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的德玉文化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玉器收藏,经常提到“战汉”这个词,是指战国到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有很大发展,这一讲就讲春秋战国的玉文化。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混战争霸。为什么社会这么动荡呢?是因为社会制度即将发生改变,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这时候,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的思想、学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行为准则。孔子关于玉的学说,奠定了玉的理论基础,成为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之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我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搁在盒子里,好好收藏着呢?还是寻一个好价,把它卖了呢?孔子说,你就卖了吧,卖了吧,我这儿还等着卖呢。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美玉,也想把自己卖了呢。他为什么把自己比成玉?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玉有十一德。《礼记》中,孔子认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图1)。
  
  


  (1)
  
  管子认为有玉有九德。荀子认为有七德。到了汉朝,《说文》把玉归纳为五德。五德就比较容易记了,为仁,义,智、勇,洁(图2)。
  
  


  (2)
  
  春秋时期,玉进入了社会上层,对玉的认识发生了争论,争论的主题就是“重玉轻珉”。“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子贡问孔子说,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贵玉而轻珉”?是因为玉少珉多吗?孔子说:“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什么意思呢?说不是因为玉少珉多,是因为《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
  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这等于孔子给作了一个结论。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到了春秋时期,玉已经成为君子的化身。
  那德是什么呢?关于德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很多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争论。当玉被赋予“德”,作为宫廷、上流社会非常重要的礼器的时候,它就体现了非常巨大的精神力量。
  唐明皇曾为这样一件事发过火,当时找不到礼器用的好玉,有人糊弄皇上,把珉摆在那儿,唐明皇发现了非常地生气。《太平御览》这样记载:“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珉’,是珉不可用也。”“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取其真。”我宁肯用小的,我也要用真的,这就是大唐皇帝对玉的态度。
  《诗经》有这样的描写,把玉比作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就是从这儿来的。什么意思呢?各种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就是:像我这么漂亮的人,有文采的人,是经过了像玉一样的切磋,琢磨,才逐渐形成的。切磋、琢磨,这种制玉的方法,比喻培养美好人品的形成过程。后来才引申为其他意思,如探讨、商量、磨炼、思考等。
  孔子将玉人格化以后,就把玉纳入了道德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用道德对人进行约束。今天为什么要加强法制呢,是因为道德失去了比较强的约束力了。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后,玉就走下了神坛。早期是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到了春秋战国,就变成了德玉文化。玉文化首先在上层社会普及,尔后渐渐进入民间。
  我们非常的熟悉完璧归赵故事,出自《韩非子》。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识玉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就是没有加工的玉。他历经三代楚王,最后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文王, 雕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和氏璧”。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也很想得到这块璧。
  这块璧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才是它的物质价值。秦国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连城”的由来,可见它的价值之高。
  这个事很难办,秦国非常强大。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把这块璧带回来了,完璧归赵,这就是故事的由来。
  但这块和氏璧最后还是归了秦国,史书中有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是什么呢?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价值连城的东西,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的玉器中,非常多,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这类东西。这类东西的作伪,也非常多。很多人拿给我看。前些天还有个人,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你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这块玉是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他说您只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事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它的边缘非常清晰。简单说叫非常利,锋利的利,你这个全是圆滑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个是作伪的。我们说的作伪,包括现在作的伪,以及以前的作伪,但可以肯定,它不是汉朝以前的玉璧。
  从良渚文化开始就有玉璧了,那时是素璧,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非常漂亮的谷纹璧,一颗一颗地像谷子。为什么出现谷纹璧呢?这与农业有关。中国历来是农业国,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图3)。
  
  


  (3)谷纹璧有着浓郁的农耕社会文化特色
  
  “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又有什麽关系呢?因为跟水有关。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的,有水。龙是可以助雨的。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的玉器出现谷纹,就是这个道理,开始用它跟上苍沟通了。
  农民希望年年丰收,希望风调雨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他把谷子上升为神的高度。老子认为谷是万物之本,我们要生存,要吃,就是“民以食为天”。《周礼》中解释谷纹璧,它说:“谷,善也,其饰若粟纹然。谷,所以养人。”说谷纹璧,是个好东西,它的纹饰和谷子一样,它可以养人。这时比较世俗了,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这跟古人讲的,玄之又玄的事,跟上苍的看不见的沟通,意义不一样了。
  谷纹璧,历朝历代都做,因为这东西吉祥。清代有大量仿制的谷纹璧,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民族,虽然也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但是我们的民族还是以农业为主。
  我们再说一件东西,这件东西距今很久远了,这件玉器叫(西音)。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像一颗牙,是一个解绳器,可以把绳子的死扣解开。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冲牙,因为解绳器有用虎牙、猪獠牙做的。我们的少数民族中,今天还有人随身带着解绳器。为什么呢?因为绳子非常重要。古人出门,大都要带一根绳子,这个绳子可以解困。比如,砍完柴怎么拿呢?拿绳一捆,背着就回家了。遇到危险的时候,把绳子拴在哪儿,就上去了,绳子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我见过使用很久的猪獠牙,磨得锃亮,很漂亮(图4)。
  
  


  (4)集实用性、象征性于一体的装饰品
  
  关于,《诗经》有这样的记载,很有意思。《诗经》中《卫风》篇这样说:“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知。”解释一下,芄兰是一种植物,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可能代表了女子的心情。茂盛的芄兰旁边,站着一个男孩子,佩带着,你虽然带着但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结。
  佩,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女孩子有爱慕之情,但没法表达,希望你能解开我心中的疙瘩。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古人认为,它能解开疙瘩,象征着变乱为治。一团乱麻,我怎么解开呢?可以快刀斩乱麻。古人就要用,一点一点地解开。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盘根错节,不能凭简单的愿望,或凭冲动就快刀斩乱麻了。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工具,我们有这样心态,这种疙瘩是可以解开的。所以佩,当时也作为一个治乱的象征,一个王者佩,表明我有能力治乱,政治含义很深刻。
  我们说战国玉,不能不说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非常有名的战国大墓,出土的过程拍成纪录片,我看过无数遍,每次看,都觉得惊心动魄。曾侯乙是什么意思呢?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战国有七雄,还有一些小国,像曾国。曾国的国君,就是这个曾侯乙。从文献上查,在今天湖北随州市。有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但没有找到与随国对应的东西。史书上记载了随国。我们刚才说的随珠,就是随国之珠。曾侯是不是随侯,尚没有一个结论。
  李斯说的随和之宝,随, 指的就是随侯之珠。据说当年随侯到郊外打猎,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他命令手下救了这条蛇。放生之后,就把这个事忘了。多年以后,一次他出去狩猎。回来船走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水面突然分开了,出来一条大蛇,蛇含着一颗非常亮的珠,大蛇把珠放在船头就消失了。后来随侯想到,这个蛇就是我几年前救的蛇,这个珠就是夜明珠。
  《淮南子·览冥训》中这样说:“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这两件宝贝,后都归了秦朝。那么曾侯乙墓中,出土没出土夜明珠呢?没有。但出土了很多琉璃珠,把玻璃珠做成眼球状,俗称“蜻蜓眼”。看到玻璃眼,觉得一个珠子上都是眼睛。那么夜明珠这种东西,是什么呢?很多人拿夜明珠给我看。我还见报上说哪儿发现一个多少斤重的夜明珠。其实这个东西并不新鲜,就是一种荧石,可以吸收光。在暗处,它可以把它吸收的光释放出来,不是神奇的东西(图5)。
  
  


  (5)做成眼球状的琉璃珠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时,文物的出土量,令世人震惊。一共出土15000件文物,黄金8430克,青铜器是最多的。今天到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的青铜盘,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青铜器呢?总重量是10.5吨。玉的数量并不多,大约600件玉,但非常精美。
  曾侯乙墓的挖掘,创造了中国考古的几个之最。第一,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今天还可以奏出乐曲。第二,工艺最精的青铜盘。第三,容积最大的青铜酒器,可以容纳很多升酒。第四,先秦时代最大的金制器皿。第五,就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图6)。
  
  


  (6)余音袅袅穿越千古
  
  还有一个之最,就是在曾侯乙的头骨中,找到了21件玉器。是放在死者嘴里的,叫。他嘴里一共有21件,有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把玉搁在死人嘴里,希望死人不朽(图7)。
  
  


  (7)“”寄托着对死者的祝愿
  
  汉代以后随葬放,一般就放一件,搁嘴里一个蝉,就是俗称的知了。
  为什么曾侯乙的嘴里,放这么多东西呢?这也是一个谜。这么多东西放在嘴里,是很麻烦很不容易的。一个微雕的玉,最小的也有1厘米多,大的2厘米。但是21件一大把,全都塞进嘴里。由此可以想象曾侯乙生前,一定非常奢侈。古人的奢侈,首先就是吃。曾侯乙吃得肯定比别人好,所以他嘴里的东西,全是玉雕的能吃的物件。
  曾侯乙身上佩戴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件重要的玉器。
  这件玉器出土之前,我们不能想象,战国时期,中国玉器的工艺,竟如此精湛。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可以活动折叠的。原来我们见过的这种工艺,是明清以后的,没想到战国就有了。它突破了商代以前,或者西周以前的作法。商周以前做一件佩玉,就用一块玉做一个玉件。曾侯乙是用一块玉做若干件。把1块玉分割为5片玉。16节龙凤玉可以拆解,可以组合。在上面刻了37条龙,7只凤,10条蛇,一共刻了50多个动物。先秦时代的玉器中,这件可算是顶级精品。它是干嘛用的呢?有学者推断,它是挂在帽子上的,因为它出土的位置,挨着死者的头颅。这个今天尚没有结论,只是一个估计(图8)。
  
  


  (8)叹为观止的智慧和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宫廷内部容易发生暗杀。就用组佩约束人们的行为,所有大臣上朝要戴组佩。为什么要戴佩呢?限制你的行为,一旦你的动作过激,组佩就会发出声响,提醒君王。
  组佩变成了一个预警装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是为了追求形象美,声音美,但是没想到,这个声音还起了其他作用。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剑饰。剑,作为随身所带物,西周就开始有饰物出现,这个饰物用什么做的呢?用玉当之无愧。剑柄,剑首,是玉的;剑格,玉的;剑,玉的。这四块玉,是自春秋战国直到汉时期,玉中必配的四件(图9)。
  
  


  (9)装饰美丽的武器还可以用来炫耀
  
  当剑装饰了大量玉后,玉器的新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它的美。除了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有它的美学功能。剑饰凑成一套,是非常不易的,我们在大量出土的西周剑饰中,没有找到过一套完整的。但生活中有,生活中老有人拿来成套的。为什么呢?做的比找的容易。我碰到过一个朋友,给我拿来一套剑饰,问这套怎么样?我说,你这套东西都是老的,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时期的,这里有西周的,有战国的,有汉代的,是七拼八凑,凑成这一套剑饰。也很难得了。但是,作为收藏,你应该闹清前因后果,不是同一组的剑饰,收藏起来,就不如原本一组的珍贵。有时候,玉器风格的演变,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看战国的跟汉代的非常相近。所以,把握各个时代玉器的特征,在收藏中尤为重要。尤其是早期玉器,每个时代的特征,应该准确地去把握。
  春秋、战国的玉器装饰品,占了70%以上。原因是统治阶级对玉的崇拜已经不那么神化了,他开始喜爱玉了,来感受玉的温润,用佩玉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仪表、风雅。这种崇玉文化,由于孔子的出现,把它提高到德的高度,这种新观念,以玉比德,强调的是德玉文化。原始社会,是一个神玉文化;奴隶社会,是一个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德玉文化了。中国后来的玉文化,全部限定在德玉文化之下(图10)。
  
  


  (10)
其他文献
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大桥下面》描绘了两位青年个体户高志华、秦楠之间的曲折爱情,折射出这一时期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悲欢。  片中女主角秦楠是返城知青,以摆缝纫摊为生;高志华是修自行车的个体户。  此时,全国有1700多万返城知青。许多人没有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待业青年群体。帮他们解决困难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条例,批准有城市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
期刊
70年前,因为对一句话的特殊感悟,李永禧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一支毛笔,一盒水彩,在他和弟子们的手中,竟然幻化出一个让人惊艳的昆虫世界(图1)。      (1)生物绘画领域的大师李永禧先生    《甘蔗病虫鼠草防治彩色图志》是1998年出版的书籍,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可是在10多年后的今天,却有许多人把它作为艺术书籍来收藏。原因就在于书里面那几百幅精美的插图,让人很难相信那完全是用手一笔
期刊
今年7月22日日全食    难得一见的壮丽天象  恰逢国际天文年, 今年7月22日上午在我国南方将发生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图1)。      (1)2009.7.22我国境内日全食带示意图    发生日全食的时候会呈现几分钟的“白天变黑夜”现象,只见大地变得一片昏暗,当地气温有所下降,野兽惊恐,禽鸟归巢;这时一些明亮的星星出现在天空,在原来太阳所在的位置上,人们看到的却是黑太阳!那是暗黑的月亮遮住了
期刊
12岁的熊猫怀孕时遭遇地震受到惊吓,通过麻醉等手段让它稳定情绪,最终生下一对双胞胎。可是熊猫妈妈的精力只能抚养一只幼崽,另一只幼崽必须人工抚养……    一进入6月,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熊猫帼帼突然食量大减、焦躁异常,这可急坏了它的“奶爸”——饲养员谭成彬,这个倾注着他全部心血的“国宝”到底怎么了?难道卧龙连续不断的余震让帼帼的健康出了问题?    地震吓得它不再接近人    帼帼今年
期刊
当中华大地仍然陷入一片阴霾之中,几乎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明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也出现了最早的文明曙光——河姆渡文明。  但是这两个文明的命运却不相同。黄河文明早熟,延绵不绝,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而河姆渡文明却夭折了。  如今的锦绣江南,为什么在文明的最初却如此晚熟?当它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力量,扼住了它的咽喉?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南方的浙江省,过早夭折的河姆渡文明重见天日
期刊
时下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风险集中爆发,难道真的是不可预测的吗?假如它能够被预测,那么它是否也能够被控制住呢?这些疑惑自然会让人们想起中国金融数学领域的奠基人——彭实戈院士。正是因为在风险度量领域里对世界的贡献,他成为中国金融数学的第一人。面对眼下的这场危机,他又会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呢?    2008年年底,山东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彭实戈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学术讲座回到济南。他
期刊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隋唐辽金这四个时期的玉文化,都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跟后面的宋明,前面的汉都有所区别。  隋享国时间比较短。历史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隋和秦就非常相近,秦立国后很快就过渡到汉朝。隋朝也很快过渡到唐朝。  西安李静训墓出土了很多玉器,与我们相关的就是白玉钗。我们常听说金钗、银钗、凤钗,还有有薛宝钗、金陵十二钗,词牌里有钗头凤。最早的玉钗是隋代的(图1)。      (
期刊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传统文化,鲜活生动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至今,没有人追究它最初的灵感究竟来自哪里。  直到中国远古时期彩陶的出土,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彩陶纹饰中的规整对称的图案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艺术中的连手小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1)。      (1) 图组:彩陶上的纹饰与今天剪纸的连手小人竟如此相像    远古人类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创造出这么精美抽象的艺术,是偶然的信手涂鸦还是一种辉煌
期刊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比如过去,我们总想填饱自己的肚子,而现在有许多女孩总是让自己少吃一点。其实如果将我们的胃里去掉一样东西之后,你就会发现,吃一个馒头,平时2个多小时就消化了,可这个东西一旦没有了,消化它将会用2000多个小时。假如我们的胃里缺少了这样东西,消化的时间被无限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枯萎。这个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呢?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催化剂,我们把它叫酶。 酶和我们的
期刊
多年以来,黄土高原上流传着 “鬼罐”的说法。每当风沙刮过之后,田野里经常会露出一些来历不明的陶罐。不少当地人认为这些跟白骨埋在一起的陶罐不吉利,一见到就砸碎,久而久之,很多村庄周围都布满了碎陶片(图1)。      (1) 田野中随处可见的破碎陶片    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这些“鬼罐”的秘密,也没有人留意过这些彩色碎片上诡异的图案,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才开始被慢慢揭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