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散文中“适”的矛盾与逃离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ngah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创作的散文中多次传达出“适”的人生观念。在苏轼看似旷达的生活态度背后隐藏着矛盾与对俗世的逃离。本文将结合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散文,对苏轼黄州时期散文中“适”中所包含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苏轼;黄州散文;适;矛盾;逃离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的时间里,人生观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轼在黄州所作散文中多次传达出“适”的人生观念,以往的研究者多把“适”作为苏东坡面对仕途挫折时,探索形成的达观的人生境界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苏轼黄州散文中“适”背后的拉锯矛盾,东坡“适”中的逃离,与东坡的“适”较之他人的艰难及独特价值。
  一、苏轼黄州时期的“适”
  苏轼黄州时期“适”的人生观念,是其面对困境,排除痛苦,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手段和方式。王水照、朱刚先生的《苏轼评传》中认为:“他的适,主要反映了个人主体展向现实世界的亲和性,从凡夫俗子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 我认为,苏轼黄州时期的“适”,是他在适应社会形势与生存境况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境界,逃离人事机心但却不逃离现实世界,身处逆境之中,不气馁绝望,在尘俗中仍能心游万物之表,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精神王国和思想乐园。
  苏轼黄州时期的“适”有一种隔膜游离的特点。东坡的“适”,相较于真正的“散人之道”,犹有一隔之间 ,苏轼并不放弃对尘俗世界的热爱,他寄寓山水景色,追求自适,但苏轼在对“适”追求的同时,也是对人事机心的逃离,对受名利困扰的“旧我”的放弃,苏轼仿佛一直在“适”与“不适”间挣扎游离。然而在黄州的四年中,东坡真的已经达到“无所不适”的境界了吗?在我看来,在苏轼自己努力营造的平淡心境中,“不适”从未真正完全消失,“适”与“不适”的拉锯一直游离在苏轼内心,没有有无的区别,只有程度的差异。
  二、苏轼“适”中的矛盾与逃离
  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数目众多的散文,这些散文多为一时心绪的展露,或是一瞬间意境心灵的真实纪录,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在黄州的散文中,苏轼由矛盾、冲突到洒脱、自适的心理变化轨迹展现得十分清晰,能够让读者一起经历东坡的心路历程。
  《赤壁赋》一开始写乐,因“饮酒乐甚”,遂“扣舷而歌之”。“望美人兮天一方”中蕴含着颇深的感概,“美人”自屈原以来,就是指君、朝廷,是用世之心不忘的表现。 “渺渺兮予怀”暗含用世的理想破灭,而理想世界又遥不可及,欲出世寻求却又舍不下尘世。下面引出悲,又用“变与不变”加以开解。后又指出清风明月是“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用“适”来解脱,从一个高层次,转换角度来看事物,以求达至内心平衡安适,有了这一层的精神境界,便可无往而不乐。
  《赤壁赋》中,苏轼既表达了旷达的出世情怀,又表现了他对人生“乐”的追求,还有在“望美人兮天一方”中透露出隐约的入世心理。这种复杂心理一直贯穿于他的黄州时期作品中。
  又如《饮酒说》一文,文中记叙自己酿酒,但感叹酒 “苦硬不可向口”。后转念一想,甜酸甘苦,只是色相,酒能醉人便可。却又想到“但客不喜尔”,最后作者说 , “然客之喜,亦何与吾事哉!” 自己可以不在乎酒之苦硬,可外来的压力又如何?只要不在意外界压力,自己就无压力。 东坡文中的的心理轨迹也揭示出他此段时期内心的复杂矛盾。
  我认为《雪堂记》最能体现苏轼黄州期间“适”的思想。文中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逐步揭开苏轼内心的矛盾。“苏子隐几而昼殡,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
  文章以“适”开始,接着以客之口展开矛盾、冲突,客尖锐提出“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的论断。苏轼在转守为攻的答客难中强调以“适”来开脱:“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又进一步说明“适”的意境:“游以适意也,望以寓情也。”然后归结到: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最后 “适”收住全篇: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
  苏轼未选择真正的“散人之道”,而选择面对人生挫折,仍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但苏轼的选择是被迫的,由于现实的局限,苏轼不能成为“世之拘人”,于是他被迫调整人生目标,选择不同于世俗价值取向的人生道路,因而在选择“适”的道路时,苏轼内心是矛盾的,甚至带有一定痛苦。
  苏轼选择逃离人世机心,而不逃离世俗之事。这样有选择的逃离,使得东坡的“适”不同于以往士人的远离人间烟火的“适”,而是在尘世生活中自“适”。苏轼似乎逼迫自己不去参与回想世间的人事机心,而是醉心自然风物。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离,当东坡“观晓隙之尘飞”时,内心的寂寥和苦痛或许只有东坡自己才能体味。
  三、苏轼之“适”的艰难与独特价值
  在《雪堂记》中,苏轼指出,自己选择生活方式,别人也许认为不完全符合老庄哲学超然于尘世的“散人之道”,但是,他的选择的珍贵艰难之处,恰恰在于没有割断与世俗或现实的直接联系。他把“客人”所言,称为道之“上”者,而他自己所行,卑称为道之“下”者,继而,苏轼指出:“我之能为子之所为,而子不能为我之为矣”,申明要行“散人之道”对他而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在苏轼看来,处世之道的真正难处,是即使遭受重大人生挫折,也仍然热爱生活,关注现实,对未来充满希望。
  苏轼在东坡独自躬耕,远离了官场变诈之地,不再计较名利,只乐观享受自然中朴实闲淡的生活。这是苏轼在黄州 “适意”的人生的内涵。这种生活并不是苏轼自愿选择的,是在遭受仕途折时被动作出的适应性调整,有种“含泪微笑”的意味。在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所普遍追求的随遇而安、乐观超然生活态度的背后,反映的是他们的仕途人生更加坎坷曲折,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旷达与乐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痛苦与悲伤,进行精神自慰,而实现从仕途失意向适应迁谪生存环境的成功转换,这其中也一定经历了炼狱般的精神痛苦与艰难抉择过程。
  苏轼黄州散文中体现出的“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甚至在黄州期间从未完全化解消弭。苏轼逃离世俗机心而热爱世俗生活的与众不同的“适”的态度,也使得苏轼之“适”较之他人更加艰难。苏轼探索形成的适合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也广为后世士人各取所需地效仿,有着深远的典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水照,朱刚著. 苏轼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9.
  [2]杨胜宽《雪堂记》与苏轼黄州“适意”的贬谪生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11.
  [3] 孙嘉译 洒脱旷逸的人生写照,出尘绝俗的诗心雅韵—论苏轼的黄州散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J].1999.
  [4] (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 全6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03.
  [5]杨胜宽.苏轼“适”的人生境界之形成与表现特征.地方文化研究辑刊.[J].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不同的人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不一样,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相应的结局也是不同的。现实总是骨感而无情,时代的发展不会同情任何一个人,即使是走在社会潮流之中,拥有新时代思想和武器的人,有时也逃不出悲哀的命运。这本书里塑造了不同的,有各自特点的人物性格和形象,他们命运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建国前后几十年里关中平原农村的历史变化和时代变迁。  关键词:人物形象;社会现实;时代  《白鹿原
期刊
摘 要:成书于乾隆十七年的《永宪录》是研究康熙、雍正年间历史的重要史料,现有4个古钞本,作者为萧奭龄。中华书局本《永宪录》卷三载雍正三年四月至十二月史事,续编载雍正五年正月至雍正六年二月史事,纪事始于康熙六十一年正月,止于雍正六年二月十三,中缺雍正二年至雍正三年三月之间的史事。《永宪录》保留了与雍正继位史实有关的史料,成为研究雍正问题的必引书目,史料价值较高。  关键词:永宪录;萧奭龄;清朝  《
期刊
摘 要:大流士一世时代的波斯帝国已将其疆域扩张到了赫勒斯滂海峡地区。而在波斯帝国的西北部边疆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希腊大陆。伊奥尼亚与希腊大陆的密切联系,也使得伊奥尼亚成为了波斯帝国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为了牢固统治伊奥尼亚,大流士实行了诸多的统治策略,但这些策略却最终导致伊奥尼亚长达五年的叛乱。本文将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入手,分析波斯帝国在统治伊奥尼亚方式上的的得与失。  关键词:大流士一世;波斯帝国;
期刊
摘 要:管窥辛格短篇小说,多以魔鬼、精灵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奇异形式出场来冲淡文化冲突的现实背景,以其独特的创作源流在国际文坛上傲视群雄。《魔鬼的婚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魔鬼向拉比报复的魔幻故事,从而揭示了犹太民族曾遭遇的悲惨历史及其犹太子民对上帝的坚实信仰。  关键词:辛格; 《魔鬼的婚礼》;犹太民族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 1904
期刊
摘 要: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的一个现象,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国内就有三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山东版、90年代央视版、2011年鞠觉亮版《水浒传》。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电视剧《水浒传》的创作,时代背景、改编观念、改编策略都有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表现出两个时代文化的变迁与不同时期受众的审美期待。  关键词:《水浒传》;文本分析;影响因素 
期刊
上周五的晚自习,我发现自己遗失了一个笔记本。那天自习,当我准备开始做作业时,翻遍了桌里桌外,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笔记本。  就是一个不起眼的牛皮纸做封面的笔记本。不大不小,略显陈旧,外表简单,内容不多。它像家里的存钱罐,不太起眼,像湖面一样安静,却一直陪伴着我。在我需要时,又可以立刻为我所用。现在遗失了,我找遍了整个教室,也没有找到它。  我记得当我接受这个事实时,大脑闪过一瞬间空白。后悔自己曾经对他
期刊
摘 要:本文在理解和尊重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挖掘出高觉新具有的人格美和道德美,以此从新的角度来探讨造成高觉新悲剧的原因:封建礼教的毒害,让高觉新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从而丧失了自我,沦为了牺牲品。希望这篇论文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高觉新悲剧;新探;母爱  历来已有不少研究者对造成高觉新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是外部原因——封建礼教的束缚、黑暗社会的压迫等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移动通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都在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在迈向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发展。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客观上对其进行了制约和改变,并且通过传统的媒体混杂交融,让整个媒体环境变的日趋复杂。使得跨产业,跨媒体的整合,对我国舆论格局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格局;分析  我国逐渐在迈向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
期刊
原本想着睁开眼,外面就来场阴雨,阴霾中摇曳着雨滴,低沉的气压最好能充斥着整个心脏,如此我便可以应景配上几滴眼泪。偏偏事与愿违,朦胧里的早晨被窗帘遮漏的阳光刺醒,不愿醒却不得不醒。平日因为工作繁忙,即便不在状态,也要咖啡醒脑,习惯用肢体的亢奋带动精神的萎靡,来履行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不该说用咖啡醒脑,咖啡是我最珍爱的东西之一,因为珍爱所以不可或缺,焦躁的时候靠它来定神,这样有了精神寄托,才可以持续某
期刊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四叔”是众多次要角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形象,只有看清“四叔”的真实面目,才能真正认识到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关于祥林嫂之死,小说中并没有直白告诉读者她的死因是什么,罪魁祸首是谁,但她的死却又与她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祥林嫂周围众多人物的排查中有一个形象会逐渐清晰起来,他就是“四叔”。尽管小说中对“四叔”的着墨并不多,但在祥林嫂悲苦命运的发展过程中“
期刊