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能力培训 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obo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既是民生大计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就中国现状看来,一方面是人才的缺乏,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觉得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我们觉得,出现这一对悖论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致。我们在办学工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状况好。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16-03
  
  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加强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用实践加以检验,实践之后再回到学习中去,业务水平才能显著提高,只有新鲜空气的不断注入才能让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
  
  一、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其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如在历史上,英国大学以文化为中心,把学术视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培养贵族、绅士;德国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把学术发展看做自身的目的,培养学者;美国大学的重点在于服务,把学术看做从事服务的工具,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公民。再如,中世纪大学远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只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为上流社会培养绅士,为自由职业者培养后备军。在当代社会,大学承担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当前又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高校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高校要服务于社会,而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高校面向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肇始于美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在国家科学事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直接服务于社会。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助于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二是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
  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把握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标准,是高校完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很强。实践正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之一,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
  绵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建立起,就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断探索。我们建立了以强调实践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在基础理论课方面,为学生开设了《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作品分析》、《传播学》等专业理论课,让学生打下新闻理论基础,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和新闻敏感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制作程序。通过大量观看影视作品,并经由教师的解读,培养学生观赏、分析、借鉴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视、知觉发生了变化,懂得如何去“看”,包括构图、运动、节奏、时间、空间等,即初步具备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要求的视觉思维。
  在实践课方面,为学生开设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等课程。同时在家用DV基础上,增加了,Sony DVCAM摄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一套等广播电视专业设备,以使了解学生电视采访、编辑、制作、播出流程。在此基础上,为了将学生观看的技能转换为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拍摄,学会了不同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广播电视新闻学院教师“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DV影视作品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加大新闻实训室的开放力度,定期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影视后期编辑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我们整合校内校外资源,进行多方面努力,尽力使得学生能在课堂内外都能实践的机会,具体来讲,我们主要采取了下面的办法。
  一是专业教学实践。通过专业实践,学生将新闻知识转化为了新闻工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如部分学生入围人民网与汕头大学举办的“大学生DV大赛”。还有很多学生在报社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主要做法是首先在校内发现出色的学生作品,然后将其推向社会。绵阳师范学院自2004年起就开始与绵阳市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四川·绵阳第三届青年DV影视作品展”。影视作品展针对现代大学多校区的特点,以绵阳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适当向周边高校扩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期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在影视作品展中获奖的作品再次经过老师和学生的打磨之后,又再去争取更为重要的奖项。比如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的作品《求学—在他乡》、《羌节·祭山会》在2005年9月由人民网和汕头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DV大赛”上入围,是入围作品最多的院校之一。2007年9月。绵阳师范学院师生与绵阳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羌山新绿》获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电视节目工程颁奖大会优秀奖。还有很多同学在学校的校报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然后在正式媒体实习,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开展让学生自 己办报、看报评报、看新闻评新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大二开始,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办室报,室报报道的内容既有时事新闻,也有校园内外的生活,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既要进行采访和写作,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编辑、排版和版面设计。室报办完之后在校内展出,并由指导老师参与评议,给办得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让学生办室报,是让学生熟悉纸媒操作的基本流程,和锻炼采访、写作和编辑等基本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这个办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破除了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在办报的同时,我们还开展看报和评报、看新闻和评新闻的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在学生固定的自修时间,由学生读这一周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新闻,然后就此展开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该新闻的选题、采访、写作和编辑等业务相关问题,在讨论中:学生的新闻意识、新闻鉴赏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他们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好新闻,怎样才能做出好新闻。
  三是增强实训室开放力度,增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机会。实训室是学生学习电视新闻的前期摄影和后期编辑的主要场所,对于广电新闻专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除了在上摄影、编辑等实训课时可以进入实训室以外,为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训练习,学院还加大了实训室开放的力度,在学生休息时间开放实训室,并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操作可以在课后进行弥补,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充分保证。
  四是寒暑假到媒体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在寒暑假的时候,根据学生个人特长,由学院或学生自己联系媒体单位实习,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学院举办实习作品展,展出学生实习成果,召开实习总结会,总结实习期间的收获和不足,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一定的奖励。
  五是组建学生能力训练小组。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实行能力训练分流,并安排老师指导。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由我专业主办的“四川绵阳青年DV影视作品展”已经举办了四届。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在绵阳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在他们成长、成才和成功中的重要性。新闻要给广大受众新颖、别致、鲜活的东西,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得有创造能力、具备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在实践中的实际锻炼,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创新对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创新的极大乐趣和成就感。在新闻实践的环节中,学生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发现了许多与书本上理论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维、增强了能力,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主动求知和主动追求的时代新理念。
  
  四、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它更应该强化对学生新闻传播实践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具备在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从事新闻的采、编、评、写等工作。从2003年本专业成立之日起,新闻传播实践操作技能就开始在学生头脑中扎根。此外,还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联系媒体进行专业实践,以弥补学校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让他们加深对中国新闻传播体制及现行传播状况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院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进行合作,如参与企业宣传片的策划与制作。它既是对新闻实践技能的锻炼,更是对一些传播理念的体悟,让他们懂得如何使影像符号传达的信息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如何整合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传播要素,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如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知识的领悟,同时还可以把这些理论知识用于自己的传播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与当地的媒体进行合作,绵阳师范学院派出学生参与相关部门专题片的策划、拍摄和剪辑,让学生体会影像媒体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把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体悟自己的知识结构及其不足,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作好准备。
  绵阳师范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素养,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同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为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在大四进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绵阳师范学院首先同本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如绵阳电视台、绵阳晚报;利用校友资源,绵阳师范学院先后将德阳电视台、广元电视台、三台电视台、遂宁市船山区电视台、大英电视台、遂宁日报社等建设成为绵阳师范学院学生专业实习的基地。第七学期根据学生的实习申请及对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让优秀的帮助平凡的学生参与实践,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此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绵阳师范学院还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或媒体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实习媒体它们对从业人员的相应要求,这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的改革和设计,让绵阳师范学院的教学模式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为提高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除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外,绵阳师范学院还利用学校相关的社会资源,在校的空闲时间分派学生到本地的公司、企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进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及就业门道,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局限在新闻媒体之中。
  
  五、实现能力训练分流、彰显个性,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后,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有所不同,针对这一情况,绵阳师范学院对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纸质媒体、影像媒体、网络媒体是三个可供学生选择的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而以前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显得过于笼统,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也感觉到困惑,报纸、广播、电视等都要学,但是没有一样精通,成了典型的“万斤油”,真正到了求职的时候,当面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要求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因没有专业强项而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大学二三年级寒、暑假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进行初步的新闻实践,强化对所选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方向的不同,大四的时候学校统一组织专业实践,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方向实践技能,也是检验学校前三年教学成果及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好机会。专业实践经验及实习作品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有助于体现出他们的专业优势及个人的就业优势。
  当然,我们在注意提高学习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学生“软实力”的提高。“软实力”是最近几年的焦点词汇。对于今天严峻的就业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无疑只有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软实力”包括的核心要素通常有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目前,招聘单位既要看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看求职者的“软实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职业传播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人际传播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体现出职业传播者应有的品格和素养。绵阳师范学院高瞻远瞩,从专业建立之日起就把提高学生“软实力”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六、学生操作技能增强,就业状况好
  
  通过一年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二年级的专业方向分流,三年级的实践提高及四年级的专业实践以及绵阳师范学院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提高,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就业市场面对省内很多兄弟院校的竞争,因绵阳师范学院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及教育理论,使得绵阳师范学院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他们既可以接受媒体的挑战,而且还可以胜任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如公司、企业及政府的宣传部门。同时还可以凭借其良好的综合素养到非新闻传播单位进行就业。绵阳师范学院已毕业的2003、2004级就业整体,情况比较乐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到地市级媒体工作,专业出身的他们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他学生有的到了政府机关,有的到了公司和企业,两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均在90%以上。而他们在绵阳师范学院所受到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在非新闻传播行业也获益匪浅。对传播媒介的了解、对信息传播规律的掌握有助于他们在信息社会中解读信息、运用信息为自身服务、为工作服务,有助于他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抓好抓紧抓实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逐步得以提高,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难的问题。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发展陷入供给制度陷阱之中:在支农的旗号下,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却一直体现“以农养工”、“以乡带城”的“劫贫济富”倾向,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农村资金一直在“非农化”,农村金融体系一直趋向“非农化”,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吃肉、农村失血”。 
期刊
摘要: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为镜,分析其缘起和对市场和政府关系之理念变化,由此启发我们认识到,当前中国监管机制的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监管是中国特定阶段金融发展的监管需求使然,冒然仓促的追求金融监管市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美国;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市场化;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
期刊
摘要:运用经济学中的时间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以及生产函数等模型工具,以“毒奶粉”事件引发的关于安全喂养婴幼儿的思考为基础,分析了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婴幼儿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时,利他主义的母亲会考虑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这需要减少母亲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且最终会直接或间接降低育龄女性劳动力的市场产出。  关键词: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毒奶粉”事件;利他主义
期刊
摘要:美国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两次危机的爆发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运动。必须通过法律制
期刊
摘要: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北碚区提出建立“一极两区”目标,力争在城乡统筹上实现新的突破,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经验,就必须在近几年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全面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科学推进,务实求效。  关键词:解放思想;统筹城乡;重庆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要:这些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在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的投资和生产,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利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水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对如何优化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水污染:面板数据  中图
期刊
摘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期望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26个自然区域的资源环境、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分析,初步确定了兵团范围内不同资源环境、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组合对应的空间开发功能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设计了不同的分类指导建议,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提供了对策参考。  关键词
期刊
产业重构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乡村聚落产业重构,对科学谋划我国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重构为逻辑起点,通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等方法,以西南山地度假型旅游城镇黄水镇为案例区,研究其由传统农业产业为主导转型为新型旅游产业主导的新型旅游城镇进程中的产业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产业重构过程驱动机制,探讨利益相关各方对产业重构的驱动机制,最终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重构系统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摘要:农民问题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萧何”的角色。农民问题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萧何”的角色。立足这一角色,重点阐述农民问题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萧何”;农
期刊
摘要:英语连词and形似简单,其用法和含义却灵活多变,是英语中最活跃的单词之一。它可以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的成分,同时可以建构出语义生动,逻辑关系迥异的结构,这一点是其他英语连词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and;话语标记语;语用模糊;动态语境;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11-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