:病毒的干扰现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哪些理化因素会对病毒的活性造成影响?病毒的遗传与变异有何应用等,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帮助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梳理、总结。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如“天花虽然已被消灭,但是天花病毒仍然有保存,天花病毒保存条件与原理是什么?”“非典时期,民众为什么哄抢板蓝根?”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进行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上传作业至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病毒在哪里进行增殖?结合病毒的结构,讨论病毒为什么不能独立进行复制增殖?(旨在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将课件、微课等上传至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学习(旨在使学生花很少的时间,便可以随时随地复习病毒知识。)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都不喜欢沉闷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而教材中对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增殖过程等基本性状的描述较为简单、抽象,若老师就照着教材讲授,学生就很难认识什么是病毒,更难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增殖过程。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更会使本章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采用课件、微课、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介,同时课上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前教师和学生分别搜集病毒的相关资料,课上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等,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课堂中也贯穿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进一步加深对病毒的认识。同时,将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料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快速地巩固本章节的内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應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要求与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激发中职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方案,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日新,徐立丽,黄艳文,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法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19)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