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才子捉月,风月为藉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豪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秋,金牌编剧、国子监生洪昇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他先因创作戏曲《长生殿》而声名鹊起,戏班争相演出;再者他生日将近,京师排名第一的昆班(昆曲戏班)内要为他演戏庆生。戏是好戏,班是好班,客是名流。月圆之夜,灯火阑珊,清风徐来,丝竹渐起,咿咿呀呀的腔调,恍恍惚惚的亭台,觥筹交错的杯盏,端的是天上人间。
  但洪昇很快就被拉回了现实。
  正值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氏病逝尚未除服,京师禁乐,一片肃然。洪昇却不识时务地演戏,于是一顶“非时演出”的“大不敬”帽子由一位给事中扣下来,怕不压得洪昇五百年见不得天日?
  果然,洪昇先是下刑部狱,后又被国子监除名。这还不算,朝廷连与会的看客都要一锅端,某侍读学士、右春坊右赞善和台湾知府等五十余人都被革职查办。不久,刑部尚书徐乾学、高士奇等也都被弹劾。“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一出戏唱得如此结局,实在无趣、无奈得很。
  以洪昇的智商,他不会不知非时演出的利害,为何还出此下策?铁窗内,望着冷月,洪昇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一切,只缘于他的一场豪赌。
  任何朝代都有党争,而党争最能体现皇帝的治术。若没党争,朝臣齐心,皇帝怎能应付过来?雄武如康熙也不例外。当时有南北二党,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两党攻讦,互有胜负。康熙拿捏得很准,满是亲、汉是臣,一个也不能少,但也不能一党独大,谁冒泡就按下谁。风平浪静,才可为大清舰护航。
  洪昇是汉人,自然和南党亲近,但和北党也有交集。佟皇后孝服未除,国忌日不宜娱乐,但内聚班版的《长生殿》早已传入宫禁,康熙不仅点赞,还赐白金20两,大力推介。皇帝如此嘉奖,应该不会为难自己吧?再加上自己虽和南党亲近,北党的朋友也不少,不看僧面看佛面,谅北党也不会从中作梗。最重要的是,戏班欲演《长生殿》为自己庆生,这番好意不好推辞;何况这样一来,既可当广告,又可聚人脉,于仕途有补也未可知——44岁的洪昇官场失意久矣,《长生殿》火爆后才大出郁结之气,这不伦不类的国子监生也实在当得太久了,他想尽快甩掉这个身份,实在无可厚非。
  想法很完美,可惜洪昇错估了形势。
  娱乐是一回事,政治是另一回事。
  那一年,北党失势,南党正炽。南党张扬高调,北党举报对方非时演出,这正是康熙平衡朝廷势力的最好时机。何况《长生殿》借古讽今,颇有忌讳之处,康熙若不出手,反倒让汉人小觑了自己。
  于是,洪昇和南党的倒霉命运就此注定。
  康熙处理完南党,却单单对呈堂证供的《长生殿》网开一面。除了剧本确实好之外,他还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则打压南党要适可而止,以保证朝廷的生态平衡;二则要模仿一下李、杨二人,秀一下他和佟皇后的恩爱。
  当然,坊间也有人传说,那个发难的给事中不仅是北党人士,而且与那个官居右赞善的南党人士有隙,给事中是挟私报复,洪昇只是被殃及的池鱼。但无论开头如何,结局只有一个,洪舁得为自己的豪赌埋单——他不仅没有借此剧本融入上流社会,反倒被永远踢出了江湖。
  他转身离开,粘在他落寞的背影上的,是朋友们芒刺一样嫌恶的目光——他不仅连累了南党朋友,还因在懵懵懂懂中供出了未受弹劾的北党诸人,一不小心竟成了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天下之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只有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杭州。
  少年时光
  杭州,南屏,净慈寺。
  洪昇背着手站在寺庙前的青石阶上,任露珠打湿衣衫。寺外乱云飞渡,百舸争流;寺内木鱼声声,禅意融融。突然,一块巨石映入洪昇的眼帘——上面朱红的“南屏樵者”赫然在目。
  “南屏樵者……”洪昇喃喃念道,思绪一下子回到二十多年前。
  那时,洪昇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受业于陆繁弨等遗民学者。洪昇出身于书香之家,家中藏书甚丰,曾有“书海”之称。他早慧,又勤奋,15岁时就文名远播。青葱岁月里,他和弟弟、陆老师的堂弟一起在南屏僧合读书。僧合清静,他们品诗填词,求道问禅,一会儿要治齐,一会儿要隐居,心如小鸟,在笼子里飞进飞出……
  一日,他们磨刀霍霍,在一块巨石上刻下“南屏樵者”,然后退了一步,仔细端详着石头,残阳如朱漆,流满了整个南屏。
  远处,净慈寺的豁堂禅师微笑着看着他们。洪舁抬起头,腼腆一笑。
  可惜,南屏时光短暂。也是,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樵者只是一时闲情逸致,怎敌功名利禄诱人?之后,洪昇娶妻——他很幸运,妻子是舅父之女,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表妹,二人琴瑟和鸣,堪称天作之合。不久,他又负笈北上,入国子监就学。
  那时,康熙正努力调整民族政策,对汉人施以怀柔,表彰忠烈,延请其子弟入学。
  洪昇是遗民二代,似乎有更多不出山的理由:他出生在逃难途中,一个农村的一间破屋里;成长时,亲朋又多遭大案牵连,其表丈、江南秋闱的副主考因科场案而被杀,其好友、著名诗人和戏曲家因創作了一部现实主义的传奇而导致参演伶人入狱,他的老师陆繁弨及家人也因“明史案”九死一生……
  清朝的仕途如此波云诡谲,但洪舁还是来了。他抵挡不了这种诱惑。洪家需要他振兴,国家需要他效忠,最重要的是,他要实现自己的修齐梦,显然,只有清朝能给他必要的平台。
  但他来与不来,其实没什么区别——死忠的遗民不愿来,鸿儒不肯来,来了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人物。虽说洪昇的外祖父是吏部尚书,且洪昇自己曾在太学里见过康熙,还觍着脸皮写颂圣诗“儒生一何幸,得问圣躬劳”,但这些并未入了康熙的法眼。所以,洪昇这国子监生当得实在是窝囊。一年后,洪舁受不了冷遇,便回乡了。
  为了有个谋生之阶,四年后,他重回国子监。这次,他的命运没有丝毫起色。所幸,他遇到了伯乐兼知音李天馥。李天馥身为名流,激浊扬清,深受康熙器重。可惜李天馥此时仅仅是国子监的领导,帮不了洪舁什么忙,能帮的只是给洪昇煨一锅鸡汤——君早已是文坛霸主,何必在意政坛座次?   后来,洪昇干脆住到了李天馥家。李府有昆班家乐,而洪昇通韵律、擅昆腔,更善于填词造曲,是免费的编剧。作为回报,李天馥也竭力在自己的名流朋友圈里推介洪昇。一开始,洪昇还飘飘然,对恭维很受用;日子一长,他见那些所谓的名流不过尔尔,甚至远不如自己,不由轻狂之心发作,或白眼看人,或牢骚满腹,弄得李天馥也下不来台,更遑论他人?
  因为这样,洪舁蹉跎20年,一直只是个国子监生。没想到,最后那豪赌般的一搏,连这个国子监生的遮羞布也被朝廷扯了下来。
  一只飞鸟“哇”的一声飞过,洪昇吓得打个激灵,回到了现实:僧合还在,石刻还在,钟声还在,不见的唯有那永远微笑着的豁堂禅师,还有自己远去的少年时光。
  阳光下的净慈寺安谧而清幽,若不是有家事牵系,洪昇真想隐居于此,做一个真正的南屏樵者。但是他必须回去,红尘中,父母妻儿正眼巴巴地等着他呢。多年来,他受仕途追求的羁绊,在京城与家乡之间屡次奔波;现在,他既然被赶出京城,倒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照顾家人,也算是因祸得福。
  家事
  洪昇的智商高,少年才子,诗名远播;情商也不低,他的几位老师都是遗民,忠君若斯,孝亲想必也不差。奇怪的是,洪舁的家庭生活一直不幸福。这并非洪舁的婚姻出了问题,而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所以幸福指数较低。
  后世研究者有诸多猜测,或说不容于大母,或说不容于后母,或说父亲的姬妾挑拨……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为家丑不可外扬,洪舁无论有多委屈,也不会将真相公之于众,而他不说,别人自然也不提。
  其实,这有很大可能缘于洪昇夫妻感情太好——两人青梅竹马,郎才女貌,世界观相若、文学修养相近,在婚姻不自由的时代,当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只是,作为大家族的晚辈,秀恩爱总归是件冒险的事,且不说别人嫉妒,单是父母也不大看得惯。
  无论原因如何,总之,洪昇被父母驱逐出门了。三十而立,他不仅立不起来,连立的根基也没有了,教他如何不难过?所幸,他有妻子相伴。不过,江湖漂泊也得有本钱,洪昇穷,穷得断炊,宛若苦行僧。
  原以为煎熬只是一时,谁知更大的风雨还在后面。康熙十四年秋,洪昇之父获罪,原因不详,但无外乎渎职和叛乱,和当时正造反的三藩脱不了干系。朝廷忙于平乱,一直拖了四年,才腾出手来收拾洪父、洪母,将其流放戍边。
  父母可以不要儿子,洪昇却不能不要父母。洪舁多方走动,动用各种关系,想把父母救出来,但终究无力回天。无奈,洪舁只得陪父母流放,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直到一场大火救了他一家。
  某日,一场大火将太和殿烧为灰烬,也烧得康熙狐疑四起:不久前京师发生了地震,现在又出现火灾,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接连出现灾异,莫非上天警示朕不成?皇帝一害怕,忙大赦天下。幸运的是,洪异的父母就在其中。
  经过这场变故,洪昇和父母尽释前嫌。然而,因为家产尽失,洪昇不得不扛起赡养父母的担子。对一个国子监生来说,这担子让他不堪重负。还好,妻子和他一同担当,无论多苦多难,都不弃不离。
  之后的几年,洪昇仍为生计而奔波,偶尔写写小诗、发发牢骚,写写戏剧、陶陶情操,对仕途追求却从不言弃。在他身后,是父母妻儿饥饿的眼神,他需要功名,需要那份俸禄来养家糊口。
  睡梦中,洪昇也会梦见康熙,在齐刷刷跪下去的一片身影中,皇帝大有深意地向他一瞥。洪昇惊醒了,披衣坐起,再无睡意。他又一次给自己励志:他能感动父母回头,未必就不能感动命运。
  命运的博弈
  康熙十七年,为笼络遗民,朝廷开设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起源于宋,录取者享受国务院津贴,比进士的学位还高——康熙擅长攻心术,要坐稳位子,得让满族和汉族一道抬轿子。为此,他特意出了比较有难度的考题:体裁是诗、赋,考验文学功底;题材是颂圣,政审得过关。
  得知消息时,洪昇正在老家赋闲。这个资深国子监生一下子春心萌动。此时,距他二入国子监已整整七年。虽说“长安米贵不易居”,但洪舁相信,凭自己的才华——少年即诗人,凭自己的政治态度——初入国子监时就写过颂圣诗,被录取不是问题。
  事实证明,洪昇太高估自己了。各地共推荐了143名贤人参考此次博学鸿儒,洪舁确实也在其中;但朝廷共录取了50人,比如朱彝尊等大名人,洪昇则名落孙山。
  康熙看似胸襟开阔地纳贤,实则还是有潜规则的:一是遗民,二是名士。这两种人太有战斗力,得之即得民心、得天下,兵不血刃而攻城略地,自然是康熙的首选。而洪舁虽是遗民二代,却早已被洗过脑;虽有名气,却并非大V,实在没有录取的必要。
  一张脸热切切地贴过来,却捂在朝廷的凉屁股上,让洪异情何以堪?他自是不甘心。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五年,没有功名的国子监生洪昇像一只丧家犬,游走在权贵之间:李天馥、徐乾学、高士奇……真是“伤心作客三千里,屈指依人二十秋”。
  洪舁以诗为笺,上书刑部尚书徐乾学,说自己没有早日遇到明公,才沦落至此啊;还向高士奇献诗,问道京城不易居,自己是该留还是去?
  这并非洪昇趋炎附势、缺少决断,而是生存之術:他自己既然没有话语权,就只有通过狂刷朋友圈才能制造存在感。这些权贵会帮他,尽管因为地位悬殊,他们的帮助更多是一种施舍。这种居高临下的友情也让洪舁的小心肝变得格外敏感,自尊又极度自卑,时而狂傲、时而顾怜。而这些人生的不幸,说是命运使然,其实全拜康熙所赐。
  康熙二十六年,几位朋友要帮洪舁出诗集。洪舁出名早,作品多,一千余首诗编出本大块头不在话下。但洪舁和朋友挑挑拣拣,仅留下三百多首,是为《稗畦(洪异号稗畦)集》。这本集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留白——那些删下的部分。除了敷衍的应景之作,大部分是初人国子监时写的“颂圣诗”——从那时开始,洪昇就一直对康熙抱有幻想,幻想有一天得明君眷顾。
  站在故乡的山水间,翻阅着仅存的三百多首诗歌,42岁的洪昇终于明白:他和康熙隔着万水千山,再怎么颂,圣也不会眷顾他。于是,洪舁把颂圣诗一页页地烧掉,看着纸灰如蝴蝶翩飞,洪昇竟有一种自虐的快感。在和康熙的虚拟博弈中,他终于胜出了一回。   身后,李天馥的那句话如画外音响起来:“文坛霸主,何必在意政坛座次。”
  捉月
  洪昇文坛霸主的地位是戏剧传奇奠定的。
  早在幼年时,洪昇师从三位遗民老师,就打下了深厚了文学底子。20年江湖漂泊,心弦早已磨得如同丝竹,纤指掠过,便激起千层雪。二度国子监生,身如枯草瑟缩,明月如歌,唤醒一窗风……在诗意而失意的日子里,他有偶像李白。李白的才气,李白的脾气,甚至李白的遭遇都让洪异膜拜、让他自拟,让他在虚拟中心旷神怡。
  28岁那年,洪昇创作了《沉香亭》,主角当然是李白,事件是李白应诏在沉香亭填写清平调词。喜欢李白就是喜欢自己,尤其是李白和唐玄宗的君臣遇合、惺惺相惜,更让洪昇觉得主角简直就是自己。
  之后,一位同行指出这题材太熟、太滥,没什么新意。再加上寻寻觅觅,李白式的奇遇一直没轮上自己,洪舁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搞正宗的政治典故才靠谱,于是,他忍痛割爱,删去李白,换上名臣辅佐唐肃宗中兴的故事,是为《舞霓裳》。此时洪昇34岁,他已不敢再奢望明主,也不再奢望有李白那样的奇遇。
  1688年,43岁仍是国子监生的洪昇三改剧本,将主角换为唐玄宗和杨玉环,是为《长生殿》:从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夜在长生殿上的信誓旦旦,到安禄山铁骑的气势汹汹;从马嵬驿的肝肠寸断,到唐宫里明皇的顾影自怜,再到天宫里的仙凡大团圆。一场风月传奇,为洪舁赢得点赞无数。
  和雾中花的仕途相比,风月要实惠得多——前朝皇帝的风月,不仅吸睛,更吸金,尤其是以一支笔随意涂鸦历史,更让洪舁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这岂是一顶官帽所能比的?何况,他既绝了出仕之意,隐藏在骨子里的遗民感就呼之欲出:乐工雷海清骂安禄山、骂降官,乐工李龟年弹唱兴亡梦幻,以及挥之不去的乱世黍离之感……
  这些,看客都懂,力倡汉文化的康熙自然也懂。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人看的是政治,满人看的是爱情——《长恨歌》能在皇宫大内上演就是明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若不是有人告发,康熙估计也不会发难。即使康熙最终象征性地处理了一干人等,也还是放过了《长恨歌》剧本。而且不久,许多权要又争相设宴演出此剧,说明康熙其实已经默许给此剧“解禁”了。
  具有戏剧性的是,戏班演此剧时都不演全本,演的大多是帝妃爱情的《密誓》《小宴》,据说是因为演全本的戏班则必散。这招的确高,拔去兴亡剌,留下风月情,清廷又如何不乐意?
  只是苦了编剧洪昇,弄得他在北党、南党面前两头不是人。《长生殿》事件后,他回到家乡,日子过得还算安好。他拜拜寺庙,弄弄儿孙,教教学生,还完成了杂剧《四婵娟》——谢道韫咏雪、卫夫人簪花、李清照斗茗、管仲姬画竹。从帝王爱情转到平凡家庭,这才女加婚姻的模式,怕正是他自己婚姻的素描吧。
  厅堂里,洪异抱着孙子,微笑着看妻子忙碌。岁月沧桑,妻子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容颜,却因爱情和文学的滋润,虽布衣荆钗、烟火满面,但依然温婉动人。
  洪昇没有料到,时隔几年,《长生殿》竟然又火了。先有江南提督请他观赏《长生殿》演出。江南提督位高权重,请的都是大腕,演出自然轰动。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听说此事,也想凑风雅,便以家班排演全本《长生殿》,请洪昇光临。洪昇很高兴地来了。两人分宾主而坐,一人一本唱詞,饮酒赋诗,看表演、对剧本,忽然相视一笑,杯中酒荡漾不停。如此三日,洪异方兴尽而归。
  这是洪昇最高兴的时刻。江南提督和江宁织造是康熙的重臣,他们如此高看自己,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洪昇最悲摧的时刻。他从南京乘船回家,酒后在乌镇不慎失足落水身亡。
  这个有着李白情结的书生一辈子潦倒,却连死法都如此像李白——不知他当时是否要捉水中的月亮?月不可捉,捉月而死,其奈公何?
  好在有风月,一代代咿呀咿呀地传唱《长生殿》,昆腔如天籁,用来慰藉水鬼,也足够了。
  编辑/葡萄
其他文献
章太炎为人不羁、蔑视世俗,有时甚至很刻薄,但他热心起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因声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章太炎被软禁在北京龙泉寺,袁世凯每月供他500元生活费,并给他派了一个厨师和两个差役。章太炎知道厨师和差役都是袁世凯派来监视自己的,便故意铺张浪费,要求他们每顿必须给自己做四道丰盛的菜。但这些菜,章太炎自然每顿都吃不完,花了多少钱也从不过问。这三人见章太炎对钱这么不上心,便经常克扣章太炎的生活费,后
唐朝腊八谁最开心?当然是满朝文武和边关将臣了。皇帝的赏赐铺天盖地,接得手软,然而任何金银细软都比不过一个小胭脂盒子。  唐朝盛世,妆容产品,潮流物什,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王公大臣也想用。虽然大家是男儿身,但日常外出,早朝仪表都还是很重要的。而宫廷秘制的胭脂就成了男性公务员们的节日福利了。  為什么大家如此看好御用胭脂呢?普世观点是,好的都在宫里。因此能得到皇上赏赐的胭脂,面子上是莫大的荣幸,心里
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借互市贸易的机会攻袭抚顺,获人畜30万,之后又全歼尾追的明军张承胤部,大明为之震动,朝野上下纷纷讨论“大剿、重创”,最后身体欠佳的万历下诏全国调兵作战。  萨尔浒之战前,明朝的兵力大致为:边军70万,京营10万,内地60万左右。其中边军有战斗力的大约为三分之一;京营选锋不足1万;内地的部队多数是治安水平,西南边疆有五六万可以作战。不算西南土司部队,大明可以作战的部队在30万
在《寂寞空庭春欲晚》中,宫廷灰姑娘卫琳琅与霸道总裁康熙为观众送上了一部花样虐狗大戏!郑爽饰演的良妃在史上确有其人,她为康熙生下的儿子名叫胤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步步惊心》里的八阿哥!那么,真实的历史中,良妃到底是如《寂寞空庭春欲晚》中与康熙荡气回肠地“爱过”,还是像《步步惊心》中那样只是个不受重视的普通妃子?  关于康熙和良妃的关系,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两人绝不像小说和电视中那样恩爱,因为在《清
小心翼翼待武帝  张安世是汉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之子,他得父亲庇荫,少年时代即在宫中做郎官。由于他做事谨慎、聪明能干,武帝派他到尚书令手下做事。但武帝待下十分严苛,张安世不敢怠慢,甚至连放假也从未休息过。如此勤勉,再加上父亲位高权重,张安世的仕途前景本是不可限量的。  不幸的是,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他父亲遭到几个大臣诬陷,被武帝处死。张安世也受到了牵连。可追赃的时候,张汤的家产还不超过50
自从唐朝以后,定都关中的政权就很难一统天下,长安逐渐成为“废都”;定都河北、特别是北京的政权则取而代之,诸如辽、金、元、明、清历代。  从周朝到唐朝,关中地区辉煌了将近两千年,为何在唐朝以后一蹶不振?其中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很关键的一个就是缺水。  唐朝以后,关中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固然与北半球气候燥化有关,但也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养羊。  唐朝时,普通人家开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
《天龙八部》里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王语嫣家和慕容家是亲戚,但关系特别不好,尤其是王语嫣的母亲王夫人恨慕容家恨得要死。  恨到什么地步呢?慕容复的老妈,即王夫人大姑子家里的丫头过来,王夫人要砍人家的手做肥料,还下令给自己心腹严妈妈,让严妈妈用慕容夫人的尸骨做肥料:“去掘了姑太太的坟,将她尸骨拿到花肥房来,一般的做了花肥。”两家亲戚既没什么血海深仇,又不争什么财产,王夫人怎么至于恨成这样呢?  更有趣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随即,一场持续四天三夜,亡魂达两万多人的大屠杀让整个旅顺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然而,如此足以震惊世人的虐杀并没有让世界为之震惊。  原来,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法国的路透社两家世界级的新闻机构先后被日本收买,每当有不利于日本的报道刊登,他们就立刻跳出来进行反宣传,以掩盖日军的罪行。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
为了扶植名士官吏打击宦官势力,袁绍向大将军何进建议调集地方军队靠近京城,以达到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的目的。何进对此表示认可,让袁绍提个名单,袁绍特别推荐了董卓。  袁绍力荐董卓还是说得过去的。董卓在汉末将军中军事能力是一流的,在政治态度上是反对宦官的。不过,袁绍还有另外的原因——董卓的仕途是受到过袁家提携的,所以袁绍觉得董卓是他可以掌控的军事力量。  但朝廷里反对诸侯进京的人很多,尤其反对董卓,
现在很多人反感熊孩子,但在20世纪早期,鲁迅等文坛大家对于熊孩子却是另一种态度。  鲁迅喊出的“救救孩子”这句著名口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代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关“救救中国的未来”的呼声。不过,早年的鲁迅却曾在自己的课堂上遭遇过一场熊孩子设计的历险。  鲁迅从日本回国之后,一度在杭州某学堂做化学老师。某天,他做氢气点燃实验,忘了带火柴,回去拿,又叮嘱学生千万别碰氢气瓶,否则漏进空气会有危险。他回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