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作为教师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创建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有效合作,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过程适时监控和参与。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合作;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1.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自主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合作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2. 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有效合作
本人在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各组成员之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实践能力、性格、脾气等差异。在这样的小组中,在学习能力上因为有上、中、下,在学习时可以互补,性别上男女比例同等,也可以在学习的细节中进行互补。此外,在这样的一个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能是多样的,既懂得自赏,也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样才会发挥出更好的成绩。就全班而言,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的。在本人的倡导下,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是4-6人,这样为小组成员之间能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1)调查班级学生的概况(男女比例,性格脾气,爱好特长等)。通过向学生自身以及家长了解情况。
(2)给学生排名次,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似乎很难做到准确与客观,但要尽可能的去做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
(3)确定小组数目。先算总人数,然后再用总人数去除以确定的小组人数(4-6人),这样就得到了小组的数目。
(4)在分组中,努力要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即学业成绩中包含上、中、下的学生,且每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多应相同。
(5)小组成员分工
1)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
2)纠正者——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讲述结论和答案时的任何错误
3)纪律维持员——负责在小组在学习讨论时发出过大的声音时予于及时的控制
4)发言员——负责向全班同学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促使他们必须积极角色互赖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分工也不是固定的,要允许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可以调整各项工作的承担者,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组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所以,分配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既要对自己所学的部分全力以赴,又要依靠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自己没有学部分的学习任务,这种做法保证了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从而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意见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应当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不能达成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形成满教室“嗡嗡嗡”的局面。
4. 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过程适时监控和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如果不做好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加以监控与参与,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将教学任务具体化,确定小组规模,强调小组目标,使小组任务具体化,使学生在合作中增长各种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目的不是使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中,同时,教师也不要越俎代庖,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去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加以调控,不要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成为“缩微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允许学生中不同观点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如果师生、生生之间还未达成一致意见,还可以延伸课外继续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培养学生“四会”的能力: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上第四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框时,组织课堂讨论:“为什么要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理论时,告诉同学们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每年春季北方出现的沙尘暴现象就是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的结果。播放完图片后,请同学们讨论“发生特大洪灾的原因、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引导点拨,提示方法,及时指明方向,果断纠正不良言行,使学生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在小组讨论告一段落后,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全班同学,师生共同来加以磋商、研讨与评论。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地方,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较大偏差,需要有针对性地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作出更深、更透的分析,以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认识,同时也需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标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新型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认识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3] 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合作;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1.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自主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合作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2. 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有效合作
本人在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时候,充分地考虑到各组成员之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实践能力、性格、脾气等差异。在这样的小组中,在学习能力上因为有上、中、下,在学习时可以互补,性别上男女比例同等,也可以在学习的细节中进行互补。此外,在这样的一个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能是多样的,既懂得自赏,也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样才会发挥出更好的成绩。就全班而言,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的。在本人的倡导下,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是4-6人,这样为小组成员之间能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1)调查班级学生的概况(男女比例,性格脾气,爱好特长等)。通过向学生自身以及家长了解情况。
(2)给学生排名次,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似乎很难做到准确与客观,但要尽可能的去做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
(3)确定小组数目。先算总人数,然后再用总人数去除以确定的小组人数(4-6人),这样就得到了小组的数目。
(4)在分组中,努力要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即学业成绩中包含上、中、下的学生,且每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多应相同。
(5)小组成员分工
1)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
2)纠正者——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讲述结论和答案时的任何错误
3)纪律维持员——负责在小组在学习讨论时发出过大的声音时予于及时的控制
4)发言员——负责向全班同学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促使他们必须积极角色互赖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分工也不是固定的,要允许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可以调整各项工作的承担者,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组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所以,分配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既要对自己所学的部分全力以赴,又要依靠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自己没有学部分的学习任务,这种做法保证了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从而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意见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应当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学会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不能达成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形成满教室“嗡嗡嗡”的局面。
4. 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过程适时监控和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如果不做好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加以监控与参与,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将教学任务具体化,确定小组规模,强调小组目标,使小组任务具体化,使学生在合作中增长各种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目的不是使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中,同时,教师也不要越俎代庖,尽量让小组成员自己去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加以调控,不要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成为“缩微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允许学生中不同观点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如果师生、生生之间还未达成一致意见,还可以延伸课外继续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培养学生“四会”的能力: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上第四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框时,组织课堂讨论:“为什么要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理论时,告诉同学们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每年春季北方出现的沙尘暴现象就是人类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的结果。播放完图片后,请同学们讨论“发生特大洪灾的原因、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引导点拨,提示方法,及时指明方向,果断纠正不良言行,使学生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在小组讨论告一段落后,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全班同学,师生共同来加以磋商、研讨与评论。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地方,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较大偏差,需要有针对性地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作出更深、更透的分析,以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认识,同时也需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标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新型师生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认识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3] 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