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国当农民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7908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揣着欧元上路,以前一个电视片的标题就这么煽情。内容更煽情:那个幸运的还算英俊的“少年”,捏着话筒一路在欧洲五国的高速超市街边指点江山激扬各国市民,欧元好用吗?当然好用。
  天空湛蓝,高速锃亮地逶迤,鸽群翱翔,哥特尖顶刺破苍穹。
  读书时的室友吉吉早些年最辉煌的理想就是到国外当农民。在校园的斗室里,她心怀全世界。但关于这一理想,她的诠释只是这句话本身,有关农场的一切具象物件都是我们替她置办的,计有:想望也望不到边的辽阔草场,数也数不清的马圈牛圈羊圈的栅栏。
  若干年过去,在吉吉的理想濒临灭绝的关键时刻,吉吉调到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终于有了跨出国门的可能性。她有机会去伊拉克这样硝烟未散尽的地带,也有运气徜徉巴黎、布鲁塞尔这样的天堂净土。到国外当农民虽然遥远,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到国外当一个口若悬河的职业观光客且有薪水拿,当然也很不错。
  由此我又想起了另一室友,前些年她就随夫在欧洲各国兜转了三四年。World,全球花(花全球货币),看来只与我无缘,怪不得我英文老学不好。
  可要论World的情缘,我一点也不逊于她们。第一,电视里所有的外国风光都逃不过我的眼球(只要让我赶上),饥渴的时候连外国文艺里给施特劳斯德沃夏克维瓦尔第们作陪衬的风光也不放过。其次,有一天我顿悟了吉吉的农民理想,那是在看了电视里一对很普通的外国农民的生活写真之后。
  镜头是这样的:
  女农民(年龄不小了,胖),每天的生活就是带着她豢养的欢蹦乱跳的一只狗和三只猫去一里外的地里种点什么。清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她又出发了。她的一只狗三只猫在她的身旁排着整齐的队伍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行走。看到这里,我很气绝,狗这样行走我尚能谅解,难道他们那里猫的智商也比我们这里我的猫的智商高吗?
  女农民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到了她的菜地,也没见她怎么干活。菜都长得很好,她只不过随手揪掉了几片烂叶子就又领着排着队的猫狗们荷锄回家了。天离黑还早着呢,披星戴月是周扒皮的勾当,女农民给自己打工,虽然打的是农民工,可是想什么时候收工就什么时候收工。回到家,屋里摆了一屋子好玩的东西,都是从各处搜罗来的。还养了一大群悠哉悠哉的观赏鱼。女农民的husband(也是个胖子)腰里扎着围裙,脸红扑扑的,从吧台后面的厨房出来,给她端上了香透全屋的苹果派……
  天,我梦寐以求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当一个外国农民多么幸福呵。
其他文献
谁都知道三哥是个人精,他的精是出了名的。当然三哥并不是天生的一个瞎子。不知什么原因,随着年龄地增长,他的眼睛逐渐被一层灰蒙蒙的东西覆盖了,直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那时他不过十四五岁的样子。   三哥精得都透亮了。邻村有几户人家种着大豆,一到了秋天就担心上了,昼夜地看着,怕人偷摘豆荚荚。当然白天一般是没有事的,可一到了晚上,就遭殃了。三哥带领着村里一群半大小子一路有说有笑地来到地头躲进没人高的庄稼地
期刊
我二叔是个公车司机。那时候他开的9路公车刚好连接我家和学校,每天我都搭他的公车上学、回家。二叔人长得比老爸帅多了,大眼睛高鼻梁,我好几个闺中密友宁愿绕远路也要跟我蹭二叔的车,就是因为她们想多看看二叔。  二叔跟爷爷奶奶住在城西薛家村里。每月有四层楼十几间房客的房租,按说日子应该过得相当滋润。但二叔打小就没让爷爷奶奶省过心。据奶奶讲二叔刚一懂事就学会打架,惹得左邻右舍三天两头跑来告状,为此爷爷没少教
期刊
17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一直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漂来漂去。  我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深圳,很幸运应聘到了一家大酒店做美工。我的工作,除了每周更新一次酒店演出海报,便是办公室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抄写工作。  有一次,来了一个十人演出团,除了乐手和歌手,还有四个很年轻的伴舞女孩。白天,他们在歌舞厅的圆形舞池里排练,我的工作不多,便常常溜出来,去看他们排舞。键盘手是他们中的大佬,留着奇怪的发型:除了正头顶有一块不大
期刊
梁尔源是湖南诗坛姗姗来迟的重量级诗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涟源市三甲乡,离诞生过谭谈、萧育轩、姜贻斌、梁瑞郴等知名作家的冷水江矿务局不远,与三一重工的掌门人梁稳根的老家更近,那里文脉很旺,人才辈出。梁尔源当过矿工,干过木匠,走过仕途。多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的诗心没变,诗兴没变。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后,他闯入诗坛,厚积薄发。近年来,他的一系列作品接连在《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
期刊
说些潮流上的尴尬事儿,实在是百事可乐。  早春的时候在上海,看到周迅在《橘子红了》中的大幅招贴画。印象中常撰稿的几家杂志封底广告中也有,是什么品牌的打印机广告。站在那幅画前端详了一阵子,觉得也只有周迅这张脸能载得动那么厚的粉,没有日本朝日时代电影的痕迹。  回到西安,一日逛小衣行,从南门一直往南,几十步的工夫就能见一空镜子似的装修,店小却极其透明,如果不是倚楼而建,恨不得连房顶也镶上湖蓝色玻璃了。
期刊
在一些人看来,我总喜欢一些旧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芝麻开门”,逛旧货市场的乐趣就在淘金的神秘和诱惑。  特价2元区,总让人有挥金如土的豪情。我看了一个摊,发现全是些粗制滥造难入我眼的东西。最后,几个看起来做工差强人意,样子还算古朴的猫形挂件被我扔到了簸箕里(摊主给我盛物的)。便宜没好货,至少是局部真理。我立即转移了目标。在一堆让人记不住什么是东西的物什的缝隙中,发现了我觊觎良久的东西:月饼模子。它用
期刊
天一冷,一切的娱乐活动都得取消。北风呼啸窗棂吱吱作响之时,在被窝里读书倒是不错。记得一度钦羡小资始祖沈三白先生,他虽然穷,可是风雅得紧,对于屋子怎么布置,花怎么摆都有研究,把蝴蝶蝗虫什么的勒死摆在花草上,使得隆冬时节也有虫草之趣——关于这种情趣,两个人真是神仙眷属。以前是随便翻翻而已,就留下了这个印象,认真一读,却发觉满不是那么回事。胡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到国外,大概就是想叫洋鬼子们看看中国式
期刊
小东是我大学里最好的女友,因爸爸姓孙妈妈姓陈,各取姓氏半边,便赋予了她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最初喜欢上的,是她那一张脸,周正而柔和,浓黑的大眼配上细而高挑的眉毛,一管鼻子葱也似的直,生得三分男孩子的霸气,用“天然妙目,正大仙容”都不为过,也不失七分女子的妩媚,颦笑间,天地有声。  我们同念一个系,一周五天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放了学,宿舍是紧挨着,不想认识都不可以。开始是泛泛之交,在走道里迎面,我喊她,
期刊
我承认,我用来写这篇文章的电脑,操作系统是盗版的,系统有许多安全漏洞。有个没事干的早上,我逐一下载补丁,结果无数次地重启机器,我听到机器在大声地喊痛,盗版之痛。这还没完,这个操作系统无法关机,每次总会在“正在关机”处卡住了盗版的咽喉,然后只得强行切断电源,机器“嘘”地静止下来,让我天天温习着艾略特的诗句,那就是:世界就这样结束/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而我所在的城市贵阳,一个正在努
期刊
在当今中国画发展的进程中,山水画所面临的处境是极为尴尬的。这种尴尬源于一方面在中国画的三大科目中,山水画的本体积淀是最为丰厚的,由于山水画最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故而不论是文人画家还是非文人画家多选择山水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对山水画投入最大的热情和最多的关注,使得山水画一科独大,长期居于画坛的主流地位;而另一方面大凡一种受本体性局限的事物,其形式愈是完美,发展的余地便愈是狭窄,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