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玉器收藏,经常提到“战汉”这个词,是指战国到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有很大发展,这一讲就讲春秋战国的玉文化。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混战争霸。为什么社会这么动荡呢?是因为社会制度即将发生改变,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这时候,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的思想、学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行为准则。孔子关于玉的学说,奠定了玉的理论基础,成为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之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我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搁在盒子里,好好收藏着呢?还是寻一个好价,把它卖了呢?孔子说,你就卖了吧,卖了吧,我这儿还等着卖呢。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美玉,也想把自己卖了呢。他为什么把自己比成玉?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玉有十一德。《礼记》中,孔子认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图1)。
(1)
管子认为有玉有九德。荀子认为有七德。到了汉朝,《说文》把玉归纳为五德。五德就比较容易记了,为仁,义,智、勇,洁(图2)。
(2)
春秋时期,玉进入了社会上层,对玉的认识发生了争论,争论的主题就是“重玉轻珉”。“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子贡问孔子说,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贵玉而轻珉”?是因为玉少珉多吗?孔子说:“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什么意思呢?说不是因为玉少珉多,是因为《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
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这等于孔子给作了一个结论。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到了春秋时期,玉已经成为君子的化身。
那德是什么呢?关于德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很多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争论。当玉被赋予“德”,作为宫廷、上流社会非常重要的礼器的时候,它就体现了非常巨大的精神力量。
唐明皇曾为这样一件事发过火,当时找不到礼器用的好玉,有人糊弄皇上,把珉摆在那儿,唐明皇发现了非常地生气。《太平御览》这样记载:“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珉’,是珉不可用也。”“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取其真。”我宁肯用小的,我也要用真的,这就是大唐皇帝对玉的态度。
《诗经》有这样的描写,把玉比作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就是从这儿来的。什么意思呢?各种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就是:像我这么漂亮的人,有文采的人,是经过了像玉一样的切磋,琢磨,才逐渐形成的。切磋、琢磨,这种制玉的方法,比喻培养美好人品的形成过程。后来才引申为其他意思,如探讨、商量、磨炼、思考等。
孔子将玉人格化以后,就把玉纳入了道德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用道德对人进行约束。今天为什么要加强法制呢,是因为道德失去了比较强的约束力了。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后,玉就走下了神坛。早期是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到了春秋战国,就变成了德玉文化。玉文化首先在上层社会普及,尔后渐渐进入民间。
我们非常的熟悉完璧归赵故事,出自《韩非子》。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识玉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就是没有加工的玉。他历经三代楚王,最后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文王, 雕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和氏璧”。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也很想得到这块璧。
这块璧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才是它的物质价值。秦国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连城”的由来,可见它的价值之高。
这个事很难办,秦国非常强大。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把这块璧带回来了,完璧归赵,这就是故事的由来。
但这块和氏璧最后还是归了秦国,史书中有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是什么呢?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价值连城的东西,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的玉器中,非常多,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这类东西。这类东西的作伪,也非常多。很多人拿给我看。前些天还有个人,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你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这块玉是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他说您只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事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它的边缘非常清晰。简单说叫非常利,锋利的利,你这个全是圆滑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个是作伪的。我们说的作伪,包括现在作的伪,以及以前的作伪,但可以肯定,它不是汉朝以前的玉璧。
从良渚文化开始就有玉璧了,那时是素璧,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非常漂亮的谷纹璧,一颗一颗地像谷子。为什么出现谷纹璧呢?这与农业有关。中国历来是农业国,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图3)。
(3)谷纹璧有着浓郁的农耕社会文化特色
“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又有什麽关系呢?因为跟水有关。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的,有水。龙是可以助雨的。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的玉器出现谷纹,就是这个道理,开始用它跟上苍沟通了。
农民希望年年丰收,希望风调雨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他把谷子上升为神的高度。老子认为谷是万物之本,我们要生存,要吃,就是“民以食为天”。《周礼》中解释谷纹璧,它说:“谷,善也,其饰若粟纹然。谷,所以养人。”说谷纹璧,是个好东西,它的纹饰和谷子一样,它可以养人。这时比较世俗了,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这跟古人讲的,玄之又玄的事,跟上苍的看不见的沟通,意义不一样了。
谷纹璧,历朝历代都做,因为这东西吉祥。清代有大量仿制的谷纹璧,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民族,虽然也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但是我们的民族还是以农业为主。
我们再说一件东西,这件东西距今很久远了,这件玉器叫(西音)。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像一颗牙,是一个解绳器,可以把绳子的死扣解开。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冲牙,因为解绳器有用虎牙、猪獠牙做的。我们的少数民族中,今天还有人随身带着解绳器。为什么呢?因为绳子非常重要。古人出门,大都要带一根绳子,这个绳子可以解困。比如,砍完柴怎么拿呢?拿绳一捆,背着就回家了。遇到危险的时候,把绳子拴在哪儿,就上去了,绳子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我见过使用很久的猪獠牙,磨得锃亮,很漂亮(图4)。
(4)集实用性、象征性于一体的装饰品
关于,《诗经》有这样的记载,很有意思。《诗经》中《卫风》篇这样说:“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知。”解释一下,芄兰是一种植物,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可能代表了女子的心情。茂盛的芄兰旁边,站着一个男孩子,佩带着,你虽然带着但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结。
佩,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女孩子有爱慕之情,但没法表达,希望你能解开我心中的疙瘩。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古人认为,它能解开疙瘩,象征着变乱为治。一团乱麻,我怎么解开呢?可以快刀斩乱麻。古人就要用,一点一点地解开。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盘根错节,不能凭简单的愿望,或凭冲动就快刀斩乱麻了。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工具,我们有这样心态,这种疙瘩是可以解开的。所以佩,当时也作为一个治乱的象征,一个王者佩,表明我有能力治乱,政治含义很深刻。
我们说战国玉,不能不说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非常有名的战国大墓,出土的过程拍成纪录片,我看过无数遍,每次看,都觉得惊心动魄。曾侯乙是什么意思呢?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战国有七雄,还有一些小国,像曾国。曾国的国君,就是这个曾侯乙。从文献上查,在今天湖北随州市。有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但没有找到与随国对应的东西。史书上记载了随国。我们刚才说的随珠,就是随国之珠。曾侯是不是随侯,尚没有一个结论。
李斯说的随和之宝,随, 指的就是随侯之珠。据说当年随侯到郊外打猎,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他命令手下救了这条蛇。放生之后,就把这个事忘了。多年以后,一次他出去狩猎。回来船走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水面突然分开了,出来一条大蛇,蛇含着一颗非常亮的珠,大蛇把珠放在船头就消失了。后来随侯想到,这个蛇就是我几年前救的蛇,这个珠就是夜明珠。
《淮南子·览冥训》中这样说:“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这两件宝贝,后都归了秦朝。那么曾侯乙墓中,出土没出土夜明珠呢?没有。但出土了很多琉璃珠,把玻璃珠做成眼球状,俗称“蜻蜓眼”。看到玻璃眼,觉得一个珠子上都是眼睛。那么夜明珠这种东西,是什么呢?很多人拿夜明珠给我看。我还见报上说哪儿发现一个多少斤重的夜明珠。其实这个东西并不新鲜,就是一种荧石,可以吸收光。在暗处,它可以把它吸收的光释放出来,不是神奇的东西(图5)。
(5)做成眼球状的琉璃珠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时,文物的出土量,令世人震惊。一共出土15000件文物,黄金8430克,青铜器是最多的。今天到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的青铜盘,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青铜器呢?总重量是10.5吨。玉的数量并不多,大约600件玉,但非常精美。
曾侯乙墓的挖掘,创造了中国考古的几个之最。第一,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今天还可以奏出乐曲。第二,工艺最精的青铜盘。第三,容积最大的青铜酒器,可以容纳很多升酒。第四,先秦时代最大的金制器皿。第五,就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图6)。
(6)余音袅袅穿越千古
还有一个之最,就是在曾侯乙的头骨中,找到了21件玉器。是放在死者嘴里的,叫。他嘴里一共有21件,有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把玉搁在死人嘴里,希望死人不朽(图7)。
(7)“”寄托着对死者的祝愿
汉代以后随葬放,一般就放一件,搁嘴里一个蝉,就是俗称的知了。
为什么曾侯乙的嘴里,放这么多东西呢?这也是一个谜。这么多东西放在嘴里,是很麻烦很不容易的。一个微雕的玉,最小的也有1厘米多,大的2厘米。但是21件一大把,全都塞进嘴里。由此可以想象曾侯乙生前,一定非常奢侈。古人的奢侈,首先就是吃。曾侯乙吃得肯定比别人好,所以他嘴里的东西,全是玉雕的能吃的物件。
曾侯乙身上佩戴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件重要的玉器。
这件玉器出土之前,我们不能想象,战国时期,中国玉器的工艺,竟如此精湛。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可以活动折叠的。原来我们见过的这种工艺,是明清以后的,没想到战国就有了。它突破了商代以前,或者西周以前的作法。商周以前做一件佩玉,就用一块玉做一个玉件。曾侯乙是用一块玉做若干件。把1块玉分割为5片玉。16节龙凤玉可以拆解,可以组合。在上面刻了37条龙,7只凤,10条蛇,一共刻了50多个动物。先秦时代的玉器中,这件可算是顶级精品。它是干嘛用的呢?有学者推断,它是挂在帽子上的,因为它出土的位置,挨着死者的头颅。这个今天尚没有结论,只是一个估计(图8)。
(8)叹为观止的智慧和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宫廷内部容易发生暗杀。就用组佩约束人们的行为,所有大臣上朝要戴组佩。为什么要戴佩呢?限制你的行为,一旦你的动作过激,组佩就会发出声响,提醒君王。
组佩变成了一个预警装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是为了追求形象美,声音美,但是没想到,这个声音还起了其他作用。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剑饰。剑,作为随身所带物,西周就开始有饰物出现,这个饰物用什么做的呢?用玉当之无愧。剑柄,剑首,是玉的;剑格,玉的;剑,玉的。这四块玉,是自春秋战国直到汉时期,玉中必配的四件(图9)。
(9)装饰美丽的武器还可以用来炫耀
当剑装饰了大量玉后,玉器的新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它的美。除了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有它的美学功能。剑饰凑成一套,是非常不易的,我们在大量出土的西周剑饰中,没有找到过一套完整的。但生活中有,生活中老有人拿来成套的。为什么呢?做的比找的容易。我碰到过一个朋友,给我拿来一套剑饰,问这套怎么样?我说,你这套东西都是老的,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时期的,这里有西周的,有战国的,有汉代的,是七拼八凑,凑成这一套剑饰。也很难得了。但是,作为收藏,你应该闹清前因后果,不是同一组的剑饰,收藏起来,就不如原本一组的珍贵。有时候,玉器风格的演变,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看战国的跟汉代的非常相近。所以,把握各个时代玉器的特征,在收藏中尤为重要。尤其是早期玉器,每个时代的特征,应该准确地去把握。
春秋、战国的玉器装饰品,占了70%以上。原因是统治阶级对玉的崇拜已经不那么神化了,他开始喜爱玉了,来感受玉的温润,用佩玉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仪表、风雅。这种崇玉文化,由于孔子的出现,把它提高到德的高度,这种新观念,以玉比德,强调的是德玉文化。原始社会,是一个神玉文化;奴隶社会,是一个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德玉文化了。中国后来的玉文化,全部限定在德玉文化之下(图10)。
(10)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混战争霸。为什么社会这么动荡呢?是因为社会制度即将发生改变,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这时候,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的思想、学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行为准则。孔子关于玉的学说,奠定了玉的理论基础,成为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之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我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搁在盒子里,好好收藏着呢?还是寻一个好价,把它卖了呢?孔子说,你就卖了吧,卖了吧,我这儿还等着卖呢。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把自己比做美玉,也想把自己卖了呢。他为什么把自己比成玉?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第一,玉有十一德。《礼记》中,孔子认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图1)。
(1)
管子认为有玉有九德。荀子认为有七德。到了汉朝,《说文》把玉归纳为五德。五德就比较容易记了,为仁,义,智、勇,洁(图2)。
(2)
春秋时期,玉进入了社会上层,对玉的认识发生了争论,争论的主题就是“重玉轻珉”。“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子贡问孔子说,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贵玉而轻珉”?是因为玉少珉多吗?孔子说:“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什么意思呢?说不是因为玉少珉多,是因为《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
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这等于孔子给作了一个结论。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到了春秋时期,玉已经成为君子的化身。
那德是什么呢?关于德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很多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争论。当玉被赋予“德”,作为宫廷、上流社会非常重要的礼器的时候,它就体现了非常巨大的精神力量。
唐明皇曾为这样一件事发过火,当时找不到礼器用的好玉,有人糊弄皇上,把珉摆在那儿,唐明皇发现了非常地生气。《太平御览》这样记载:“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珉’,是珉不可用也。”“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取其真。”我宁肯用小的,我也要用真的,这就是大唐皇帝对玉的态度。
《诗经》有这样的描写,把玉比作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就是从这儿来的。什么意思呢?各种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就是:像我这么漂亮的人,有文采的人,是经过了像玉一样的切磋,琢磨,才逐渐形成的。切磋、琢磨,这种制玉的方法,比喻培养美好人品的形成过程。后来才引申为其他意思,如探讨、商量、磨炼、思考等。
孔子将玉人格化以后,就把玉纳入了道德范畴。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用道德对人进行约束。今天为什么要加强法制呢,是因为道德失去了比较强的约束力了。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后,玉就走下了神坛。早期是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到了春秋战国,就变成了德玉文化。玉文化首先在上层社会普及,尔后渐渐进入民间。
我们非常的熟悉完璧归赵故事,出自《韩非子》。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识玉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就是没有加工的玉。他历经三代楚王,最后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文王, 雕成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和氏璧”。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也很想得到这块璧。
这块璧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才是它的物质价值。秦国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连城”的由来,可见它的价值之高。
这个事很难办,秦国非常强大。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把这块璧带回来了,完璧归赵,这就是故事的由来。
但这块和氏璧最后还是归了秦国,史书中有记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是什么呢?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价值连城的东西,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的玉器中,非常多,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这类东西。这类东西的作伪,也非常多。很多人拿给我看。前些天还有个人,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你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这块玉是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他说您只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事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它的边缘非常清晰。简单说叫非常利,锋利的利,你这个全是圆滑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个是作伪的。我们说的作伪,包括现在作的伪,以及以前的作伪,但可以肯定,它不是汉朝以前的玉璧。
从良渚文化开始就有玉璧了,那时是素璧,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非常漂亮的谷纹璧,一颗一颗地像谷子。为什么出现谷纹璧呢?这与农业有关。中国历来是农业国,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图3)。
(3)谷纹璧有着浓郁的农耕社会文化特色
“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又有什麽关系呢?因为跟水有关。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的,有水。龙是可以助雨的。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的玉器出现谷纹,就是这个道理,开始用它跟上苍沟通了。
农民希望年年丰收,希望风调雨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他把谷子上升为神的高度。老子认为谷是万物之本,我们要生存,要吃,就是“民以食为天”。《周礼》中解释谷纹璧,它说:“谷,善也,其饰若粟纹然。谷,所以养人。”说谷纹璧,是个好东西,它的纹饰和谷子一样,它可以养人。这时比较世俗了,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这跟古人讲的,玄之又玄的事,跟上苍的看不见的沟通,意义不一样了。
谷纹璧,历朝历代都做,因为这东西吉祥。清代有大量仿制的谷纹璧,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民族,虽然也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但是我们的民族还是以农业为主。
我们再说一件东西,这件东西距今很久远了,这件玉器叫(西音)。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像一颗牙,是一个解绳器,可以把绳子的死扣解开。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冲牙,因为解绳器有用虎牙、猪獠牙做的。我们的少数民族中,今天还有人随身带着解绳器。为什么呢?因为绳子非常重要。古人出门,大都要带一根绳子,这个绳子可以解困。比如,砍完柴怎么拿呢?拿绳一捆,背着就回家了。遇到危险的时候,把绳子拴在哪儿,就上去了,绳子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我见过使用很久的猪獠牙,磨得锃亮,很漂亮(图4)。
(4)集实用性、象征性于一体的装饰品
关于,《诗经》有这样的记载,很有意思。《诗经》中《卫风》篇这样说:“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知。”解释一下,芄兰是一种植物,植物长得非常茂盛,可能代表了女子的心情。茂盛的芄兰旁边,站着一个男孩子,佩带着,你虽然带着但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结。
佩,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女孩子有爱慕之情,但没法表达,希望你能解开我心中的疙瘩。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古人认为,它能解开疙瘩,象征着变乱为治。一团乱麻,我怎么解开呢?可以快刀斩乱麻。古人就要用,一点一点地解开。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盘根错节,不能凭简单的愿望,或凭冲动就快刀斩乱麻了。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工具,我们有这样心态,这种疙瘩是可以解开的。所以佩,当时也作为一个治乱的象征,一个王者佩,表明我有能力治乱,政治含义很深刻。
我们说战国玉,不能不说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非常有名的战国大墓,出土的过程拍成纪录片,我看过无数遍,每次看,都觉得惊心动魄。曾侯乙是什么意思呢?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战国有七雄,还有一些小国,像曾国。曾国的国君,就是这个曾侯乙。从文献上查,在今天湖北随州市。有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但没有找到与随国对应的东西。史书上记载了随国。我们刚才说的随珠,就是随国之珠。曾侯是不是随侯,尚没有一个结论。
李斯说的随和之宝,随, 指的就是随侯之珠。据说当年随侯到郊外打猎,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他命令手下救了这条蛇。放生之后,就把这个事忘了。多年以后,一次他出去狩猎。回来船走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水面突然分开了,出来一条大蛇,蛇含着一颗非常亮的珠,大蛇把珠放在船头就消失了。后来随侯想到,这个蛇就是我几年前救的蛇,这个珠就是夜明珠。
《淮南子·览冥训》中这样说:“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这两件宝贝,后都归了秦朝。那么曾侯乙墓中,出土没出土夜明珠呢?没有。但出土了很多琉璃珠,把玻璃珠做成眼球状,俗称“蜻蜓眼”。看到玻璃眼,觉得一个珠子上都是眼睛。那么夜明珠这种东西,是什么呢?很多人拿夜明珠给我看。我还见报上说哪儿发现一个多少斤重的夜明珠。其实这个东西并不新鲜,就是一种荧石,可以吸收光。在暗处,它可以把它吸收的光释放出来,不是神奇的东西(图5)。
(5)做成眼球状的琉璃珠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时,文物的出土量,令世人震惊。一共出土15000件文物,黄金8430克,青铜器是最多的。今天到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墓的青铜盘,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青铜器呢?总重量是10.5吨。玉的数量并不多,大约600件玉,但非常精美。
曾侯乙墓的挖掘,创造了中国考古的几个之最。第一,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今天还可以奏出乐曲。第二,工艺最精的青铜盘。第三,容积最大的青铜酒器,可以容纳很多升酒。第四,先秦时代最大的金制器皿。第五,就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图6)。
(6)余音袅袅穿越千古
还有一个之最,就是在曾侯乙的头骨中,找到了21件玉器。是放在死者嘴里的,叫。他嘴里一共有21件,有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把玉搁在死人嘴里,希望死人不朽(图7)。
(7)“”寄托着对死者的祝愿
汉代以后随葬放,一般就放一件,搁嘴里一个蝉,就是俗称的知了。
为什么曾侯乙的嘴里,放这么多东西呢?这也是一个谜。这么多东西放在嘴里,是很麻烦很不容易的。一个微雕的玉,最小的也有1厘米多,大的2厘米。但是21件一大把,全都塞进嘴里。由此可以想象曾侯乙生前,一定非常奢侈。古人的奢侈,首先就是吃。曾侯乙吃得肯定比别人好,所以他嘴里的东西,全是玉雕的能吃的物件。
曾侯乙身上佩戴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件重要的玉器。
这件玉器出土之前,我们不能想象,战国时期,中国玉器的工艺,竟如此精湛。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可以活动折叠的。原来我们见过的这种工艺,是明清以后的,没想到战国就有了。它突破了商代以前,或者西周以前的作法。商周以前做一件佩玉,就用一块玉做一个玉件。曾侯乙是用一块玉做若干件。把1块玉分割为5片玉。16节龙凤玉可以拆解,可以组合。在上面刻了37条龙,7只凤,10条蛇,一共刻了50多个动物。先秦时代的玉器中,这件可算是顶级精品。它是干嘛用的呢?有学者推断,它是挂在帽子上的,因为它出土的位置,挨着死者的头颅。这个今天尚没有结论,只是一个估计(图8)。
(8)叹为观止的智慧和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宫廷内部容易发生暗杀。就用组佩约束人们的行为,所有大臣上朝要戴组佩。为什么要戴佩呢?限制你的行为,一旦你的动作过激,组佩就会发出声响,提醒君王。
组佩变成了一个预警装置,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是为了追求形象美,声音美,但是没想到,这个声音还起了其他作用。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剑饰。剑,作为随身所带物,西周就开始有饰物出现,这个饰物用什么做的呢?用玉当之无愧。剑柄,剑首,是玉的;剑格,玉的;剑,玉的。这四块玉,是自春秋战国直到汉时期,玉中必配的四件(图9)。
(9)装饰美丽的武器还可以用来炫耀
当剑装饰了大量玉后,玉器的新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它的美。除了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有它的美学功能。剑饰凑成一套,是非常不易的,我们在大量出土的西周剑饰中,没有找到过一套完整的。但生活中有,生活中老有人拿来成套的。为什么呢?做的比找的容易。我碰到过一个朋友,给我拿来一套剑饰,问这套怎么样?我说,你这套东西都是老的,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时期的,这里有西周的,有战国的,有汉代的,是七拼八凑,凑成这一套剑饰。也很难得了。但是,作为收藏,你应该闹清前因后果,不是同一组的剑饰,收藏起来,就不如原本一组的珍贵。有时候,玉器风格的演变,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看战国的跟汉代的非常相近。所以,把握各个时代玉器的特征,在收藏中尤为重要。尤其是早期玉器,每个时代的特征,应该准确地去把握。
春秋、战国的玉器装饰品,占了70%以上。原因是统治阶级对玉的崇拜已经不那么神化了,他开始喜爱玉了,来感受玉的温润,用佩玉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仪表、风雅。这种崇玉文化,由于孔子的出现,把它提高到德的高度,这种新观念,以玉比德,强调的是德玉文化。原始社会,是一个神玉文化;奴隶社会,是一个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德玉文化了。中国后来的玉文化,全部限定在德玉文化之下(图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