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积累·创造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学生写作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写作训练,十余年的创作经验,使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作文方法:逢抒情必排比,每结尾必升华。这样的作文,看似文笔优美,结构完整,实际是以表面的热闹去掩饰内容与情感的贫乏,经不起认真推敲。如何使学生作文摆脱这一困境?关键是让文章融入真情实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于中,方能下笔成文。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假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激发学生对情感的敏感程度,从而让学生怀着感情去作文。
  作文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它是一个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生平日生活积累的展示。所以,不能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割裂开来。要写好作文,仅仅注重技巧是不够的。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实现感性写作。
  一、生命的体悟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活动的全部时空展现。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干涩无味?笔者认为,现在学生的经历普遍单纯,基本都是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所以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层面较窄,单调的生活造成了学生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的缺失。写作文时,无经历可写,无情可抒,文章自然是满篇的“虚情假意”。
  实际上学生对生活并不麻木,看看他们的周记就知道了,情绪之多变、心思之细腻令人感叹。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抬起头来,将这种“感性”的目光延伸到远处,由顾影自怜式的关注“小我”变为眼界开阔的关注生活,再把这种“感性”的、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运用到作文中去。
  总结一下,可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有磕磕碰碰;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有人热情如火,有人冷漠似冰,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喜静独处;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多彩多姿。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观察得多了,学生对生活必然会更加敏感。突破了自身局限,把目光放到周围,那么学生所经历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
  二、阅读的积累
  总体来说,学生生活圈子还是较为狭小,许多经验的获得只有依靠书本的间接传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与写的辩证关系。但是如果盲目阅读,开卷未必有益。学生看什么书,对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写作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评析学生阅读的刊物,干预、引导学生的阅读选择,激发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等等,都应纳入课堂改革中。
  除了读什么书要慎重选择,怎样读书也要认真考虑。中国古诗词鉴赏讲求“以意逆志”“缘景明情”,西方文学则重视“共鸣”。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变阅读为重温生活体验的过程,达到与文本共鸣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而积累这种情感经历,正是为写作积累情感素材。深入了解作品的精髓,沉浸于阅读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情绪波动,把握文本所建构的情感框架。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体验和作品的情感线索后,学生在写作时更容易调动这种情感积累,使自己沉浸在笔下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用真实情感引导自己写作。
  面对模式化日益严重的写作现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提倡个性写作,还应提出情感要求。诚然,学生作文写作有着很强的功利性目的,这对学生作文的情感抒发有一定限制。而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的关键,是学生有跳舞的激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悟与阅读积累,在有限制的作文中表现出情感取向。
  真情的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作文教学要倡导放飞想象,走“面向生活,自由表达之路”。作文要展示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才能,更要展示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本真,回归自我,用真情实感,去创作打动人心的作文。
其他文献
诵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诵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学五的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就能用到它们
期刊
1993年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用一部“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打捞起那段国民政府企图掩盖也确实快被遗忘的历史,十九年后,冯小刚导演将这段历史搬上了银幕,对中国片审制度的底线发起了新的挑战。一个敏感的导演,看到一个好故事,有了想将它变成电影的冲动,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冯小刚自己说过:“我一口气看完,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貌似没有态度,没有立场,主角写的是民族,情节
期刊
阅读是读者从文本中获取文字信息、情感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交流的一种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了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获取知识和培养情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  (一)教师教学的问题。  1.教师阅读教学观念比较
期刊
创造力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功能,也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必须要有强烈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力。按心理学的原理,学生学习动力有外在动力(如,奖励或惩罚等刺激所产生的动力)和内在动力(人的认知需要——认识和发现的需要与审美需要所产生的动力)。外在的动力是短暂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奖励或惩罚刺激。持续不断地反复使用相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刺激效果会逐渐
期刊
随着2013年新教材高考改革的开始,现代文阅读教学便面临着强大的挑战。因为不仅分值加大了(阅读分值为65分。其中现代文9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赏11分;文学类文体或实用文体25),而且题型也有所改变。在新教材启用前,贵州省高考采用的试题是从基础到阅读(即第一大题为基础知识题),而新教材启用后,不仅阅读量加大,且在试题形式上也有所改变(变成了先阅读,后基础,第五大题才是基础题)。一翻开试卷,赫然摆
期刊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年少的李白是风流的,爱女人,爱酒,和所有世家子弟一样,渴望大唐这个盛世可以给他们一个宽广的政治舞台,希望能居庙堂之高,谈兴邦之事,这或许是封建读书人内心的共同梦想。年少时期熟读的《庄子》让他满脑子都是自由、洒脱、奔放的思想,他为自己设计的仕途是从出仕到隐逸。既要建功立业,又要来去自由,不必如姜尚、管仲、诸葛亮等帝师,却只等“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便可“游五湖,戏沧州”。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可是目前写作教学中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批作文——即使辛辛苦苦批了改了,学生也只是往书包里一塞,看也不看,何谈修改与提高。如此循环,收效甚微。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但
期刊
常常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告诫自己,然而时光仍在指缝间悄悄溜走,常常暗下决心,然而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歇,匆匆的时光就这样流走。为人母之后,才懂得做母亲的心,才知道父母对孩子那种殷切的期盼是多么急迫。面对那群学生,有时是那么无奈,有时又是那么开心。常常感觉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无计可施,由于时代不同,环境变了,而思想有时候却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未变的书本,未变的知识,变了的学生,那教师是否应该
期刊
很久以来,很崇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处事方式。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想了些事情,内心感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是一位吃得开的“好好先生”。而有时候这位好好先生实在糊涂,经他处理过的事情,真有些不太地道。  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好好先生”既然生存下来而且有口皆碑,那自有他的合理性,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世间万物各方面,各人所见均不同  一个人,或睿智,或愚钝;或博学,或学浅;或漂亮,或丑陋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3年高考越来越近了,学生整天攀登在书山上,遨游在题海里,各个学科复习备考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下面针对2013年高考语文学科的备考方案,简单地回顾总结一下:  一、复习规划细致,具体到天,细化到节  制定切实、有效的复习规划,加强复习内容的针对性,显示复习思路的明晰性,把握复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这是进入高三以来领导在第一次教师会上明确提出的要求,于是语文组全体同仁,在一起讨论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