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译文,两种遭际——英译中国“五兄弟”故事的传播反响与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e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之一,“十兄弟”型故事在19世纪末进入英语世界,在近130年的传播历程中出现了众多的译本,其中《五个怪兄弟》和《中国五兄弟》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两个译文在译介动机、表现方式、形象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故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一rn“命咪腊”是隐藏在哀牢山竹林里的一个小村子,在彝语里是黑土地之意.rn黑土地上的人们,长久地行走在山地的陡峭与湿滑间,用脚趾头抓牢土地的心骨,使之平稳行走.长久以往,每个人就有了隆起的脚趾骨.每一个脚趾骨的变形,成为陡坡旮旯上行走的人们特有的标志.一个个佝偻的脚指头靠近它们佝偻的身躯,靠近岁月和大地的繁忙与卑微,以土地的遗产延伸在这片山河里.rn父亲说,他来到这里时只有六户人家,大家族姓刘,村头那棵把全部根伸进整个村庄的荔枝树,就是他们家祖先种下的.
期刊
科研资金管理改革是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通过深刻领会和解读最新印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如何在校内落实和推进相关政策(包括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科研财务助理培训、强化诚信建设等),并通过对科研人员开展调研和访谈,了解其感受和期盼,进一步打通放管服“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期刊
从温儒敏先生2009年提出“文学生活”研究的设想,到2012年产生反响,至今已逾10年,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这种研究的有效性、积极意义和学术价值.但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的一面,对此,我们并没有及时反思和深入思考.“文学生活”研究运用在“当下”的“调查研究”上是有效的,对于“过往”的一些具有接受史料的个案的接受研究也是可行的.但若要写成“文学生活史”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历史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完整的“文学生活”史料.古往今来,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接受反应”无从查找,所以,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学接受史
南方多芭蕉.rn芭蕉长在垄上,长在地头,长在屋前屋后.它们在南方的生长并无规则,我早晨推门擦眼看沃野,看见它们一簇接着一簇,聚集或分散,孤独、热闹、沉寂、盎然,直愣愣地耸立在视域里头,我的目光不能一下子绕过它们而抵达远方.我的目光徘徊在它们身上,有迂回的空间.rn到了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祖父提着镰刀去割芭蕉树上的芭蕉叶,他的背影由清晰到模糊地消失于芭蕉林,他要做一种叫作“夹”的糯米糍粑,为第二天到来的中元节准备美食.他用油绿的芭蕉叶把白色黏糊糊的糯米团裹紧,再用枯而茧的手掌将糯米团压成砖面.这类节日美
期刊
作为核心符号的应物兄,其在小说中时而以“人”的面目出现,时而以“非人”的面目出现.肉体(能指)的不断变化,由此造成精神(所指)意义的无限延宕,最终构成了分裂的符号——应物兄.通过呈现这一核心符号的分裂,在现实层面上,作家李洱向我们展示了徘徊在“阐释者”与“立法者”之间的应物兄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迷惘与犹疑;在象征层面上,作家李洱提出了个体在信仰坍塌后,究竟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恒久命题.通过对现实、对世界提出“往何处去”的疑问,李洱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行进中的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