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讨论了生态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生态城市绿化建设中面向未来的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与目标,并以科学的发展观及先进的理念,对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方向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化建设 ;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两大主题。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之一。近几年“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的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城市建设进程全面加快,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绿化规划建设方向和重点在那里?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1、目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当前,绿化规划编制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编制和实施绿化规划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生态绿化规划还不够全面,不够协调
过去规划重点聚焦于城区,对城市周边环境规划、保护和建设还存在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存在结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较低、城乡绿化差距较大等不足。外围开发建设混乱无序,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2生态绿化规划与建设不够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环境和资源等很多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与生态资源的保护、自然绿地的保护、环境承载力发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
1.2.1生态绿化建设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城市绿化建设忽视了城市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和民风民俗不屑一顾,甚至加以破坏,绿化建设与规划中存在跟风现象。斥巨资打造“主题乐园”、“主题广场”、“景观大道”,致使很多城市绿化形象与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1.2.2重人工轻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恢复而不是重建”,即应该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扩张也要体现出“遵循生态”的原则[1]。许多城市花巨资打造纯人工的森林公园、人工湖、湿地公园,却对城市外部天然的森林、湿地、河流、湖泊不加保护和利用,甚至随意开发,使得城市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1.2.3重形象轻功能
热衷于打造形象工程,建大广场、大喷泉等等,没有将居民对绿化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一些城市重复改造、高价建绿、对树种重复改造、浪费严重的矛盾等等都日益突出。造成土地、资金、维护费用浪费巨大等现象。
1.3生态绿化规划编制深度不够,实施的规范与政策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绿化专项规划对各类绿地的绿化指标阐述比较明确,但对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不够明确,对绿地的强制性内容还停留在绿量、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绿化建设的风格、树种的选择等指导性的条文不详细或不够明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管理不明确。
2当前生态绿化规划建设的一些新思路、新方向。
2.1城市外围生态绿化建设
采取扩大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未建区森林和绿地面积、建设各类郊野公园、大外环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廊道和绿化网络等措施,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2.2节约型生态绿化的建设
要倡导“三节一环保” 达到“四减”目标。 “三节”即节地、节水、节财。“四减”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耗能、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的能耗。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建议
3.1城乡统筹,绿化协调发展
城市的主要绿地系统结构,应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同时加强沿线、沿水系的防护林建设及农田林网化建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使市域生态绿地有机串联,形成城乡协调、高效有益的市域绿地结构体系。
3.1.1自然生态建设与修复,加强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城市要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生态优先”为先导,建立土地保护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的土地,致力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优先”是指对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对城市中心及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原始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留地、森林、荒野、河流等) 以及具有一定生態敏感度的自然斑块等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1.2加快隔离带与郊野公园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绿化建设必然要扩展到城市外围。对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进而发展成郊野公园,是最具可行性的。将森林湿地资源与隔离带两者相联系,形成绿化斑块结合廊道,既改善了城市生态问题、改善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绿色休闲需求问题,又达到以绿养绿,将是绿化建设的必走之路,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
3.1.3城市绿地中引进农业斑块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环境向城市环境转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在贯彻保护基本农田的国策下,城市绿地系统中引入一些农业斑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补充,将大大增加城市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同时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满足了市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的需要,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2]。
3.2、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绿化
3.2.1营造城市绿化的特色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非常珍贵的品牌资源。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内在文化含量和个性特点,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人为地剪断了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如何避免这样的尴尬,摒弃盲目克隆的陋习,整合传统资源与发展潜力,是规划者必须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3.2.2提倡节约型生态园林绿化建设
按照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立体绿化、耐旱的乡土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节水型绿化,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增加绿量,杜绝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真正的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3.3完善城市生态绿化规划编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
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切实从传承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对传统文化,现有的民风民俗、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根据城市地带性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支撑条件,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据此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绿地系统规划。有效的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海岸线绿地、自然山坡和林地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要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出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相关规范与法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促使集约绿化发展,广泛的付诸实践。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贯彻以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进一步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妍.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M]. 现代城市研究,2008(2):21-27.
[2] 罗红星.关于将农业斑块绿化引入城市绿地系统的探索[OL].景观中国,2006.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化建设 ;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两大主题。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之一。近几年“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的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城市建设进程全面加快,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绿化规划建设方向和重点在那里?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1、目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当前,绿化规划编制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编制和实施绿化规划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生态绿化规划还不够全面,不够协调
过去规划重点聚焦于城区,对城市周边环境规划、保护和建设还存在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存在结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较低、城乡绿化差距较大等不足。外围开发建设混乱无序,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2生态绿化规划与建设不够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环境和资源等很多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与生态资源的保护、自然绿地的保护、环境承载力发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
1.2.1生态绿化建设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城市绿化建设忽视了城市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和民风民俗不屑一顾,甚至加以破坏,绿化建设与规划中存在跟风现象。斥巨资打造“主题乐园”、“主题广场”、“景观大道”,致使很多城市绿化形象与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1.2.2重人工轻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恢复而不是重建”,即应该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扩张也要体现出“遵循生态”的原则[1]。许多城市花巨资打造纯人工的森林公园、人工湖、湿地公园,却对城市外部天然的森林、湿地、河流、湖泊不加保护和利用,甚至随意开发,使得城市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1.2.3重形象轻功能
热衷于打造形象工程,建大广场、大喷泉等等,没有将居民对绿化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一些城市重复改造、高价建绿、对树种重复改造、浪费严重的矛盾等等都日益突出。造成土地、资金、维护费用浪费巨大等现象。
1.3生态绿化规划编制深度不够,实施的规范与政策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绿化专项规划对各类绿地的绿化指标阐述比较明确,但对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不够明确,对绿地的强制性内容还停留在绿量、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绿化建设的风格、树种的选择等指导性的条文不详细或不够明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管理不明确。
2当前生态绿化规划建设的一些新思路、新方向。
2.1城市外围生态绿化建设
采取扩大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未建区森林和绿地面积、建设各类郊野公园、大外环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廊道和绿化网络等措施,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2.2节约型生态绿化的建设
要倡导“三节一环保” 达到“四减”目标。 “三节”即节地、节水、节财。“四减”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耗能、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的能耗。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建议
3.1城乡统筹,绿化协调发展
城市的主要绿地系统结构,应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同时加强沿线、沿水系的防护林建设及农田林网化建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使市域生态绿地有机串联,形成城乡协调、高效有益的市域绿地结构体系。
3.1.1自然生态建设与修复,加强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城市要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生态优先”为先导,建立土地保护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的土地,致力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优先”是指对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对城市中心及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原始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留地、森林、荒野、河流等) 以及具有一定生態敏感度的自然斑块等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1.2加快隔离带与郊野公园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绿化建设必然要扩展到城市外围。对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进而发展成郊野公园,是最具可行性的。将森林湿地资源与隔离带两者相联系,形成绿化斑块结合廊道,既改善了城市生态问题、改善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绿色休闲需求问题,又达到以绿养绿,将是绿化建设的必走之路,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
3.1.3城市绿地中引进农业斑块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环境向城市环境转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在贯彻保护基本农田的国策下,城市绿地系统中引入一些农业斑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补充,将大大增加城市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同时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满足了市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的需要,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2]。
3.2、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绿化
3.2.1营造城市绿化的特色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非常珍贵的品牌资源。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内在文化含量和个性特点,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人为地剪断了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如何避免这样的尴尬,摒弃盲目克隆的陋习,整合传统资源与发展潜力,是规划者必须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3.2.2提倡节约型生态园林绿化建设
按照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立体绿化、耐旱的乡土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节水型绿化,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增加绿量,杜绝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真正的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3.3完善城市生态绿化规划编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
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切实从传承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对传统文化,现有的民风民俗、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根据城市地带性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支撑条件,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据此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绿地系统规划。有效的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海岸线绿地、自然山坡和林地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要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出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相关规范与法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促使集约绿化发展,广泛的付诸实践。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贯彻以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进一步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妍.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M]. 现代城市研究,2008(2):21-27.
[2] 罗红星.关于将农业斑块绿化引入城市绿地系统的探索[OL].景观中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