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演化之谜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预测:如今分崩离析的地球陆地,在2亿年后,又会像距今2亿年前一样,重新漂聚到一起,形成一块新的“泛大陆”。
  这个剧烈的变化虽然使生命已适应的生存环境几乎完全被颠覆,但地球生命依然生生不息。
  它们会是谁?都长得什么样子?都有哪些生存高招呢?
  
  在地球生命演进史上,像距今1亿年前那样导致大量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消失灭亡的“大灭绝”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每当“大灭绝”发生时,大部分生物群体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大灭绝”过后,只有非常少的物种最后能够存活。这种情况在2亿年后亦然。尽管巨大的陆块将会被广大的海洋所围绕,但靠近海岸的山脉阻隔了潮湿空气进入大陆腹地,使得大陆腹地气候十分干燥,最终形成一块绵延超过9000公里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沙漠(图1),其间零星有一些与地下水源相通并靠其维持而没有干涸的小池塘。严峻的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是相当大的挑战,能够在这样环境下存活的生物是十分幸运的。
  
  


  


  (1)图组:2亿年后的世界陆地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偶能见到的是泰拉虫庞大家居工程的地上土堆部分
  
  但是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些坚韧的生物甚至在这一次的灭绝事件发生之前,就已通过前几次大灭绝的考验而存活了下来,并成功地克服了生存上的困难。就如昆虫,长久以来面对环境的改变它们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4亿年前,昆虫随着第一批登陆的植物一起来到了陆地上;在2.5亿年前那次最严重的大灭绝中,它们幸存下来;在恐龙灭亡的那次大灭绝事件中,它们不仅成功地活了下来,而且它们的种数甚至还在增加……总之,不管未来发生什么事,如果有任何生物能够存活,昆虫一定是其中之一。但是,它们原本的生命模式却为2亿年后的剧变所改变,这也正是“适者生存”理论的真谛。
  
  地上——攻伐杀掠、一如既往
  
  在酷热和干旱笼罩的沙漠中,泰拉虫像它们的祖先白蚁一样建造了2米高的土堆,那是它们的“城市”。数以百万计的“虫民”靠着这个“城市”躲避沙漠中炽热的阳光。但是泰拉虫不能整天都躲在这些“城市”中,它们同样要为填饱肚子而奔波。虽然泰拉虫像它们的祖先白蚁一样是吃植物的,但无奈它们的获取目标——一种沙漠中池塘边的植物是会跑的。其实,这是一种叫绿色大虫的动物,只不过为了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像那时的许多动物一样掌握了与藻类共生的法门。绿色大虫看起来比较像植物。它们的叶子是肉质的,从虫的身体中长出来。不过它们不只是长得像叶子而已,它们的功能也和真正的叶子一样,因为叶子内部充满着绿色单细胞植物——藻类。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绿色大虫就是靠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物质过活,而不需要嘴巴或是肠胃(图2)。
  绿色大虫体内美味的藻类虽然就在眼前,无奈这些家伙不仅跑得快,而且水性极佳,只要它们一进入池塘,气势汹汹尾随而至的泰拉虫群便只能望“洋”兴叹了(图3)。为了迟滞逃跑的绿色大虫,社会分工极为明确的泰拉虫派出了享受极高待遇的奇兵吐胶蚁(通常由搬运蚁背负而行),负责向猎物喷强力黏胶的工作,这样可以使猎物的行动变得缓慢(图4)。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绿色大虫也不甘示弱地使用自己的化学武器来应对:它们能从体节间分泌出一种化学溶胶物质,就像现在蝎蛉会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溶解蛛丝以免落网被俘一样,在敌人大队人马赶来之前从容逃走。
  
  


  (2)绿色大虫体内这些共生的藻类,虽是自带的取之不竭的粮仓,但也是众多敌人觊觎的目标,常常招致杀身之祸
  


  


  (3)图组:对于气势汹汹、蜂拥而来的泰拉虫群,绿色大虫只能“望‘水’而逃”
  


  


  (4)图组:吐胶蚁出击,绿色大虫暂时受困
  
  就这样,已出现了1个世纪的化学战,在2亿年后的地球上仍在被广为使用。
  
  地下——食物工厂、有备无患
  
  绿色大虫虽然跑了,可泰拉虫家族还不至于挨饿。因为绿色大虫体内的藻类对于泰拉虫们来说只是打打牙祭,它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靠在自己家园特殊耕地上培养的藻类,所得的收获足以养活整个族群。
  别看泰拉虫“城市”露出地面的部分只有约2米高,但它位于地下的主体却可深达20米,而且四通八达、绵延不绝,有专门的通道与地下水水源地相通。在与水相交的地方,有一种像奇怪的小肉块一样的另外一种型态的泰拉虫——载水蚁。载水蚁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喝水还是喝水,使得它们的身体能随着水的摄入一直膨胀变大。搬运蚁在洞穴中来回运送着一个个装满水的载水蚁回到自己“城市”的食物生产基地,那里的“庄稼”需要这些水来灌溉(图5)。可是,地下是坚硬的石灰岩层,泰拉虫家族这条生命之水的运送通道又是如何贯通的呢?原来,泰拉虫族群中另有一批深谙化学战的成员,它们像吐胶蚁一样善于制造和利用化学物质,叫溶石蚁。它们能分泌一种类似浓盐酸的物质可以溶解石灰岩,与有强壮大颚的咬蚁并肩合作,就可以挖穿岩石到达地下的水源(图6)。
  
  


  (5)被搬运蚁“扛”到食物生产基地的吸满水的载水蚁正在浇灌“庄稼”
  


  (6)溶石蚁正在吐酸溶石。俗话说“水滴石穿”,何况是酸呢?只要锲而不舍,总能打通“住宅”与水源间的路
  
  泰拉虫的食物生产基地位于地面上土堆的底部,由于蚁巢顶端是用透明而坚固的黏胶建造的,因此能够让阳光进到蚁巢内。有了光、有了载水蚁的灌溉,再加上巢中蚁群不断产出的二氧化碳,这里就像温室一样,食物工厂中的藻类有了快速生长的物质保证。
  不断进步的庞大“都市”、复杂的阶级制度、细化的分工……其实这只是现在昆虫农业的进化版,因为这种形式的农业在现代昆虫世界中是很普遍的。现代白蚁中的切叶蚁会把叶子切下带回巢内,这些叶子会被另一种真菌分解成蚂蚁可以利用的养分。而这一模式经不断进化,那时白蚁的后代泰拉虫们已不再像它们的祖先那样靠真菌,而是掌握了自己培养藻类碎屑的“复杂工艺”,然后直接取食。
  
  水中——暗涛汹涌、杀机四伏
  
  泰拉虫们有备无患,靠自产食品解决了果腹问题,可那些侥幸逃进水中的绿色大虫们呢?要知道,它们上来晒太阳的初衷也是为了填饱肚子。其实,它们上来晒太阳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水位高时,鱼同样会对它们虎视眈眈,它们必须钻入沙里以防不测,只有在池塘水位较低时,晒日光浴才安全。但在黑暗的地下水系中呢?那里不仅没有绿色大虫所需要的阳光,甚至看来不利于生命生存,而且那里也不安全,同样是杀机四伏。
  洞穴环境很适合某些特化的细菌生存,就像如今深海中的一些洋脊地带,常有热水和硫一起从地球内部排出。这似乎不利于生命的存在,但嗜硫菌却非常喜欢这种环境,其家族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欣欣向荣。事实上,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活已超过30亿年的古老生物,细菌已充斥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被认为根本不可能有生物可以生存的地方。2亿年后的地下深处,某些细菌只可以靠从石头溶解出来的矿物质过活,并在水下岩石上形成一层日间能发光的绿色草皮(图7)。当然,这里并不只有细菌,而只是一个靠细菌支撑的特别世界,细菌位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半米长的幽暗大虫以发光细菌为食,而更大的生物如身长可达1米的长黏结虫则以幽暗大虫和偶尔光顾的绿色大虫为食。但长黏结虫并不是次次都能得手,尤其对于绿色大虫,这些“动植物的杂合体”有着自己的防身绝招,它们能射出一股恶心的液体挡住长黏结虫的路,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时间(图8)。
  
  


  (7)在绿色发光细菌形成的草皮吸引下,饥肠辘辘的幽暗大虫从四面八方纷纷聚来
  


  


  (8)图组:长黏结虫凶猛出击,绿色大虫喷“雾”逃命
  
  其实,2亿年后由这些虫所构成的生态系,都是从现在海洋中的海虫这同一个祖先演化出来的。海虫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排复杂的构造,可以用来挖洞或游泳(图9)。在现代的海里,这种构造非常成功,所以海虫的种数达到上千。但是它们大多随着“大灭绝”而消亡,仅有一种海虫逃进了地下的洞穴,独自生存在这个黑暗的世界,然后从同一种演化成好几个不同的物种,这种情形称为适应辐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如现在羽色不同、模样各异、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但却有一个统称的夏威夷吸蜜鸟,不知道它们的祖先在多久以前随风飞行到那里,然后演化出不同的嘴喙形状来取食并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栖息地,形成如今不同的物种(图10)。
  
  


  (9)如今的海虫。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有着“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即便在2亿年后,也还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10)图组:不同样子的夏威夷吸蜜鸟,它们“本是同根生”,但却因地制宜,各成一体
  
  ……
  在2亿年后寒冷的洞穴世界以及地球有史以来出现过最大的沙漠上,奇怪的沙漠昆虫、会移动的植物、黑暗世界的水中杀手……这些“大灭绝”的幸存者,在奇怪的新世界仍顽强地生存着,继续鸣奏着已持续了7.9亿年的生命演进乐章。
  
  (《动物演化之谜》系列完)
其他文献
妻子美丽而善良,丈夫能干却矮小,他们的孩子能长高吗?基因科学,如何破解族谱上的谜团?    2005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江苏盐城的一家三口,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就诊,年轻的妈妈怀疑孩子的身高有问题(图1)。      (1)孩子将来能否长高,通过医学找到答案    他们的族谱显示,每家的第一个孩子,都会在七八岁时停止生长,最终成为一个矮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3代,似乎成了一个破解不了的魔咒。  怎样才
期刊
1 巴基斯坦的瓦迦边防站。  下午5点,巴基斯坦老人马赫尔走进了瓦迦边防站的大门。  30多年来,几乎每个黄昏,他都会出现在这里。  因为,他喜欢在即将举行的仪式上带领人们喊口号。  当年,第一次领着人们高呼口号的马赫尔还是个精壮的中年汉子,如今他已经77岁了。当地政府为仪式上的拉拉队长定做了和巴基斯坦国旗配套的服装,不过,老人的出场完全是自愿行为。      (1)50多年来,降旗成了在瓦迦边境
期刊
全球正在变暖,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不利于人类居住的种种猜测层出不穷。那么,未来地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何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呢?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全球变暖将导致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生变化,许多科学家已经介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了解以前地球的景象是个什么样子、又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过程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其实,探求地球遥远历史的路子并不
期刊
一首《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曾经风靡一时,这首歌是一部体育电影的主题曲,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就是《女跳水队员》。影片让我们领略了一群韧性十足的小女孩与水、与跳水运动结下的不解之缘。  《女跳水队员》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儿陈晓红,她是一名业余体校的体操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恋上了10米高台跳水,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跳水运动员。陈晓红的扮演者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克境,影片放映后,张克境成了
期刊
中西医互补,共建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医有长处,也有短处,尽管在理论与西医上有不可通约性,就是不能交流,但是它们是可以互补的。    主讲:王新陆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医疑难病症的研究。先后出版《脑血辨证》、《徐国仟学术经验专家辑要》等著作。    第一,中医和西医研究的都是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客体。而且惟
期刊
1998年,世界军事医学最高奖狄贝克奖,第一次授予了一位中国人。在颁奖词中,狄贝克先生说:“我们承认为人类和平和战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每一个国度里的军人。”受奖者是我国著名的创伤医学专家王正国院士(图1)。      (1) 野战外科专家——王正国    20世纪60年代,全球进入冷战时期,在核威胁的笼罩下,防原子弹的医学研究逐渐兴起。那时我国一方面要掌握核技术,拥有核力量。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核战争
期刊
语言,是人类描述事物、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  但是语言究竟是如何被人类感知的,却很少有人研究过。这个司空见惯却又十分深奥的问题引起了一位专家的兴趣(图1)。      ⑴陈林教授揭示大脑感知汉语的奥秘    陈林是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教授。曾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校从事过研究工作,2002年回国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听觉研究实验室。多年来主要从事耳聋和耳鸣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期刊
一对亲密相处六年的特殊战友;  一次意外原因导致的短暂分离;  一段人与动物之间的难忘经历;  一个令人深深感动的温馨故事。    早晨,天刚刚放亮。  与往常一样,某警犬基地的警犬散放时间到了。安静了一夜的警犬,因为训导员们的到来而变得兴奋无比。警犬沙沙也跟往常一样等待着训导员的到来。随着脚步声的接近,沙沙似乎觉察出今天有些异常,可前来开门的小王却并没注意到沙沙的反应。  门打开了,小王带着沙沙
期刊
烈日炎炎当头照的夏天,尤其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对“曝晒”二字有着深刻的体会。  但是,生活在“四大火炉”之一 ——长沙的董先生,对夏日的骄阳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感受,那就是——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的记者在长沙进行采访拍摄时,结识了当地一位叫董军的朋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交往中董军先生告诉我们:他家的空调是靠太阳能来制冷的,因此太阳能带给他凉爽的感觉……这怎么可能?大家都知道:空调是
期刊
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却被人为地渲染了不少诡异色彩只要你向里大声喊叫或者扔上一块石头天空就会立即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且相传只见有人进去却从未见进去的人能再回来  那么这个诡异地方在哪儿它的身上究竟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里面又蕴藏着多少奇珍异品?    在广西百色乐业县城关以西大约20多公里的山岭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地方,当地人把它称作“大石围”,意思是用大石头围成的一个深不见底、无路可通的山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