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与技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1072298534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仍存在着一些弊病。“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桎梏。要使语文课堂提问既有形式,又有实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技巧。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由易到难的原则。
  钱梦龙老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好似登山,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如果开头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孙犁的《荷花淀》,品析夫妻话别的动人对话时,可以设计问题:①这些语言描写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②“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句中的句号能否改成逗号,为什么?③“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为什么?几个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既了解了水生嫂的性格又明确了语言揭示主题的作用,从对丈夫的支持、理解到将高尚的民族气节融合在对丈夫的忠贞之中,由夫妻之情上升到爱国之情。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
  2.生动有趣的原则。
  提问要新颖、有趣,带有启发性,才能趣味横生,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如教学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现在是罗浮宫的导游,你会向游客介绍维纳斯的哪些内容?再如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这样设计:假如阿Q真的参加了假洋鬼子的所谓革命党,情况会怎么样?阿Q向吴妈求爱,吴妈答应了,情况又会怎样?……一系列问题以启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由此引出对假洋鬼子和吴妈等人物性格以及未庄社会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思索阿Q“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3.无疑设疑的原则。
  有些课文,学生读时一带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教师如果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于漪老师在教《七根火柴》时围绕文中两次出现的“数”这个细节做文章:卢进勇在把火柴交到指导员的手里时的数火柴与前文无名战士献火柴时的数火柴有何不同?为什么这里的序数词之间都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同学们朗读、讨论后明白了“火”在全文中的重要性:在冷风暴雨、冰雹无常的恶劣环境里,火可以救活同志,可以解除饥饿、寒冷的痛苦。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这么珍贵的东西,所以卢进勇想到战友的深情嘱托,就饱含深情地用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老师接着点拨:除了想到战友,他还会想到自己的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回答:想到自己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烈士的遗愿;想到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想到要像无名战士那样革命到底,忠诚于党的事业。接着让学生朗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无名战士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卢进勇数火柴时的那份激动和感激,通过朗读,同学们明确了用了逗号之后语速明显比用顿号要慢,这就把他们两人数火柴时的那份庄重与神圣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4.留有余地的原则。
  这里的余地通常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问题不宜过直、过露,要多一点含蓄,做到言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二是要把握提问的方式、角度和回答的时机,教师一定要留余地给学生,如教学《边城》,在赏析翠翠在月光下等傩送来唱歌的情景时,便可设计:请你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翠翠此刻的心理。学生纷纷答道:“傩送哥,我还能听到你的歌吗?”“我好想你啊!”“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引导学生走进翠翠的内心世界。
  
  二、课堂提问设计的技巧
  
  1.提问设计要有角度。
  同一问题,由于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新颖的问题,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如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也像商店美丽的装潢来招徕顾客。要有角度地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着手,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训练。教《荷塘月色》可以设计一些赏析话题,将读写训练、听说训练结合起来,如设计《荷塘月色》的写景抒情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比喻美、画面美、叠词美等话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自己感悟、自己体验。
  2.提问设计要有厚度。
  要有厚度,是说一节课中围绕一定目标,使学生活动的“量”“趣”都达到理想的程度,如用朗读法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四个层次: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美读,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意读,理解课文的深意;情读,品味作品的意境、风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明白为什么这样处理,让他们在读中体味作品的感情韵味。这样的设计表现出不同的台阶、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活动细节,这就是有“厚度”。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姑娘们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与教学目的无关,离题太远,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对把握诗的主题,了解王维的归隐之“留”,有着极为重要的因果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是给父母洗的,有的说是给丈夫洗的,有的说是给弟妹们洗的等等。我进一步追问,这表现了山中姑娘们的什么样的情怀?这就涉及到性格美、人情美等问题。我总结道:正是因为山中景色美、人情美,是世外桃源,王维就有“留”的意愿。这就使学生丰富了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意境的体味,准确把握了诗的主题。
  3.提问设计要有深度。
  这里的深度,不是说教学的内容要深、要有难度,而是说教师的设计要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细细琢磨教材,反复咀嚼教材,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有着其深层的含义。如教学《〈宽容〉序言》可作如下设计:①漫游者满怀希望,历尽艰辛回到了无知山谷,他要把美好舒适的福音带给这里的人们,但等待他的却是死亡的宣判。他的死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请结合课文材料分析。②在漫游者死亡的事件中,无知山谷的盲从者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课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盲从者的看法。整篇课文抛出这样两个问题已经足够了,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也有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积极阅读,热烈讨论,创造能力和创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新大纲“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讲究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是积极响应新大纲的精神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文学中的爱情题材经久不衰,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不计其数的爱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与喜剧。汉末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元代杂剧《西厢记》便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一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首长篇纪实性叙事诗。它描写了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牺牲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之下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
写文章不一定总要端起架子/表情达意不一定“字正腔圆”/我的内心不一定绝对隐私/我的生活不一定一片暗淡/议论文不一定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记叙文不一定都是做好事、讲奉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70年,已先后制定了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且各有其具体的背景和内容。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各条基本路线的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
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有一篇钱钟书的散文《论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的哲理性很强。思维也很开阔,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我把
【正】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成名作,毋庸置疑,是它使歌德,同时也使德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它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曾经震撼了全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那究竟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它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矛盾,有人认为是它在书信体形式叙事艺术上有新突破,但我却认为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优美的情感生活”①。在我看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作者在七、八两段描绘了古老而又浪漫的江南采莲图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学习和欣赏《荷塘月色》时,对这部分内容缺乏详细的分析,对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更是缺乏整体的把握,影响了对全文的感悟。下面试作简析。   课文写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并引用
【正】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它作为四大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一,正从语文学、文章学中分化出来,
【正】 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王国维先生的释勿说,此说通过字形比较释出勿字,又据“杂帛为物”的古义,将“勿牛”说成牛名即杂色牛。杨树达先生从其说,朱芳圃先生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