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5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也于2013年7月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师观念,推动项目化教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和问题,本文将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找解决阻碍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项目化 双师 评价体系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2.3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7月开始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启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这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从转变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观念入手,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通过四期职教能力测评,目前共有156名教师通过了职教能力测评,占专职教师总人数的54%。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工作的推广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职教理念,提高了教学效果,推进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开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普遍存在对项目化教学理解僵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程项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问什么要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和历史最好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发展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327所,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规模上看,都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分为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现在高职院校教改的重点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层面。怎样提高学院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学院的内涵建设,如何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改的最紧迫问题。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明白,高职课程即不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也不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高职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职业性,还要体现教育高等性,如何将二者融合为一体,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很好的实现高职课程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性人才。
1、2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内容
课程项目化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观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讲座、经验介绍,写教材等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教学内容重点是把企业项目与任务和专业密切联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从职业人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3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识世界;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学习者不能跨越情境边界,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或社会情境中发生。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学习逻辑,先让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感到不足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项目化课程教学应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以前课堂“主宰者”变成现在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项目化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争取把教室建在实训室甚至工作现场,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功能。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困难
目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中职,少数来自普通高中。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是被动学习为主,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缺乏创新,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突然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一时适应不了。老师之前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备教案、一张嘴、一支笔、一节课,要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老师也一时不能适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面临教师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困难。
2、2评价方式不够理想,考试形式单一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还采用传统的评价形式。只有部分专业课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闭卷形式考试更多的是对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评价,根本无法评价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还有,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缺乏对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等职业能力的考核。
2、3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项目设置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设置出合理的教学项目,有效的指导学生按照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目前我院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缺乏企业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合理设置教学项目,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把教师送出去多参加项目化教学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提高执教能力。在校内应在一门课程完成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技术能手参与课程项目化设计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是项目设计与开发。项目设计的合理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为丰富教师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课程项目化设置水平,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我们应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增加教师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要积极从合作企业引进和聘用人才,参与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课程项目化设计水平,进而推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3设置灵活的的教学计划,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革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以考试衡量学生的教育观念束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编排灵活的教学计划。例如根据学生参与企业各类项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在教学计划设置中应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力度,客观、真实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朴成植.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10.
[2]陈绘如,刘李娥.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40-41.
[3]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問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252-253.
[4]邱晓文.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商情,2010(25):205-206.
[5]黄一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28):198-199.
关键词:项目化 双师 评价体系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2.3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7月开始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启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这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从转变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观念入手,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通过四期职教能力测评,目前共有156名教师通过了职教能力测评,占专职教师总人数的54%。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工作的推广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职教理念,提高了教学效果,推进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开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普遍存在对项目化教学理解僵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程项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问什么要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和历史最好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发展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327所,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规模上看,都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分为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现在高职院校教改的重点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层面。怎样提高学院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学院的内涵建设,如何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改的最紧迫问题。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明白,高职课程即不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也不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高职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职业性,还要体现教育高等性,如何将二者融合为一体,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很好的实现高职课程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性人才。
1、2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内容
课程项目化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观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讲座、经验介绍,写教材等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教学内容重点是把企业项目与任务和专业密切联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从职业人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3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识世界;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学习者不能跨越情境边界,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或社会情境中发生。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学习逻辑,先让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感到不足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项目化课程教学应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以前课堂“主宰者”变成现在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项目化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争取把教室建在实训室甚至工作现场,充分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功能。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困难
目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中职,少数来自普通高中。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是被动学习为主,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缺乏创新,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突然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一时适应不了。老师之前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备教案、一张嘴、一支笔、一节课,要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老师也一时不能适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面临教师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困难。
2、2评价方式不够理想,考试形式单一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还采用传统的评价形式。只有部分专业课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闭卷形式考试更多的是对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评价,根本无法评价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还有,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缺乏对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等职业能力的考核。
2、3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项目设置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设置出合理的教学项目,有效的指导学生按照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目前我院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缺乏企业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合理设置教学项目,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把教师送出去多参加项目化教学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提高执教能力。在校内应在一门课程完成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入企业技术能手参与课程项目化设计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是项目设计与开发。项目设计的合理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为丰富教师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课程项目化设置水平,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我们应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增加教师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要积极从合作企业引进和聘用人才,参与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课程项目化设计水平,进而推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3设置灵活的的教学计划,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革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以考试衡量学生的教育观念束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编排灵活的教学计划。例如根据学生参与企业各类项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在教学计划设置中应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力度,客观、真实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朴成植.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10.
[2]陈绘如,刘李娥.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40-41.
[3]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問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252-253.
[4]邱晓文.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商情,2010(25):205-206.
[5]黄一珍.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2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